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认真组织,精心管理,狠抓科技项目的实施。
1、围绕八角试验示范项目实施,八角产业发展步伐得到加快。一是国家科技部富民强县项目《5万亩八角集约化栽培技术应用推广及产品开发》实施成效明显。今年是实施的最后一年,为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县科技局抽调局骨干人员分组深入项目涉及乡镇开展工作,在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林业站的密切配合下,组织有力,措施得当,已完成年度合同任务。全年共补助项目涉及的新华、里达、洞波等8个乡(镇)36个村小组588户八角专用肥、复合肥、硼肥等肥料368.8吨,完成集约化栽培新植八角及幼林抚育5626亩,八角低产林集约化改造及推广12290亩;完成八角集约化栽培技术规程的编写。在八角新产品开发上,扶持富宁县天星香惠厂扩建技改,落实加工设备,建成八角集油和烘干两条产品加工生产线,准备投产。同时与金泰得制药公司正在研讨系列产品的加工与生产。目前,新植八角及幼林抚育长势良好,低产林通过集约化改造后,亩增产30%以上,为群众实现增收1000多万元。二是八角山地集约化栽培及品种选育项目进展顺利;加强与省林科院的合作,今年对龙坪50亩八角约化栽和牙牌50亩八角低产林改造示范进行配方施肥、树体修剪各一次,完成品种选育及无性系栽培嫁接苗补种700株,对新华镇坡油村0.3亩八角优树子代测育苗进行精心管护,目前各点长势良好。三是开展八角叶甲示范防治,今年,里达镇达孟和谷拉乡那农、平蒙三个村民委的八角受到八角叶甲的严重危害,造成八角绝收甚至枯死,受害面积达14499.5亩,成灾面积4500亩,我局及时成立八角叶甲防治小组,在里达达孟村五个小组投入防治资金5万余元,器械50多台,群众投工投劳321个,开展八角叶甲幼虫和成虫示范防治4300亩,防治效果明显,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评价。直接受益群众144户628人。
2、强势推进边疆解“五难”(学科技难)惠民工程,切实解决了一批农民生产生活中的技术难题。今年是实施边疆解“五难”(学科技难)惠民工程的最后一年,按照“一年形成声势、二年明显改观、三年大见成效”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六个一”的目标内容(发展一个产业、选派一名科技特派员、培养一名科技辅导员、主要劳动力每人掌握1-2项实用技术、建一个科技活动室、成立一个经济合作组织)精心组织,认真实施,通过以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为依托,建设完善科技基础设施、选派科技特派员、培养科技辅导员、开展科技培训和宣传科技知识,创办农村科技合作组织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切实解决了一批农民生产生活中的技术难题,农村群众科技素质和接受应用先进实用技术的能力与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应有积极的作用。2009年末,全县预计农民人均收入达2225元,比项目实施前增长47.44%,农民人均有粮达353公斤,比项目实施前增长17%。
3、强化科技措施扎实抓好水稻高产创建活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高产创建活动是新时期推动粮油生产发展的重大举措,是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的重要载体。我县水稻高产创建活动是2009年省委、省政府“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项目的10个省级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示范县之一。根据省委、省政府“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工作的总体部署,按照省科技厅的方案要求,县科技局和农业部门认真制定实施方案,搞好片区设计,明确目标任务,抓住关键环节,加强科技培训,技术落实到位,做到“五个统一”(统一种植优良品种、统一栽培方式、统一培管技术、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植保防治)。经过县乡两级政府和广大农技人员的共同努力,共完成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示范22319.05亩,占计划面积2万亩的111.6%。经测产,那能水稻“百亩核心区”产量达795.75公斤,超计划指标46.5公斤,“千亩展示区”产量亩产达714.1公斤,超计划指标14.1公斤,归朝百油“千亩展示区”产量达725.57公斤,超计划指标25.57公斤。百千万亩三片区综合平均单产679.7公斤,比项目区2008年单产562.86公斤,平均亩新增产量116.84公斤,新增总产量260.78万公斤,可实现新增产值521.55万元,共有板仑、归朝、那能、洞波、新华5个乡镇30个村委会253个村小组10790户农户受益。通过实施该项目,进一步提高了农户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种植水平,带动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为今后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在我县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提高我县水稻生产的科技含量及水稻生产的总产量和质量,有效促进我县水稻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