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北沙化治理
四川土地沙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全省现有85个县存在土地沙化,共有沙化土地面积94.1万公顷,其中,川西北地区31个县有沙化土地75.9万公顷,占全省沙化土地总面积的80.6%。川西北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是两大母亲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若尔盖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沼泽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水库”,每年为黄河提供30%左右的水量,有黄河“蓄水池”之称。沙化引起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能力降低,直接威胁到两大母亲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此,中央和省领导多次深入沙区视察、考察,并先后作出重要指示。
2007年4月,省林业厅组织环保、畜牧、气象、水利等方面的专家分赴甘孜、阿坝两州对川西北沙化问题进行了多学科综合考察,基本摸清和掌握了川西北沙化现状、成因、危害及发生发展规律。省级有关部门和专家对考察报告进行了充分论证,提出了对策措施。从2007下半年,首批参加试点的若尔盖、红原、理塘、石渠等四个县计划3年时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8万亩。截至2009年10月,四县实际共完成了9.102万亩沙化土地治理任务,为计划任务的113.7%。其中:植灌种草2.403万亩,埋设沙障0.354万亩,封育3.375万亩,灭鼠治虫1.8万亩,灌溉施肥0.78万亩,填沟堵渠还湿7.2公里、0.39万亩,建圈养棚12800平方米,网围栏建设6.21万米,组织对技术人员和农牧民开展技术、技能培训20期。3年间,省财政共投入专项资金5000万元。同时,为了更有效的解决沙化问题,根据省领导的指示,2008年我省还组织编制了《四川省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规划》并以省人民政府名义上报国务院,争取将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项目。
通过工程项目的实施,使部分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转化为固定沙地,使露沙地植被盖度增加,部分退化湿地得到恢复,有效地遏制住了局部区域土地沙化发展势头,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五)石漠化治理工程
石漠化是四川当前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之一。据监测:四川石漠化土地分布在10个市(州),46个县。全省岩溶区面积2764322.0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的5.7%。其中石漠化土地775022.5公顷,潜在石漠化土地736863.8公顷,非石漠化土地1252435.7公顷。岩溶山区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条件差,而且长期得不到有计划的治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四川典型的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
国家将四川广安华蓥市、宜宾兴文县、雅安汉源县、攀枝花仁和区、凉山宁南县5个县(市、区)列为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并安排中央投资1.5亿元,综合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积810平方公里。主要治理内容分为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三个方面,其中:生物措施以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草地建设等为主,工程措施以坡改梯、小型水利水保、农村能源、农村饮水安全、生态移民等为主。项目建设由发改委牵头组织,林业、水利、农业等部门共同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2008年12月底,省政府在华蓥市举行了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启动仪式。
二、恢复重建方面
(一)灾后恢复重建
在四川省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后,为全面、科学、客观地评价地震及次生灾害给林业与生态建设造成的损失,地震发生后,我厅组织省林业调查规划院3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搜集地震及次生灾害的遥感影像和调查统计等各类相关资料,利用区域过往的森林资源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工程建设及生态环境等背景数据,以遥感影像对比和专业分析为基础,对林业及生态建设遭受灾害的损失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评估。在灾情评估的基础上,及时组织编制完成了《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林业生态修复重建规划》,并会同省级有关部门,牵头编制了《四川汶川地震灾后生态修复重建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