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这次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是全市人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奋力推进“三大目标”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1号文件和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回顾总结“十五”时期“三农”工作,研究部署“十一五”时期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2006年农业农村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次会议,李书记、张市长亲自参会并将作重要讲话,希望同志们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四点意见。
一、“十五”时期“三农”工作回顾
“十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也是我市“三农”工作把握新机遇,实现新突破的时期。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年加大“三农”倾斜扶持力度。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目标,沉着应对严峻干旱、市场波动、疫病侵袭等不利因素影响,创造性地推动“三农”各项工作发展,始终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其标志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三农”投入持续稳定增长,长效投入机制初步形成。坚持“以财扶农、以工补农、以项支农、以农养农”的方针,不断拓宽“三农”投入渠道,在“多予”上体现“重中之重”。五年来,市乡两级“三农”投入达到8.5亿元,重点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市级农发资金由240万元增加到640万元。设立农业调产专项奖励资金,五年累计达到1010万元。率先建立乡级农业发展基金,引导工矿企业支持“三农”发展,基金总额突破5000万元。对种粮农户、农机大户、良种繁育等实行直接补贴,累计补贴农户资金620余万元。争取实施国家、省级重点农业项目50余项,涉及投资1.6亿余元。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支农贷款力度。2005年,与中国农发行山西分行达成5亿元贷款协议,重点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已到位资金1500万元。“十五”的五年成为我市“三农”投入力度最大、范围最广、效果最好的时期。
二是农业经济活力增强,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围绕“粮油、畜禽、林果、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食总产由2000年的8129万斤增加到2.01亿斤,年均增长30%,粮食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优质化迈进,列为全省小麦种籽繁育基地示范县,涌现出一批规模种粮大乡、大村、大户。以油菜、杂粮、牧草为主的经济作物产量逐年攀升,分别比2000年增长42.4%、2.7%和93%。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畜牧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猪、鸡、牛、羊饲养量年均增长23.5%、13.5%、21%和7.9%;肉蛋奶产量年均增长16.4%、22%和32.8%,涌现出一批农民养殖状元,为全市农民树立了养殖增收的典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755元增加到3817元,净增2062元,年均增长21 .4%。连续两年获得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先进市。全市70%以上的农村农民人均收入突破3000元,西王屯村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成为全市首富村。
三是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现代农业初具雏形。坚持把“龙头企业、示范园区、特色基地”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五年来,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金绿禾燕麦深加工项目入选全省“1311”计划,荣获全省十佳高科技品牌企业,昌圆、晶然、华禄、华美、金利缘等企业产品已走出孝义,走向国内外。此外,三源、盛苑、绿钰、莲花、嘉禾、山丹绿源等一批龙头企业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新亮点。全市已有1项产品获得国家“健”字号证书,3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5项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5项产品获得国家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QS),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市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到70个,开发面积4.7万亩,特别是高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成为展现孝义现代农业品牌的最大亮点,目前已吸纳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8户,完成投资1.3亿元,列入省级示范园区行列。通过“行政推动搞服务、政策优惠给奖补”的办法,全市正在加快推进45万亩核桃林、10万头养猪、10万头肉羊养殖、万头牛养殖、万亩毛白杨片林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特别是核桃林基地建设成效显著,跨入“全国核桃产业十强县市”。
在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