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成绩与问题调研报告(3)

2025-04-28

  (四)市场网络落后,产品销售不畅。当前,全省大多数城镇市场特色不明显,为农服务、为主导产业服务的功能不完善。其中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都不到位,资源和产品输出渠道不畅;工业主导产品市场规模小,销售乏力,产品外销的售后服务水平不高。生产要素市场刚刚起步,缺乏强有力的经纪人队伍。各乡镇大多是处于独闯独干状态,秉持“沟通信息、整合资源、团结互助、合作发展”的服务理念的少。同“十一五”规划中重点抓好100个小城镇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100个年营业收入过20亿元、50个年营业收入过30亿元的小城镇的目标相比,任务还比较艰巨。

  三、制约湖北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规划起点低,体制改革滞后。小城镇的暂住人口虽然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人们长期居住的愿望并不迫切,难以发挥其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一是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了进城经商的农民,形成了既非市民又非农民的夹心阶层。也限制了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事业的农村劳动力取得城市户口的机会。二是现行的土地的买卖、出租、抵押、转让、入股存在很多问题,农民放弃土地难以获得合理补偿。三是城乡不平衡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多数农民连基本的养老保险都无法满足,更谈不上像城镇居民那样还拥有医疗、失业、生育、意外事故等方面的保险,使农民顾虑很多,不愿意放弃土地迁居城镇。同时,城镇管理机构和法规不健全,市容市貌、环境卫、社会治安、市场管理、文化娱乐以及街道交通管理等社会问题没有列入政府的目标责任制,城镇脏、乱状况较为普遍,城镇建设活动失控,城镇总体环境严重失调。可见,我省小城镇建化设还处于一个低水平阶段。

  (二)资金投入不足,延缓了小城镇建设。2006年省财政安排了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实施“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其中5000万元用于100个重点镇建设,5000万元用于示范村的整治),带动全省100个重点镇计划投资8.31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4亿元,占全年计划的101%。但全省城镇建设投资只占GDP的比重为2.59%,比全国5.22%的平均水平低2.63个百分点。与江苏、四川、重庆、湖南等省市相比,分别低1.15、0.70、3.24、0.50个百分点。2007年全省重点镇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5亿元,示范村完成投资5.2亿元,分别比上年度增长13.1%、20.9%,启动了500个示范村的村庄整治任务。但国内不少省份对小城镇的发展实质性的政策扶持和投入都大大超越于湖北。如广东省在2003年下发了《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意见》,明确提出了对277个中心镇给予10个方面来源的建设资金以及土地政策、管理体制等的支持,并从2003年开始连续三年,省财政每年拨出2500万元作为全省中心镇规划补助经费。仅2003年省直部门就对中心镇的各方面建设投入达数亿元,广州市则明确规定从2005年开始每年安排每个中心镇1500万元统筹建设资金,一定5年不变。相比之下,湖北省财政加入小城镇建设的投入相差明显。

  (三)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限制了城镇化的进程。1979-2008年,全省耕地面积累计减少了478.74千公顷(717.11万亩),年均每年减少15.96千公顷(23.94万亩),人均耕地由1978年的1.24亩减少到2008年的0.81亩。可见,小城镇化的土地利用已成为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城镇建设利用率低,许多城镇盲目外延,土地利用粗放现象严重。二是城镇建设用地结构不尽合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工业用地等生产性用地普遍偏大。

  (四)以小产业为龙头的乡镇经济,其聚集效应先天不足。目前,全省多数镇级政府财政基本都属“吃饭财政”,政府财力十分有限,在城镇基础建设上投入普遍较少,加之小镇融资能力较弱,建设资金短缺,导致小城镇建设吸引力不强,集聚效应难形成。同时,引进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镇的建设规模,延缓了小区的整合优势和规模效应显现。如2008年全省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5万家,其中一半以上落户中小城镇,但70%以上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产品质量不稳,缺乏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力弱小。

下一篇:医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