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进青年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对策初探
从上述情况不难看出,农村青年和城区青年创就业和在就业状况的差距主要在可选择范围上。所以,我们不再细分,而从团的角度考虑以下所有青年创就业和再就业的对策:
(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青年就业和再就业的事业化发展、实业化运作的大共青团观
1、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建立就业互动网络,拓宽就业渠道。共青团组织最为活跃,有着广交朋友,互通有无的良好传统。因此,在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上也应实现互动、互补,打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界限,培育和发展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青年就业市场,通过劳动力的供求信息的采集、发布、传递,实现双方的沟通,以达到双向选择、合理配置、安置就业的目的。在这方面共青团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尽快建立全国的青年岗位供求信息网,建立青年就业信息库,建立青年职业介绍网络。利用新兴的现代化媒体,进行全方位人才信息服务,使得人才信息的交流不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更加方便快捷。
2、充分发挥共青团的信誉优势,建立青年就业和再就业的激励机制和扶助机制。共青团是青年之家,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向心力,团的各级组织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评价激励机制,要以团的组织信誉,多方协调,为青年就业和再就业争取相关的政策,扶助青年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特别是在就业资金的扶持上,团组织要下苦功夫,多运作,多取金融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小额信贷支撑体系,使青年在创业发展中所遇到的资金困扰问题得到缓解。
3、充分发挥共青团的人才优势,进一步优化培训体系,建立良性的培训机制。青年的就业和再就业培训不应看作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是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是就业培训工作、职业介绍及职业安置的有机衔接。团组织要建立培训前调查、培训中管理、培训后服务的有效培训机制。即在培训前,团组织要对青年人的状况、择业意向进行全面调查,认真分析,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内容;在培训中,要加强对青年培训的管理,掌握青年的培训情况,了解青年接受培训的程度,检验青年培训的效果,使青年真正达到培训有收获、培训有提高、培训长本领的目的;在培训后,团组织还要根据青年培训后的优势和技能,向青年提供用工信息,有组织地介绍青年就业,并积极鼓励有志青年自己领办和创办实体,自主创业,为青年就业和再就业提供智力保障。
(二)树立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大社会观
1、采取宏观调控措施,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各级劳动部门要建立企业减员和安排就业挂钩制度,对企业减员进行宏观调控,充分发挥企业安置职工就业的主体作用,裁员必须坚持“先挖渠后放水”的原则,少下岗、多转岗。企业不能盲目地将下岗青年推向社会置之不理。
2、加大劳动力域外转移的力度,并实行劳动力流动的补贴制度。政府应引导下岗职工树立“离土离乡、奔向小康”的观念,劳动力要流动起来,根据南北方城市的不同特点及对用工的不同需求,要大循环、大流动,形成各地市劳动力安排的互动式就业。同时,为了鼓励和帮助失业者从缺乏就业机会的地区流动到就业机会的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应向那些愿意流动的劳动者提供迁移补贴,以调动劳动者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3、加强政府在劳动立法中的调控力度。国家应采取法律和其他各种有效手段,加大对劳动用功的监察力度,防止雇主利用廉价试工期,加大劳动强度,随意辞退工人,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益不受人为剥削和歧视,并努力为劳动者创造就业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