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完善桑病虫测报体系建设,加强预测预报和联防联治
进一步完善测报工作体系,充实测报与防治工作力量,实行桑病虫害联防联治;加强病虫监测,按蚕业区划布点,引进应用性诱、灯诱等先进测报手段,观测调查桑树病虫害的发生与消长规律,准确预测重点病虫害发生情况,根据具体病虫害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组织防治技术培训和指导,引导群众规范桑园治虫,做到“四个统一”;继续开展桑保用药试验筛选工作,探索新型防治模式;开展防治技术研究攻关和测报防治技术信息交流,进一步加强对斜纹夜蛾、桑螟和尺蠖等重点病虫害的监控和防治,确保桑树病虫损失控制在经济水平以下。
4、整顿和规范蚕种生产与经营秩序
宣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和《蚕种管理办法》,加大蚕种繁育的技术指导与管理,努力建设优质蚕种繁育基地。积极开展蚕种储备制度的相关调研,推动蚕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促进蚕种加工设施配套。
5、维护蚕作安全生态环境,严防养蚕生产中群访事件
一是加强疫病防控,把好蚕种质量关,确保蚕期安全;二是加大农资市场的监管督查,防止假劣农资坑农和影响蚕作;三是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控,及时沟通,减少污染排放,甚或蚕期临时停产治理;四是组织协调农作物治虫与蚕期布局的避锋及药物筛选,规范农业治虫的药剂、时间和使用方法,促进粮桑和谐发展。
6、强化基础研究,推广普及实用技术
加强叶质测定、桑园测土、桑树及家蚕病虫害的化验、分析和鉴定等基础工作研究,科学指导生产实践。通过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的培训,普及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小蚕共育技术、条桑斜面养蚕技术、漏空透气蚕台养蚕技术,推广方格蔟上蔟室外预挂、节能烘茧等提高和保全茧质的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生产水平。
7、探索桑园立体种养,提高桑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通过“市级抓典型、县乡搞推广”的模式,利用现有桑田资源,研究并指导蚕农搞好秋冬桑园合理套夹种,积极联系蔬菜加工与流通企业与蚕农订立产销合同,实现订单生产。大力推进桑枝食用菌、桑叶、蚕沙、残枝等作为畜禽功能性饲料的养殖业,具体落实桑枝培育食用菌、桑园套养优质家禽等项目实施,提高桑产业的综合效益和蚕桑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