我国数字出版业存在的六大问题浅析(2)

2025-04-30


  第四,对数字内容资源监管难度大
  数字出版对监管部门实施具体的操作也带来了困难,针对的监管主体和对象在实际过程中越来越难把握。即时印刷、按需印刷和异地印刷为小批量和绝版出版物的印刷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盗版等非法出版物的印刷提供了便利,监管难度很大。
  互联网的出版管理的管理对象与传统的出版单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一直以来对传统的出版单位实行审批登记,依靠发文、年检、选题规划、样本缴送等较为传统的管理手段,这对互联网出版的管理就显得十分被动,造成了主管机关对互联网出版无法达到有效的、实时的监管。同时我国目前对网络作品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要申请行政执法,就涉及文化、新闻出版、工商、公安等多个部门,需要共同配合,执法落实起来也比较困难;而且这些管理部门主要采取行政许可的监管手段,缺乏对网络作品有效的事后和动态监管机制。运用的监管手段也比较落后,对网络作品无法实施实时动态、统一、有效的监控。
  第五,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不清晰,形成的产业链不足
  当前,数字出版的运作模式完全取决于诚信,涉及利益分配的销售数据不透明,存在不合理、不透明的分成比例和分成模式,缺乏第三方监控,很多作者对于是否授权网络出版抱怀疑态度。同时,由于数字出版管理模式、防伪的保密、版权保护等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数字出版产业链断裂。
  由于商业模式不清晰,数字出版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目前,我国数字厂商对数字出版的期待值过高,针对长时间形成的传统出版单位来说,对新兴的数字出版的态度冷淡;每个单位虽拥有大量的资源,但是由于没有技术和找不到资金支持的渠道,导致资源利用上比较单一,甚至白白浪费,成为一个微利的行业。在产业链的中游,几家数字媒体提供商的数据整理雷同,重复开发浪费较大;传统出版单位对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制作手段又不掌握。在产业链下游,电子图书和数字期刊等营销过于依赖机构消费者,尚未完全形成市场化。同时技术提供商或者网络运营商掌握着技术和资金,不掌握主要的内容资源;数字出版在开发商那里获得的支持力度又不够,造成他们的合作难以形成。同时,由于互联网出版要求出版资源相对集中,传统出版单位自身拥有的资源一般不足以支撑网络出版业务,以及互联网出版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传统出版单位受体制和机制的制约,难以驾驭的原因,内容资源无法真正实现数字化。
  第六,数字出版管理、技术人才奇缺,资金不足
  数字出版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而提升这些能力的关键是人才。首先,我国懂数字出版管理的高级人才较少;其次数字产品技术、研发及销售的人才奇缺,困扰着数字出版化进程的加速;再次,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也给出版业特别是传统出版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很多的不确定性。数字流通领域,与原来的出书、卖书的方式不一样,需要有一定技术、懂现代化信息管理的人才。其次,新技术极大地降低了出版发行的进入门槛,新的传播方式导致传统出版发行角色边缘化。数字出版技术出现之后,任何一个具备基本计算机知识和上网条件的人在理论上都可以成为出版者,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出版社不再是出版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书店也不再是图书流通中必然的环节。这无疑使传统出版发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传统出版业的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压。加上资金投入的不足,在开发新产品上也就显得很弱;这些无疑严重束缚了数字出版业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当前亟待提高传统出版人的对数字出版的认识、尽快完善数字出版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着手解决资源监管、技术标准、人才、资金等问题,促进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永湛:新技术与出版业的未来.2006年北京国际出版论坛

下一篇:在乡镇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