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情况汇报(3)
2025-04-30
六、存在的问题
(一)重点农村公路
1、阿勒泰地区是一个财政自给率较低的地区,据统计本级财政自给率:地区仅为15.27%,阿勒泰市20.63%、布尔津县21.42%、哈巴河县15.3%、吉木乃县7.03%、福海县26.88%、富蕴县24.74%、青河县6.64%。因此,配套项目的配套资金筹集非常困难。
2、目前,布尔津县、青河县、福海县、吉木乃县的县乡公路项目已改造完毕。阿勒泰市、哈巴河县、富蕴县未改造的项目中大部分路况较好,经过合理养护后还可以维持运行。各县(市)由于财政困难,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因此对可以维持通行路段的改造工作,均不积极。
3、富蕴县至库尔特乡的道路,由自治区公路科研所设计,路面设计为沥青表处,没有水稳。通过对原G216线路况的对比了解,我们认为原设计不适合此路线。现在该段公路砂石路面已建成两年多,路基及构造物良好,但因通行的车辆吨位太大,路面破坏严重,以每公里500元的养护费完成路面养护工作,资金明显不足。
4、地区的农牧场现在已交属地区各县市,成为乡级单位。但是通往农牧场的道路都是当年投工投劳修建的,道路的等级、质量均不符合行车要求,能否列入农村公路建设计划。如:距离S318线32公里的地区一农场,路面坑洼、部分线型差,影响行车安全;距离G216线5公里的地区二牧场,路基、路面损坏严重不利行车。
(二)乡村“通达”、“通油”工程
一、原来是普查中不通公路的行政村,由于实行牧民定居或者重新规划等原因,出现村庄迁移、地名更改、里程改变现象。而厅计划是根据99年普查清况下达的,致使部分改变的不通公路行政村公路无法建设。
二、“通达工程”资金由于是同债资金,不能调剂使用,按照今年的建设情况看“通达”资金,绝大多数可以调剂出一些资金用在资金不足的“通油工程”中,但是同债资金要审计,这样就束缚了手脚,什么资金只能用在什么项目上。
三、普查中的一些问题,几个互相串连的行政村两头不通路,中间去因为能走车,便成了通公路。修了两头中间放下一段自然路,要不要修?后一个普查中没有,就只有放下来不修,老百姓不理解,乡村干部也不理解。
针对以上问题,各县市在今年的多次会议上提出,“通达”项目要实事求是的修建,不能硬套几年前的普查,而不顾项目眼前的实际,不通公路,哪里需要修路,乡村的老百姓最清楚,各县市最了解,不是办公室的几张图便能反映出来的,希望将不通公路行政村计划切块交给各县市,县市在不通公路的行政村中进行调剂使用,将“通达”“通油”项目打捆进行建设,计划中的通达里程完成不减少,还可以调剂出余资金,补充通油项目缺口资金。1、第一次公路普查已历时四年时间,由于部分村庄迁移、分村、合并、牧民定居等原因形成新的行政村,在过去普查中没有标注,成为交通厅计划的盲区。
2、公路普查中遗漏了很多行政村,原公路普查里程为1921.4公里,到2003年地区进行公路规划重新调查发现,不通公路行政村里程为3658公里,多出了1736.6公里。
3、普查中行政村村名有误,由于村名多为当地民族用语,翻译中多有口误。如:福海县布尔勒克村,在普查中名为布尔勒在;青河县哈拉哈什村,在普查中名为喀拉尕什村;库尔木特村变为库尔美勒特村。
4、原普查认定为通公路的行政村公路,实际只是一些汽车能够通行,或者农牧民修了些边沟,建了几道简易石涵或木制涵洞的道路。现在我们要在此类路段修建“通油工程”,以每公里10万元补助加上地方自筹的2万元资金,根本难以完成。而2004年福海县在此类路段上修建“通油工程”,建设资金达到每公里13.5万元,每公里自筹3.5万元。但其作为“通油工程”的路段还不是最差的。
5、不通公路行政村的里程误差较大,有些行政村普查里程比实际的少几公里或十几公里。还有同一线路上的行政村重复同一里程的现象。今年厅下达计划的里程中有很多计划里程与实际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