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强化考核监督,探索干部“能下”新途径。研究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制定《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暂行办法》和《领导干部辞职暂行办法》。把思想政治素质与政绩的考核挂钩,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集中与平时考核结合的办法,既尊重民意,又注重综合分析和横向比较,增加了考核的公正性、准确性与权威性。同时,积极实行《领导干部试用期制度》,对在试用期内工作表现差,有违纪违法问题的进行了降免职处理。近年来,科左后旗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26人,初步形成了干部“能下”机制。
五是加强交流与培训,提高党政干部的综合能力。对180余名干部进行了轮岗交流,有14名干部经交流锻炼走上“一把手”岗位。同时,还有针对性地对部分管钱、管物、管人、管项目的关键岗位中层干部实施了交流,有效防止了不正之风的发生。先后下派65名旗直机关年轻干部,深入农村牧区生产一线,发挥自身优势,接受实践锻炼,迅速成为领导班子中不可缺少的力量。近年来,旗委党校共举办培训班48期,培训各类干部4260人次。组织45名党政“一把手”到苏州农干院考察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积累经验,提高工作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全旗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目前,旗直科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为44.1岁,比2002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其中,35岁以下的占8.1%,36--45岁的占47.6%,46岁以上的占44.1%。苏木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0.8岁,比2002年下降了1.8个百分点。其中,35岁以下的占15.6%,36--45岁的占63.3%,46岁以上的占20.9%。中青年干部已成为全旗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主体,基本实现了合理的年龄梯次配备。二是科级领导班子中的民族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比例有了较大提高。在旗直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少数民族干部占66.3%;在苏木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少数民族干部、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分别占86.9%、9.8%、1.3%。三是科级领导班子的文化素质有明显提高。在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1.8%。专业搭配日趋合理,农牧林水、经济管理、法律等专业领导干部所占比例由32.1%提高到43.7%.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二、加强后备干部动态管理,实现备用结合新突破
几年来,旗委切实把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放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培养并组织实施,在严进、优升、平让、劣降等关键环节制定出台了确保门类齐全、数质并重、严管备用的一系列措施和制度,建设了一支专业配套、素质优良的后备干部伍,为全旗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注入了充足的源头活水。
(一)、创新选拔方式,扩大“公推公选”。
旗委打破地域、部门和身份界限,采取组织推荐、群众举荐、个人自荐三种方式,把公选工作完全置于“阳光操作”之下。旗委组织部在公开推荐工作中,采取电话通知、张榜公布、电视公告、下发文件等方式使后备干部推荐工作尽量做到家喻户晓,扩大民主监督;在全旗有代表性会议上,如召开人代会、党代会、旗委(扩大)会议上都将后备干部公开推荐列入其中一项议程。去年,旗委组织部在全旗范围内公开选拔县处级副职后备干部工作,对报名符合条件的130名科级干部按程序通过笔试、面试、考核,有24名科级干部被确定为县处级副职后备干部。同时,在广泛公开推荐和考核的基础上,确定正科级后备干部98人,副科级后备干部130人。其中,30岁以下42人,31--35岁62人,36--40岁78人,41--45岁45人,45岁以上1人;中共党员203人;科级后备干部中,少数民族176人,其中蒙古族173;大学本科学历75 人,大学专科学历120人,中专、中师(高中)33人;其中,妇女后备干部62人,党外后备干部2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