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来,黑石粮库先后安置局分配的复员兵16人,大石头、黄泥河粮库分流职工16人,人员从98年的49人增加到2004年的91人。并且在粮食系统不景气,大多数粮库长期拖欠职工工资的情况下,能够保证每月职工工资按时发放,年终还有资金。
2004年,当黑石粮库职工得知张传玺同志因工作需要即将离开他们时,全库上下男女老少,大家痛哭流泪,望着与自己摸、爬、滚、打朝夕相处整整六年的全库职工,张传玺同志也激动的哭了,令人感动的场面,使去宣布调转令的局领导万分激动,他动情的说:“多少年了,没有看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如此难以割舍。”2005年在全省储备库检查中,敦化国储库被评为全省第16名,从原来的倒数第四名(第53名),一跃进入全省优秀储备库行列。
二、临危受命,锐意改革
敦化市国家粮食储备库,是一个建库近60年历史的老粮食收储企业,企业规模大,人员多,包袱重,2004年初,460多人的企业已托欠职工工资4个月工资及生活费,连职工的最低生活费都难以支付,人心涣散,人浮于事,企业亏空。受命于危难之时的张传玺同志,肩负着上级党委的委托和重任,走马上任。
上任伊始,张传玺面对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人系关系,他不畏各方面的压力,科学大胆的向企业内部庞大的行政机构开刀,将原来的16个科室撤并成8个科室,取消了长期挂职的20多人的中层干部待遇,他不问家庭、社会背景,把有一技专长,有敬业精神的员工坚决提拔到企业中层管理岗位。量才用人,人尽其才,一碗水端平,人格的力量使他的身边迅速凝聚起一个有才干、懂业务、有敬业精神的团队。
按国家要求,严格国家储备粮收购、储存、运输要求,是国家储备库的中心工作。2004年省公司指示,从敦化粮库调运出2.4万吨储备大豆。张传玺决心打好这上任的第一仗,他亲临一线,与搬运队长,作业工人一起研究,科学、合情、合理的操作方案。深入人心的话语,使全库上下群情振奋,干劲冲天,不分男女,不分工种,不分昼夜,仅用二十多天,提前一个月,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任务,显示了一个模范共产党员敢打硬仗的指挥领导魄力和凝聚起来的团队精神。
在同年24000吨国储大豆和15000吨地储大豆收购时,正是粮改关健时刻,二者同样严峻,同样重要,他依靠科学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召开职工大会,对化验员、保管员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环环相扣,互相制约。整个任务完成过程中,没有出现一点差错,出人意料的提前两个月完成收购任务,质量等各项指标都达到了上级满意的标准。
轰动多年的粮食体制改革问题,做不好很容易引起混乱,并会给国家造成损失和不良影响,是历届领导最头痛的问题。为了顺利实现粮改,张传玺经常深入到职工中,耐心讲解国家的粮食改革政策,讲道理,讲感情,争取职工同志们的理解和支持。在具体的人员解聘工作上,他与班子成员一同商量,周密安排,召开了全体职工大会。开会当天,还请来了公安局、市工会、市粮食局的领导,保证了会议的顺利召开。05年九月份,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谋划,深入细致的研究、调查,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由职工竞争上岗,一些业务素质好,工作热情高,能吃苦,懂技术的职工通过公开竞争走上了工作岗位,由于工作扎实、细致,粮改平稳结束。全库490人,改革后只留下65人,为减员增效创造了前提。
三、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是最高的奖励
张传玺认为:“当领导就要为老百姓着想,要成为他们的亲人,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是对我最高的奖励,比给我任何荣誉都珍贵”。他是这么想,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无论是在黑石粮库,还是在敦化国储库,只要他在,他的办公室的门,肯定是敞开的,职工有什么困难和家事,都可以直接找张主任商量,他不会拖,也不会推,只要能解决的他会立即着手解决。他关心退休职工的生活,他经常对班子成员和职工说:“就是不保职工的工资,也要保证退休人员工资”,并由经营收入资金,大额的支付离休干部的医药费,每到年节,他都亲自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并送去慰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