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后勤供给,保障有力。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西气东输的建设工地有这样几个特点:地处荒漠戈壁,方圆150公里无人烟,社会依托条件差,生产生活所需的一切物资都要从220公里以外的鄯善火车站拉运,为了保证项目部62人的吃饭和饮水问题以及正常的施工,我们作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
第一,为保证项目部员工的吃饭和饮水问题,项目部专门指派了一辆卡车拉水,一辆五十铃拉运生活副食和生产物资。拉水车每天往返拉水一趟,在工程繁忙时每2天拉三趟水,在施工的153天里共拉水1000多吨,行程近10万公里, 由于路状差,报废轮胎12条,才保证了生活和施工用水,拉运生活副食和生活辅助物资的五十铃每3天拉一次,合计拉运生活副食品近90多吨,拉运辅助器材150多吨,行程3万多公里。
第二,为了保证项目部员工每天能吃到可口的饭菜,项目部专门设食堂管理员一名和炊事员三名,每天制定食谱,做到了两个不一样,每顿饭菜的花色品种不一样,主食不一样,与此同时还承担了大量的接待工作,在施工期间按照四菜一汤的标准共接待400多人次。
第三,为了保证项目部员工在发生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时,能维持正常的生活,项目部储备了能让70人维持3天正常生活的成品副食和15吨水,并定期更换,保持新鲜。真正做到了有备无患,保障有力。
四、求实奉献,描绘精彩人生
西气东输工程是世界瞩目的一项大工程,第四、五标段的峻工将实现在国庆节全线贯通的宏伟目标,在西气东输项目部艰苦奋战的150多个日日夜夜,全体参战人员满怀“人生能有几回搏,不干西气东输算白活”的壮志豪情,用青春和智慧描绘了一幅求实奋进、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动人画卷。
(一)勇挑重担,甘为铺路石的项目部经理高琦,现年31岁的公司副总工程师高琦同志,今年4月被公司聘任为西气东输项目部经理,在任职之初,他的心情非常复杂,因为这项工程虽然收益不大,但意义深远,是关乎公司能否拓展生存空间,实现振兴与发展的大事。他可以以种种理由推脱不干,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勇敢的挑起了这付重担,并且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表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和协调组织能力,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工程建设中,在施工期间,大部分时间他都盯在现场,与参战员工同甘共苦,每天只能睡5个小时,要么就穿梭于鄯善、现场和哈密800公里的生产线上,协调繁琐的公务关系。就因为有了这样一位敬业爱岗、求真务实的带头人的精心组织,才使得公司承建的9.58公里西气东输管线一天天向前延伸并胜利竣工。
(二)流水作业的尖兵——33人半自动焊机组。西气东输工程与公司以往承担的所有工程建设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以往的工程采取的是密集的单机作业,而西气东输工程则采取的是整装机组流水作业,流水作业又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机组各工种必须密切配合,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作业的进度和质量。由此,作业机组人员之间地默契配合就显的尤为重要。公司只有半自动焊接设备,所以就有了一个33人的半自动焊接作业机组。在工程施工中就发生了许多勤奋好学、团结奋斗、无私奉献的动人故事。
为了保证工程进度,作业人员每天早晨7点上班,一直到晚上9点平均每天要工作长达14个小时,却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在盛夏的七月,荒芜的戈壁地表温度高达70多度,汗水浸湿的工服白里透红,即便是服用了人丹、藿香正气水、喝了绿豆汤,仍有员工感到身体不适,但没有一个人要求休息。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作业组人员对任何学习的机会都不曾放过,如在培训期间抓住到管道一公司作业机组施工现场的学习机会,焊工就跟着焊接作业车仔细观察他们的焊工对起弧点和落弧点的处理,以及焊机最佳运转时的各种技术参数,有不懂的地方虚心向他们求教。当7月1日打火开焊后,机组人员在工作之余讨论最多的是如何提高焊接质量、如何加快对口速度、如何才能让机组各工种达到最佳的默契程度的问题;在交流中达到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焊工李昌仁,高烧38.4度,仍然放弃休息时间爬在管线下学习焊接技术,质检员魏国文、刘 军,技术员马国平整天“盯”在现场,对每道工序全过程进行监控,每天记录的实际测量数据上百个,徒步行走2公里,晚上回来还要整理资料到凌晨2点是常事。为了确保工程焊接质量万无一失,每天焊接完,晚上都要安排1名同志钻到管内对焊缝仔细检查一遍,将一些焊接飞溅物清除干净,保证探伤片的评片质量,没问题时,第二天才能继续焊接施工,可在9月4日,意外的事情发生了,由于检查人员的疏忽,有一道焊口探伤后由于飞溅物太多,无法评片,更困难的是这道焊口离正在焊接处,已有1.8公里,如果割口处理费用估计达到近10万元,项目部和监理以及探伤公司经过认真分析后,认为焊接质量问题不大,如果做割口处理成本太高,于是决定有2名同志钻进去进行处理,4日晚10时45分,在采取了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后,2名同志整装出发,这时,出现了令人感动的一幕,当2名同志进去后,项目部全体人员都自觉的到了现场,在管线外每隔20米站一个人,时刻与管线内的同志敲击“暗号”保持联络。因为他们知道,虽然管线做了通风处理,2名同志也戴了防毒面具,但由于管线内壁的防腐材料含有放射有毒元素,所以他们都比较担心,当管内的2名同志钻到需要处理焊缝处时,已是5日凌晨1点45分了,这时大部分同志才放心的回去睡觉了,当完成飞溅物处理后在从管线中钻出来时,手表的时针已指到5日凌晨4点30分了。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集体却创造了公司建设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从开始一天3道口到5道口,从10道口到28道口,合格率从70%到86%,从97%到99.17%,一次次的超越和突破将他们的心贴的更近,配合的更加默契。到现在可以说他们是公司大口径管线施工最具有实力的一支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