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次的起义,清政府的一干官员开始商量对策,并开始对革命党人进行血腥镇压,同时积极寻求与帝国主义的卖国交易。为了得到四国银行的贷款,清政府将四川的铁路抵押给英国。这一段里清朝官员和英国大使的对话让我印象深刻。英国大使开了一辆精美的轿车要送给清朝的一位重臣王爷,并表示朝廷的方向由这位王爷把控,暗示四川铁路事宜。而这位王爷笑了笑,把大使的手按在车子的方向盘上说到,你们才是方向的把控者。由此可见其实清政府很明白自身的处境,此时的清王朝不过是一具任列强摆布的空壳,可是这些满清权贵们还是不肯放弃高人一等的地位,甘愿任列强宰割,实在是腐朽到了极点。
清王朝又一次丧权辱国的行为,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在武昌,新军当中的革命党名单泄露,湖广总督瑞瀓开始对名单上的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非常危急。面对严峻的形势,新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敲响了清王朝的覆灭的丧钟,史称武昌起义。经过一夜的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
武昌起义的成功,举国震惊。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和同盟会成员欢欣鼓舞,立即派黄兴和徐宗汉赶往武昌战场,革命军也说服黎元洪出任革命军总都督协助作战,大大振奋了革命军士气。为了保护革命胜利的花蕾,断绝清政府的资金,孙中山前往欧洲,企图说服四国银行拒绝贷款给清政府,而清政府则派袁世凯掌控军权,镇压起义。面对北洋军对汉口的猛烈攻势,革命党人虽然节节败退,但仍不惜以热血和生命保卫飘扬着革命红旗的武汉三镇。兵强马壮的袁世凯一方面镇压着革命军,另一方面仍试图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中寻求利益的最大化,他暗地里通过革命党人汪精卫传达与革命党和谈的愿望。与此同时,远在欧洲的孙中山继续游说各国银行家拒绝放款,以此来推进革命进程。武汉保卫战牵制了清军主力捍卫了新生的革命政权,其他各地革命组织也积极响应,先后十余个省宣布独立,革命风暴席卷全国。
经过这么多火与血的洗礼,黄兴和徐宗汉的感情不断升华,两人决定结为革命夫妻继续并肩作战。随后,黄兴带领革命军进行阳夏保卫战,此战打得异常惨烈,战士们死伤惨重,有许多战士为了保命不得不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截肢,活活痛死过去。黄兴和黎元洪艰难支撑,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夹击下,黄兴理性分析,认为此事南京防守薄弱,便决定先攻打南京,并毅然率领部队撤往长江下游,前往南京带领了南京光复之役。此刻的孙中山也通过在各国银行代表参加的宴会,通过切割宴会上的烤羊来讽刺各国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并一语道破清政府已是苟延残喘之际,贷款给这样一个破败的政府不会并带来收益,以此成功地说服了四国银行,暂缓给亲政府的贷款,之后在回国途中与黄兴相会。长江战舰在行进中,传来了多省宣布独立的消息,孙中山和黄兴等革命党人备受鼓舞,自此,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经过多方努力,南北代表唐绍仪和伍廷芳终于坐下来会谈。经过艰难谈判,双方达成共识,支持建立共和政体。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临时大总统。后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以和平方式推翻清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民主共和的时代。
整部影片较好地还原了辛亥革命这一段里程碑的历史,对诸多人物的细腻描写,相信会让更多人切实地感受到那段艰难岁月。当然本片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各国国旗很多都是用的现代国旗,部分人物(例如汪精卫)过于脸谱化,部分台词直接照搬后世评价,对史实表述有误差等。但瑕不掩瑜,这并不影响《辛亥革命》成为一部优秀的革命电影。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好几处都让我热泪盈眶,例如秋瑾受刑,林觉民英勇就义,战士们冲锋陷阵,以及片尾陈意映收到林觉民的《与妻书》时的痛哭流涕。本是带着“为了写作业随便看看”的心态,没想到在我观念中无趣刻板的红色革命电影能让我“真香”,实属意外之喜。我强烈推荐同学们有时间都去看看这部上映的《辛亥革命》,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开创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社会风气也逐渐变得开明开化,为中国接下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5:影片辛亥革命的大学生观后感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影片《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我感到十分有意义。
此刻的中国已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这一刻,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奋斗与牺牲,仍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下。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在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不甘承受列强欺凌,几代人都在追求民族复兴。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进行多次尝试,辛亥革命就是前人从事的努力。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可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提高打开了闸门,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今日,社会上有些模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想以温和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但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可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
看了影片,对革命者的选择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篇6:《辛亥革命》观后感500字
《辛亥革命》观后感500字
辛亥革命,对于我来说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之所以说是熟悉的,因为在高中的历史学习中,辛亥革命是一重要内容,对它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可以说是滚瓜烂熟的。但又为何陌生呢?那是因为我对它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背景和意义这两方面,好像就没多大了解了。如今看完这部电影,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以及也了解了更多与之相关的人物和事件。这部电影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革命志士那无私的品质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
电影的开头是巾帼英雄秋瑾就义的场面。秋瑾脚带镣铐,昂首挺胸地向死亡走去,没有丝毫畏惧。最后她的一番话让我潸然。她说: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竟让我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秋瑾女士她义无反顾的赴死,只为唤醒麻木的国人。
还有较之深刻的感受便是来自广州起义了。广州起义非常的壮烈,在这次由黄兴领导的起义中牺牲了许多壮士,其中较为世人所知的便是七十二烈士了。那些为革命不顾一切的壮士中有很多都是很年轻的,他们有的出身优越,但时代需要他们,他们便义不容辞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影片中,我看到了那些年轻的充满朝气的面孔,在革命的道路上奋勇向前,让我深受感动,同时,更为自己处于新时代而感到幸福。而现在我们的幸福是来之不易的,它是过去牺牲了的无数生命换取来的,我们确实得好好珍惜啊!
提到辛亥革命,不得不说的便是孙中山先生了。在影片中,我了解到孙中山先生为了革命在海外奔波劳累,四处演说筹集款项,虽身在海外,对国内的事时刻关注。他以无私的精神推动革命的进程。虽然辛亥革命最终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存在局限性,但孙中山先生对中国命运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辛亥革命》这部电影真的很棒,让我们更好的走近历史,了解历史,铭记历史。
篇7:辛亥革命观后感500字
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在距今__年前的中国,曾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辛亥革命”。在19,也就是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那一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所以又称“辛亥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存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到如今,辛亥革命正值__周年纪,导演张黎携手功夫巨星成龙、实力派演员赵文瑄打造同名电影《辛亥革命》,让观众从荧幕中领略革命时的艰辛。影片一开始,就是以辛亥革命中遗留下来的真实照片拉开帷幕。接着,镜头放到1911年的4月26日,中国同盟会总理孙文在美国旧金山进行海外募捐。同一时间,同盟会会员黄兴带领着林觉民、喻培伦、林时爽等革命党人武装进攻两广总督署,发动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枪声响起,炮火燃烧,无数革命烈士以他们年轻的生命为腐朽的中国“治病”。最终,革命军因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黄兴也身负重伤。徐宗汉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遗体72具,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同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在武昌,新军当中的革命党名单泄露,湖广总督瑞澂开始对名单上的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黎元洪被革命军将士紧急推为军政府都督。武昌起义成功,举国震惊,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袁世凯一方面镇压革命军,另一方面仍试图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中,暗地里通过革命党人汪精卫传达与革命党和谈的愿望。革命的危急关头,孙文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之后,袁世凯率兵南下。阳夏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黄兴和黎元洪艰难支撑,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夹击下,黄兴毅然决定率部撤往长江下游,集聚力量,以图大业。自此,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经过多方努力,南北代表唐绍仪和伍廷芳终于坐下来会谈,双方最后达成共识,支持建立共和政体;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文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接着,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接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虽然,在辛亥革命中,让人最为扼腕痛惜的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是民主共和的思想却深深植入到了中国人民的心里。
影片如实的再现了革命时期的艰辛岁月,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个英勇的革命形象。其中,有那么几个镜头带给了我一次次的震撼。第一个镜头: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遭到杀害,在交杂这雨水和泪水的淤摊上,烈士们手上仍戴着沉重的手铐枷锁,横七竖八的躺在淤泥中,衣服早已湿透,年轻的脸庞上布满了时代的悲悯。同盟会会员潘达徽、徐宗汉披着斗笠、带着相机,在雨中记录下他们光荣而又短暂的一生。第二个镜头:武昌被革命军攻陷后,清政府一干大臣在商议着如何是好,隆裕太后却在镜子前,由两旁宫女太监服侍,熟稔的比划着绣工精良的旗袍,丝毫不为中国的未来忧心。他们依旧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却不管底下的百姓风餐露宿,正所谓“豪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此大清,怎能不亡?第三个镜头:在孙中山回国的欢迎仪式上,有记者问他,您认为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孙中山斩钉截铁的回答:推翻帝制,救治民族。这短短的八个字,贯穿了辛亥革命的无数岁月。先不说三民主义、共和体制、民国政府,单是这八个字,就概括了辛亥革命的整条路线,同时也表达了孙文先生伟大的爱国情怀。
从《辛亥革命》的剧情上,我看到了革命党人的大智大勇以及愿意为革命奉献一切的精神。孙文先生曾说:“且世之所谓英雄者,不以挫抑而灰心,不以失败而退怯。”、“夫革命成功以前,予曾经十次之失败,而奋斗之气犹不少衰。”若从春秋时期算起,中国的封建统治接近有两千四百多年,所以可想而知,孙文要在有限的生命里用民主共和的思想替换掉人民心中的封建思想有多困难。对于同盟会而言,他们人数较少,大多都是留学海外、思想解放、放眼世界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武装起义中,他们都是用自己握笔写诗的手,去驾驭凶悍的枪支大炮。跟随着孙文先生的领导,他们凭借这热血和激情攻克这一个个艰难险阻,用生命诠释“坚持不懈”的含义。古语有云:不因成败论英雄。虽然革命党人最终还是失败了,但他们依旧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相比,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如果说共产党解放了的是中国的社会,那辛亥革命时期的同盟会,就是解放了中国的思想,它在精神上极大的冲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为中国以后的革命以及美好的未来埋下铺垫。
篇8:辛亥革命观后感500字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让我们把思绪回到那百年前神州大地的武昌城,我们耳边仿佛又响起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中隆隆的炮声,一副英雄的面孔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是他们为真理与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行动,才有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我们应该永远缅怀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