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七大报告改进党的作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心得体会(2)
2025-04-27
慎微,二是要十分注意自己的嗜好。赖昌星曾说过:“不怕什么政策法规,就怕领导没爱好。”可见,违法犯罪分子往往就是从党员干部个人的嗜好打开缺口的。这就警示我们,一个领导干部如果不把握好自己的嗜好,拿人的手短,就很有可能会被赖昌星之流乘虚而入,并被这些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到后来,也是自我毁灭。电力物资采购作为一种市场交易行为,在为市场提供巨大商机的同时,也容易滋生商业贿赂等腐败行为;少数不法供应商为了获得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采取商业贿赂等不正当手段,以个人的嗜好打开缺口,拉拢腐蚀采购单位、采购代理机构和采购评审专家,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损害了公共利益。“不积小善,不能成大德;不积小恶,不足以亡身。”一个党员干部如果在自己的嗜好的上“失守”,他也很难在大事大节上守得住,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一条规律。
慎微,三是要认真对待小事,守住小节。我们党内有不少优秀干部他们就是“慎微”的典范,尤其是那些老党员干部级别很高,只在基层工作,对于工作调动、女儿结婚、父母辞世,他都悄悄进行,不搞吃请;亲朋送来的礼物,他一概不收;党的优秀干部郑培民,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8元几角钱的旅差费活期利息,他也如数上缴。正是由于我们党内有不少干部和郑培民一样严格做到了慎微,他们才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光荣本色。党员干部必须警钟长鸣,时时处处做到慎微,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不贪为宝,《左传》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宁国有个人得到一块宝玉,把它献给掌管工程的官员子罕;献玉人说:“我给雕玉的工匠看过,他们认为这是真正的宝玉,我才敢拿来献给您。”子罕说:“我认为不贪的品格是珍宝,而你认为那块玉是珍宝。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不都失掉了自己的珍宝么?所以还是让我们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献玉的人向子罕跪拜敬礼,继续恳求说:“小百姓带着这样的东西,简直不敢出门,我今天把它献给您,是希望能免于横死。”为此子罕才把玉石留下,让雕刻玉的匠人帮他雕琢加工,把加工好的玉石卖掉,使献玉人富裕起来,然后派人送他回老家去。
读罢此则故事,掩卷沉思,感慨其事。子罕恪守“不贪为宝”的信条,巧妙拒玉,寓意深刻,给人教育和启迪,人生之宝为何物,有的人以玉为宝,有的人以金为宝,有的人以钱为宝,有的人以银为宝,有的人以神灵为宝,有的人则以运气为宝,而子罕则以不贪为宝,此“宝”比彼宝还贵,不可多得,子罕不为宝玉而失去自己做人的珍宝,可谓高风亮节,自律廉洁。这个小故事也很耐人寻味,子罕所说的自己的“宝”是“不贪”,其实也就是守礼,遵守礼仪和礼法的规范。如果他收了玉,也就丧失了他自己的不贪的“宝”,也就是失礼了。
社会上的许多人,包括许多身处领导岗位的人,他们的本质并不坏,有的还为党和人民做过很多有益的贡献,但有时仅因一念之差,有的人甚至在漫长的人生最后一步倒下了,社会上称之为“59”现象。有心人曾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发现许多人的蜕化变质都是首先从生活小节开始的,他们有的羡慕奢华生活,贪图享乐,视吃喝玩乐为正常,把公款消费当潇洒,整天沉溺花天酒地,声色犬马,由量变到质变,结果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潘多拉盒子打开,结果走向了反面,成了人民的罪人。以一根火柴棒的效应推动出骨牌效应而毁灭了自己。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