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部大开发时期我省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放这十年时期,正是我省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高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我省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国内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为契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省对外开放由局部政策性开放为主转向全方位体制性开放为主,开放理念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战略地位不断强化,四川开始以全面融入国际国内大市场的战略思维建设“开放四川”。
2000年,我省和中国贸促会共同创办了首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到2009年已连续举办了十届,成为四川省及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对外开放平台。2001年,我省将2001年确定为“改善投资环境年”,提出“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全省外商投资的软硬环境得到较快改善。2004年,面对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我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对外开放的意见》(川委发〔2004〕28号),提出要加快推进全面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要把加快推进对外开放作为“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好,把四川建设成为西部对外开放的战略高地。同年,我省与华中、华南和西南的九省区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共同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加入了我国目前最大的跨行政区区域合作组织,2005年7月在成都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交流活动。2007年5月,省第九届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优化投资环境,提升观念、企业、产业、市场和社会度。同年12月,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要以充分开放合作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出路。2008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川委发〔2008〕6号),确立了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是我省实施充分开放合作的重要举措,掀起了全省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的新高潮。2009年6月,我省组织召开了全省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工作会议,提出了坚持发展开放型经济不动摇,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选准了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点和路径。会议要求要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民、更加开明的心态、更加开拓的精神,奋力开创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二)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
我省对外开放的历程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时期,是思想不断解放、理念不断更新的时期,是经济体制逐步创新、由封闭发展到全方位开放的时期,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积极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合作的时期。西部大开发时期,我省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
1、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
对外贸易发展迅猛。经过不懈努力,我省对外贸易规模位居西部第一,年均增速超过全国水平,对外贸易在开放进程中迅速崛起。一是外贸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20.38亿美元,是1999年进出口总额的8.9倍,全省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8265家,是1999年的58倍。二是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从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并逐步向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农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由1999年85.1%下降到2008年的5.0%,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则由14.9%上升到95%。2009年1-9月,我省机电产品出累计达到55.15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8.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8.82亿元,占比达到30.6%,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我省出口的主导产品。三是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到2008年,全省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2023家,三资企业509家,分别占全省进出口企业的71.3%和18%,外贸经营主体已经形成从国有到民营、从内资到外资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四是贸易方式明显改善,贸易市场逐步扩大。2008年,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36.26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61.8%,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64.57亿美元,占29.3%。贸易方式由以调供省内货源为主发展到多种方式共同进行,呈现出一般贸易占主导加工贸易高速增长的新特点。同时贸易市场逐步扩大,2008年与我省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增至19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