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身因素:主要是干部个人放松对主观世界的改造。理论学习是改造主观世界的主要手段。当前,一些干部对加强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多数干部认为省市机关主要是研究出台政策,管宏观的,而县乡干部直接接触群众,主要是落实上级政策,做微观的具体的执行工作,不需要高深的理论知识。平时将“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成口号来喊,或作为个人工作总结中的“套话”,认为“理论书籍”仅能成为书架上的摆设,供装饰“门面”所用。还有一些干部虽然潜意识中也认为改造主观世界很重要,但平时忙于事务、忙于会议、忙于应酬,没有时间学习,偶尔坐下来,也是“走马观花”,沉不下心来钻研。久而久之,干部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逐步淡忘,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逐步丧失,道德情操出现滑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抵挡不住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袭,随波逐流,迷失方向。
3、工作因素:主要是对干部的教育效果不明显。当前,虽然县乡党委经常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但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一是学习载体过多,主题变换过于频繁,以致于干部产生心理疲劳甚至逆反心理。近几年,“三讲教育”、“三个代表”学习、机关作风整顿等等,一个接着一个,一年一个主题,再加上各个系统、各个部门内部组织的各专项教育活动,造成多头教育、重复教育,使干部忙于应付。二是学习方法不多。学习教育普遍存在形式单一、培训渠道狭窄、内容重复等问题。教育形式无非就是集中上大课、举办培训班、发放辅助材料供自学等,教育方式灌输式居多,引导式少,收不到明显效果。三是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教育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考核和奖励制度,制度落实得不够理想,造成干部“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差一个样”,学习仅靠个人兴趣,没有一定的压力和动力。
4、制度因素:主要是干部人事制度和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苦乐不均。同一单位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的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加点,有的则无所事事。不同单位之间的差距更大。由于干部考核制度的不健全,干的最多的人考核结果不一定就最好,待遇也不一定就高;二是晋升难。由于县乡机构级别较低,人员多,职数少,一些能力强、工作踏实、表现突出的干部长期不能晋升,甚至辛辛苦苦一辈子,退休时连个主任科员都不是。三是县乡职能定位模糊,责权利不统一。特别是乡科级干部职权很小,责任却很大,像安全生产工作,乡级没有执法权,而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却是第一责任主体,由于此类事故被处分的干部不是一个,干部对此深感“冤枉”,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
三、加强县乡基层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对策
1、按照“时代”要求,改造干部的主观世界。一是引导广大干部自觉学习科学理论,并把所学的理论同自己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使之成为改造主观世界的锐利武器,不断增强辨别是非、抵御各种错误思想侵袭的能力,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提升教育效果。首先,着眼于长远,建立统一的思想作风教育规划,科学设计主题教育活动,坚持一以贯之,使干部学有方向。其次,放开视野,拓宽路子,整合资源,积极探索和建立分层分类教育新模式。再次,建立和完善干部讲学、定期述学和政治理论任职资格考试制度,推动干部自觉学习。三是注意培养干部强烈的事业心。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力量,加强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干部强烈的事业心,要不断强化干事创业、干净干事的意识,教育干部在其位谋其政,时刻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能力体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落实到“干成事”上。
2、按照“科学”要求,建立并落实好思想作风评价标准。坚持用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评价干部的思想作风,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岗位,科学界定不同的能力层次和能力标准,从思想作风层面进行定性定量,在群众观点、创新意识、事业心和责任心、廉洁自律意识等方面细化评价标准。并抓好落实,在干部年度考核、晋升职务考察、届中或届末考核等工作中,将干部思想作风情况列为考察的一项重点内容,改进干部考核和考察的办法,尽量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同时,把思想作风评价标准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引导和帮助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防止和克服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规范干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