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大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的实际出发,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眼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的一种正视现实,面向未来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人才这个根本和教育这个基础。全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共同进步,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关键是教育。教育是经济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
由于教育自身的特性,教育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困难和问题,需要社会和人们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看教育和办教育。从教育外部来看,由于教育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民族性和滞后性等特性,现行政绩考核评价制度虽然将教育工作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但教育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还没有得到真正重视,突出表现在科教兴国战略还没有得到根本落实,在一些地方还没有真正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教育在实际中没能真正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投入总是不能到位。
从教育内部来说,当前,教育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在“五个协调”上下功夫,推进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
一是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经济持续健康有效地发展最终还取决于教育。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教育的价值在于服务,为人民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只有融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更有生命力和活力。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办教育,尤其要使农村教育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推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通过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而争取政府和社会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增强和提升教育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位置,从而确保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快构建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我市教育发展实际的国民教育体系,把握好教育发展的节奏,注意协调各类教育发展。一方面要促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尤其要协调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关系。普通教育是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多方面的人才,特别是中等技能型人才。无论科技怎样发达,工业化水平有多高,中等层次的技能型人才总是占多数。尽管我市2004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较上年有了比较明显的增长,但无论是与普通高中招生相比,还是同实际的社会需求相比以及到2007年职普比大体保持相当目标要求来看,职业教育仍要大力加强,加快发展。同时,还要促进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初等教育是基础,忽视了初等教育,就不可能把中等教育的质量搞上去,整个基础教育也就不可能长期协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促进各类教育内部的协调发展,处理好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既要做到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又要做到质量高、效益好,既要避免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又要避免追求效益而忽视结构比例等片面倾向,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时期,确立不同的战略重点,研究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主要问题,以一个方面的突破来带动其他方面的进步,努力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统一发展。
三是促进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协调发展。民办教育的兴起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客观要求。发展民办教育要克服认识上的误区。市、县一级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以政府办学为主体,民办教育为补充。各地要根据当地的教育结构、教育需求和学校布局,科学合理地引导民办教育的发展,鼓励民资兴办职业教育,改造薄弱学校。要依法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严格审批制度和教育教学评估。今年将对去年评估基本合格和限期整改的民办学校重新进行检查评估。同时,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正确认识发展形势,坚决克服以兴办民办教育为由而减少政府举办义务教育责任的倾向,要加大对公办学校管理和投入,提高公办学校的竞争力,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