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严格落实政务公开制度。我们在交易大厅门口,对办事程序、所收要件、收费依据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国家政策法规进行了全面公开。并将产权处职责、职能、工作的政策法规依据、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资金去向、办事程序、工作纪律、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行政执法实施办法、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制实施方案、行政执法责任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举报电话等内容制作成了永久版面悬挂在四楼大厅和接待室,统一公示;另外,我们把行风建设公约和产权管理人员行为规范制作成了版面,悬挂、张贴,同时在公示栏公开各项工作完成时限,诚恳接受社会各界和干部职工的监督,接受同志们对产权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工作时限、工作标准、举报电话等利用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承诺,职工实行挂牌上岗,接受社会监督增加工作透明度。同时,积极参与行风热线,能当场解答的,通过电波解决百姓提出的问题。对96116投诉电话、《保定晚报》“百姓生活版”登载的“晚报热线”内容提出的各类问题,凡属我们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都主动联系,迅速解决,并将处理过程及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仅上半年,我们通过“行风热线”就为百姓解决疑难问题3个,赢得了群众好评。例如今年4月14日,宗建喜同志在行风热线反映:产权证办了三年没办下来。我处领导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立即着专人负责调查此事。通过了解,情况如下:省建公司于2004年7月12日以房改售房的形式为该单位职工统一申请办理产权证,2004年8月13日已将产权证领走。今年4月15日我们将上述情况及时反馈4月18日,宗建喜从单位领到了产权证后,不仅去了一块心病,而且消除了对房管局和产权处的误解。
3、在“一体化”办公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一条龙”、“一站式”办公,按照“进一个门办好,按承诺日办结”的要求,认真加以落实。继续设立交易大厅咨询台,文明服务指南台,受理业务咨询,为前来办事的企业、群众提供耐心细致的指引;继续推行“首问责任制”和“第一领办人”、“第一责任人”制度;建立工作人员岗位规范,完善监督机制,强化惩戒措施,不断探讨创新方便、快捷、灵活、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确保擦亮窗口、规范服务。
4、创新举措,为民解难题、办实事,向服务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使便民、利民这一宗旨落到实处,打造服务型产权管理队伍,我处推出了以下新举措,做到“提质”与“提速”并举,在提高测绘、产权登记业务审查、发证效率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1)、抽调各科室、测绘队业务骨干成立“青年文明服务队”,深入社区、广场等地点发放青年文明服务卡,对孤寡老人、行动不变的残疾人送证上门,开展以便民利民服务、业务知识演示和宣传、业务技能和形象素质展示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广泛进行宣传和 “街头问政”活动。自3月份成立以来,青年文明服务队送证上门30余次,利用节假日业务咨询5次,对申请单位进行回访5次。共发放征求意见卡3000余张,了解百姓民意,掌握群众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切实集中力量加以解决。
(2)、共性服务与个性服务相结合,推出“无障碍服务”个性化服务方式,对复杂业务、特殊业务尤其是与优化我市经济环境相关的业务,采取预约制,由交易监理科的工作人员专人负责、全程跟踪。一年来,我们解决了历史遗留、司法协助等疑难问题百余起。尤其是为华夏公司成功的解决了历时8年之久的产权纠纷,56户居民联名送来感谢信和锦旗,称赞我处“情系群众,为民解忧”。
(3)、进行换位思考,急产权人所急,想产权人所想,为出国、孩子上学、贷款、上市等急需产权证的产权人办理登记业务提供“绿色通道”,华电的王真教授、东元宝小区的张容、小集前街的朱新合等百余人均通过绿色通道以最短的时间拿到了产权证,解了燃眉之急。为此,他们还送来感谢信和镜匾,王真教授特约电视台的记者进行了跟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