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湖州市块状经济存在的问题
1.从集聚发展水平分析,大部分是同类产品在空间上的简单叠加,属于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全市大部分块状经济还处于通过企业自身扩张而产生集聚优势的成长阶段,只是大量企业在同一区域、同一产业领域、甚至同一分工环节扎堆。没有形成彼此关联的专业化供应商、服务机构及相关产业。主体产业的上下游延伸不足,企业的分工合作集中在内部以纵向工艺分工为主的状况,而缺少企业之间的横向的分工协作,生产经营自成体系,小而全企业十分普遍。
2.从主要区块的行业地位分析,大部分是生产加工基地,处于价值链的末端。长期以来,湖州市块状经济的产业分布总体上处在自发状态,产业集中度不高、资源不能共享。企业的竞争优势还是处于以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基础上。大多数块状经济产品属于成熟期的传统产业,进入门槛较低,投资量不大,缺少创新和技术,产品易于模仿。许多企业围绕一只产品生产,相互模仿重复生产,产品的差异性不大,行业空间没有充分拓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无序竞争和恶意竞争。
3.从块状经济规模与行业发展空间分析,规模总量不大、产业链短、缺乏核心竞争力。湖州市块状经济“小短散”现象比较突出,单个块状经济总量小,百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只有8个。块状经济主体以传统的纺织、建材为主,而容易形成产业集群的机电制造产业主体地位不突出,产业链短而窄,难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其配套的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在产业集聚度上,呈现布局分散、集聚度低的格局。这种分散的产业格局,直接导致了信息、技术、市场等资源难以整合和规模效率低下的状况。
4.从保障块状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撑面分析,还未形成完善的规划和政策支撑体系。近年来,湖州市各级政府对提升块状经济和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都比较重视,也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性的政策措施,但是如何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研究还不够深,政策框架也不够清晰,扶持措施也不够到位。迄今尚未有发展产业集群的专项规划,尚未形成操作性强的政策保障和扶持体系。支持块状经济发展的区域中介公共服务平台还不完善,虽建有童装、转椅、电磁线、竹木制品等一些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但为区域内中小企业提供相关服务的创新能力还不强。另外,行业协会也不完善,科研培训机构也不健全,无法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三、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的建议对策
(一)加强科学规划
以政府为主导、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科研院校、行业协会等力量,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资本链整合提升的高度,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互动的角度,把握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对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提升工作进行整体谋划、科学规划。结合正在制定的《湖州市重点特色产业培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和《湖州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提出湖州市生物医药、新能源、金属管道与不锈钢、装备制造、特色纺织品、木地板等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总体目标、主要思路和产业定位。规划中要重点突出空间布局。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是块状经济提升的重要载体。按照高水平开发、高强度投入、高密度产出的要求规划建设好各类园区,使之成为块状经济提升的核心区,着力形成多层次、梯度式工业发展格局。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加快土地资源整合,盘活土地存量,特别是要为引进大好高项目,建设新型产业集群留足发展空间。完善标准厂房等生产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保障创业型、成长型中小企业用地需求,为企业集聚发展提供必要空间。要完善基础设施水平,加强功能性建设步伐,满足块状经济提升以及总部经济、物流集聚区、公共检测、信息平台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支撑条件。
(二)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一个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由一名市领导牵头、一个部门主推、一个专项协调推进小组主抓、一个发展规划引导、一个保障体系扶持、一个工作推进计划实施的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提升“六个一”推进机制。牵头市领导和主推部门负责问题矛盾的解决协调;块状经济所在地的县区政府负责对本区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编制。探索建立工业项目统筹布点机制。要按照谁招商,谁收益的原则,确定分配比例,实行收益分享,调动乡镇打破区域限制,构建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和跨区域工作协调机制,减少重复投入和无序竞争,推进产业集聚。市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工作,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共同研究解决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问题。要加强调研和督促检查,及时了解和把握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动态,协调解决有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