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过程中有许多有待开掘的细节,学生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一次低头,甚至是一件饰品,都有可能成为让我们为之一振的精彩的细节。只要我们敏锐地抓住它,深入地挖掘它,就可能找到教育的突破口,甚至可能形成一股强劲的教育旋风,让学生的心海卷起波澜。教育的艺术就体现在敏锐地捕捉具有教育价值的细节上。如果教育过程中有更多的细节被注意,被发觉,那么教育就一定会变得更美丽、更迷人。
教师本来就是在学生心尖上行走的人,稍有不慎,便会贻误一颗心灵、一个生命。在品德课堂中,每一堂课都有自身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所要做的是对学生思想品质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辨别是非。光是在课堂上大谈阔论做人的道理,人生的价值恐怕学生个个都将感到厌烦,对于这一点大家都已经认识得十分清楚。因此,现在我们很重视思品课的形式,加入游戏,参加社区活动,运用课件增强视觉效果,加深学生理解,等等等等。可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很多时候这种形式化的东西虽然为教书育人增添了不少光彩,虽然让课堂看起来精彩纷呈,热闹非凡,但是有多少是达到育人目的的?
如果我们敏锐地发现学生身上的教育细节,在细节上做文章,于细节之处见精神,关注细节,研究细节,善待细节,我想我们更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高学生思想品质,让思品课更有实效。
1、推开心灵的窗户——孩子眼神中的细节
“眼睛是心灵之窗”,透过这扇“窗户”,可以看到孩子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能看到他们的欢乐和忧伤,也能看到他们的成功和失败,他们的眼神是那样纯真,那样无邪,那就是一扇永远敞开的、明净的玻璃窗。它会为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而目不转睛,会为老师的大发雷霆而暗淡失色……
为了让学生能友好相处,看到同学更多的优点,因此我把《品德与生活》第四单元先提到开学的时候上,第二课《你真棒》有这么一个环节,需要同学之间互相说说优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得甚是高兴,不管事大事小,很多同学都得到了同伴的夸奖,脸上露出的那种兴奋就别提了。看到学生们能用赞赏的眼光看别人,有的下课刚吵过架可上课的时候一点也不提,反而说了很多对方的优点,这让我最欣慰。看看,每个人的眼睛里都闪烁着光芒,突然一个无助自卑而充满渴望的眼神触动了我,他很少被人关注,因为他不够开朗、不够优秀、哪怕是捣乱他也不会,他是刚转进来的学生——牛付友,刚来自外地的他和同学交流也有一定困难。班上除了他,其他同学都被表扬到了,哪怕是最捣蛋的同学也被人发觉出了闪光点……我停顿了一下,问:“我们班有一个小朋友,从来不捣乱生事,和同学也是和平相处,只是话语太少了,你们发现了吗?”教室中一下子安静了,大家都在搜寻这是谁,突然一个女生叫到:“牛付友!”我笑了,大家都朝他看,而后又相继举手例举了他的优点,虽然很少,但是这足以让那无助自卑的眼神变得自信而兴奋,同时,我为我能捕捉到这眼神而感到庆幸。如果我忽视这细节可能这同学会因为我的疏忽变得更自卑,会觉得他是一个局外人,不被老师、同学关注,不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不过现在不会了,小小的赞扬居然让他下课会大声向老师问好了,有时还会小小的捉弄自己的同伴了,他已经容进了我们这个集体中。
所以学生的眼神不仅可以被欣赏,还是一种无声的提醒。它提醒我们,要让这天使般的眼神永远清澈纯净,那就需要我们随时捕捉到从“窗户”传出的信息,要我们随时去呵护……
2、叫醒沉睡的耳朵——孩子语言中的细节
学生对这个世界总是充满着无限的好奇,总有自己对行为道德独特的见解,总有那么多说不完的话,他们想对老师说,想对同学说,也想对自己说,而这些有意无意的语言正是孩子内心的流露。在我们的教育中很容易找到能说会道的教师,但却很难找到善于倾听的教师。我们把大量的时间用来训练自己的说话和演说能力,却忽略了倾听能力的培养。常有教师这样抱怨:“真搞不懂我班的那些学生,为什么总是不肯好好听我说话。”我就在想我们有没有耐心听过学生说话呢?这细小的地方或许也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