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劳务输出典型经验材料(2)
2025-04-30
五、典型引带、促进全镇劳务经济全面发展
一是发挥镇村干部作用,带领农民外出务工。镇里要求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必须有一人直接带领农民外出务工,把带领农民外出务工情况,作为考核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称不称职、合不合格的一项重要标准。其中××村的××就带领50余村民在××筑路公司务工;××村的×带领20余村民在&市鸿鹏木业务工;×&村的&带领20人在河北保定务工。通过他们带领外出务工的农民有200多人。二是靠能人带动,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充分发挥务工能人联系广、信息灵、渠道多的优势,鼓励能人带领农民外出寻找就业门路。例如:××村××,是一位敢闯敢为的农家汉。1990年,他凭着农家人的朴实与执着,到大连闯天下。几年过去了,他当上了××市绿化工程公司的项目经理,成功的他没有忘记家乡人,每年通过他安置的剩余劳动力达到100人以上。三是靠民族村优势,鼓励农民出国务工。××镇有××、××两个朝鲜族村,改革开放以来,××、××村的村民陆续与国外的亲属建立了联系和沟通,镇党委、镇政府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鼓励引导村民走出国门务工经商。在鲜族村民的桥梁纽带作用下,鲜汉农民纷纷走出国门当“老外”,民族村117户中有60户举家到南韩、日本等国搞劳务。全镇出国务工人数达302人,人均年纯收入在5-20万元,一年在国外可挣回1500万元以上。
六、强化劳动力就地转移,提高劳动力多渠道输出水平
这个镇紧紧抓住农业产业化生产和五指型小城镇建设的契机,想尽办法拓展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实现部分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一是利用大米加工小区,就地转移劳动力。大米加工小区有业户27户,再加上镇内零散的加工户,全镇共有39户从事大米加工业。他们每年看米碾和装卸用工量都在300人左右;二是依托上集粮食储备库,就地转移劳动力。××粮食储备库每年烘干粮食在2万多吨,一天三班倒,用工在100人左右;三是利用小城镇建设的优势,就地转移劳动力。近三年来,全镇每年开发楼房都在8000平方米以上,可吸纳本地劳动力300人左右,环境卫生和道路养护每年用工都在50人左右;四是利用草柳编务工基地,就地转移劳动力.我镇有草柳编基地一处,每年进行草柳编加工的户数在200多户,有800多人利用农闲季节做草柳编织活。
另外,2005年全镇的水稻发生了大面积的病害,损失较大,镇党委在确定党员干部包扶重灾户的生产生活的同时,积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不要为难发愁,外出务工同样能有收入,同样能够弥补因为受灾带来的损失。通过广大干部动员、帮助联系用工单位等,仅灾后全镇就输出劳动力233人,可收入50万元。
七、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外出人员素质
为了实现劳务输出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确保农民务工人员出得去、稳得住、能赚钱、形象好,在组织劳务过程中,充分发挥培训基地作用,制定劳务输出培训计划,积极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务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他们从提高农民素质入手,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利用绥棱县职业技术学校、××镇缝纫机和草柳编培训基地,对农民进行多种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能力和素质,据统计,经过培训的农民工的工资都大幅上升。2005年,我镇经过技能培训的农民有15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