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革命影片《辛亥革命》优秀观后感500字
电影《辛亥革命》还原了民族存亡、战火纷飞的岁月。片头秋瑾的从容赴死,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勇捐躯令人心生悲愤;片中孙中山满怀救国之志,广播革命思想,推进民主共和;阳夏保卫战黄兴浴血奋战,誓死追随令人倍感振奋、热血沸腾;晚晴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袁世凯处心积虑,窃取革命果实令人愤恨惋惜。影片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刻画和的不同细节演绎,生动的展现了孙中山、黄兴为首的革命党人和革命先驱,为实现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不断探索,不屈斗争的革命信念和爱国情怀,再现了激情澎湃的辛亥革命,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场景。向我们阐述了革命的定义和革命的精神,诠释了改革、信仰和希望对于一个民族存亡的重要。
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屈辱走向富强,1过去了,重温这段历史,我们心潮澎湃。“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面对山河破碎、生灵遭涂炭的危局,一批批爱国志士在呼号、在求索、在抗争,直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的提出和“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理论的横空出世,民主共和的观念才第一次深入人心,振兴中华才的呼喊才第一次成为响彻华夏的最强音,他让苦难的人民看到了希望,为迷茫的革命者指明了方向。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国父孙中山以他睿智的政治思想,非凡的远见卓识,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气贯山河的革命气魄带领着顽强不屈,心怀壮志的革命义士舍生忘死,将中华民族带入了崭新的发展轨迹,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
有了辛亥革命的探索和斗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兴起开辟了解放思想的新局面,进一步促进了民族的觉醒,使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直至辛亥革命__年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更是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他接过辛亥革命高举的爱国主义和“振兴中华”的旗帜,完成了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治;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展望未来,这条历尽沧桑却傲然腾飞的东方巨龙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让我们在辛亥革命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承担起先辈们未能完成的伟业,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篇2:革命影片《辛亥革命》优秀观后感500字
昨天,胡老师带领我们四十多名小记者来到世纪影院,观看了一部爱国主义影片——《辛亥革命》。虽然我对这个名字很陌生,觉得好像不如动画片好看,也不很了解影片的具体内容,但我还是兴致勃勃地来到影院观看,希望学到一些新知识。
在路上,爸爸告诉我:辛亥革命是发生在110年前的1910月10日的事情,因为那一年在中国传统干支纪年中是“辛亥年”,所以叫“辛亥革命”。并且这个事件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影片开演后,首先出现的是烈士秋瑾,她戴着铁链,走向刑场,我当时感觉很害怕,希望她不会死去。随着影片的播放,我知道了这些值得永远记忆的名字:孙文(孙中山)、黄克强(黄兴)、徐宗汉、林觉民、喻培伦……也知道了那些“可恶坏蛋”的名字:慈禧太后、怡王爷、袁世凯、汪精卫……
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枪炮声声,战火纷飞的场面,使我更加明白了学校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那些我们从没有见过面的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另外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影片中孙文(孙中山)的演说。他有力的话语和动作,总是感染我,尤其是他说服那些外国人的场面,让我十分感动。最可笑的是那个小皇帝和那些留着大长辫子、穿着大长袍的清朝人,动不动就下跪,让我们大笑了好几次,一副落后可耻的奴才相,和现在的社会格格不入,而且他们置人民的死活于不顾,将中国的土地送给外国人,这样的政府就应该被推翻。
影片结束了,走出影院,外面明媚的阳光使我的心情好了很多,但还是无法忘记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和片段,相信以后我长大了就会更加理解这段历史故事了。
篇3:《辛亥革命》影片观后感
国庆放假期间,看了几部电影,其中有一部就是《辛亥革命》,由成龙主演。看过《辛亥革命》电影后,其实印象并不深刻,其情节、场面、规模远比《建国大业》来说,也逊色许多。
然而,仔细端详辛亥革命发生的前后,却感慨良多。
辛亥革命爆发,从电影中来看,有它的偶然性。1911年10月10日,当时清政府将驻守湖北的主力部队调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决定乘机发难。不料革命党负责人孙武当天在汉口装配炸弹时被炸伤,引起清军的大搜查,革命党领导人要么被捕杀,要么逃离武昌。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新军各标营中赞同革命的基层官兵主动发难,经一夜战斗占领了湖广总督署,后来又控制了武昌、汉阳、汉口三镇。但仓促举事的官兵马上面临缺乏统帅的致命问题。无奈之下,他们找到黎元洪,黎元洪在士兵枪口的逼迫下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湖北军政府发布文电,号召各省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而奋斗。武昌起义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成功了。这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偶尔性。
一场意外居然迅速发展成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让中国各方政治势力都措手不及。然而,这场“意外的革命”却有其必然性。
纵观满清王朝在革命前50年、尤其是前的作为和不作为已经让革命的发生只是个时间问题。
从大的方面说,满清王朝的垮台主要是拒绝加入西方引领的时代潮流。就连同李鸿章1865年要求设立电报局,也遭到一帮保守的满汉大臣的极力反对。反对者的理由包括设电报局就要架电线,架电线就会坏风水、侵扰祖坟。
引进西方的技术尚且如此艰难,更不用说借鉴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了。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被自己向来看不起的岛国日本打败,清王朝受到极大刺激,光绪皇帝为首的维新派决心变法图强,也就是要搞改革开放。但在一众王公大臣公开反对和暗中捣乱下,18的戊戌变法推出百余天后就迅速夭折,光绪皇帝本人也失去了自由。
19,慈禧太后和一帮王公大臣居然相信打着“扶清灭洋”旗号、盲目排外的义和团是“洋人的克星”,试图利用迷信愚昧的义和拳民与西方全面对抗,一口气向西方11国宣战,结果招来八国联军侵华,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赔款高达4亿5000万两白银的辛丑条约。这一结果让更多仁人志士不再对清王朝抱有幻想。
不过,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统治仍有其强大的惯性。虽然孙中山、黄兴等人领导的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在甲午战争后就不断尝试用武力推翻满清王朝,但直到20世纪头几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争议仍难分高下,通过立宪改良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主张仍大有市场。
而对满清统治者来说,孙黄的革命行动固然要坚决镇压,就算梁启超等人温和的立宪改良诉求也难以接受。在空前的内忧外患压力下,清政府被迫做出某些改革姿态。199月,清廷终于宣布进入预备立宪阶段。这一改革宣示虽然来得很晚,仍让国内各界感到振奋,一些大城市的学生、市民、绅商纷纷举行集会游行支持朝廷进行立宪。
但颟顸自大的'清王朝又一次失去了聚拢民心的机会。1906年11月,清廷发布裁定中央官制上谕,结果却是满族人获得更大权力,甚至连形式上的“满汉平衡”也被打破。这类紧握权力不放的改革不仅更加坚定了革命党人推翻朝廷的决心,也让众多立宪改良派人士失望不已,纷纷转投革命派阵营。立宪派领袖梁启超在其《现政府与革命党》一文中忧愤地指出:“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
清政府却不愿或已没有能力正视社会的呼声。198月,在慈禧太后去世前,清政府发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但这部维护“君权”、压制民权的“宪法”连士绅阶层为主的立宪派都看不下去,指其为“假立宪”、“伪立宪”。维系清王朝统治的社会基础更加动摇。
1910年1月到11月,以地方士绅为主的“立宪派”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但朝廷不仅毫不妥协,拒不立宪,反而采取更加激烈的手段镇压立宪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发布内阁官制,成立满人独揽大权的皇族内阁,让立宪派分享权力的希望彻底落空。清政府拒绝改革的立场终于招致众叛亲离,改革的空间也丧失殆尽,清王朝垮台只是一个时间或时机问题。
因此,原本属于“意外举事”的武昌起义成了压垮满清王朝的偶尔中的必然。
辛亥革命这场“预料中的意外”显然有其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是一次伟大的社会进步。尽管辛亥革命没有也不可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深层次问题,中国后来的发展也充满坎坷,直到今天民主共和在大陆仍是一个理想,但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最大启示却永远不会过时。
孙中山先生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对如今来说,我想应该理解成:改革还没成功,大家应该努力推动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真正的改革,还改革原有的动力与动机,以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来消除腐败、不公正的特权。这样国家才能达到长治久安。
篇4:辛亥革命影片观后感作文
在__十几部关于革命历史的电影中选择了这一部播放量不算很高的《辛亥革命》,是因为不想和大多数人一样写建国建军建党三部曲的读后感,有些没有新意。而就是随手点开的这一部《辛亥革命》,意外地让我惊喜。这部片子没有想象中那么的枯燥,叙事较为清晰流畅,细节渲染方面也做得不错,个人是一部值得花钱去电影院上座的革命电影。
接下来我们来讲讲整部片子的内容吧。电影一开始,是一个戴着镣铐的妇女,被身穿清朝服饰的士兵押送着,道路两旁站满了人,看样子这位妇女应该是要去上刑场的。接着,字幕介绍了这位妇女的身份,她就是革命烈士秋瑾。她被带到斩首台前,主持行刑的官员拿出了一张黑白照片,上面是秋瑾和她两个年幼的孩子。官员问她为什么忍心抛下年幼的孩子来造反,她看了看周围围观的群众回答到,我革命是为了天下的孩子,为了他们能有一个安稳宁静的未来。说罢英勇就义。而讽刺的是,那些怀里抱着自己孩子的围观妇女们,似乎并不理解秋瑾,她们的眼神茫然又麻木。
鲁迅先生的《药》便是以秋瑾的事迹为原型,讽刺了当时群众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也侧面批判了革命精神和民主共和精神尚未普及,革命党人脱离群众,很难取得革命的胜利。文中的夏瑜为了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却被群众称为“这种东西”,并说他“发了疯了”,可见当时民众根本就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自己被压迫被奴役的现状一无所知甚至逆来顺受,愚昧且麻木。同文章中一样,秋瑾的牺牲并未换来群众意志的觉醒,民智未开,革命没有群众基础,要如何开展?这个电影的开头也在预示着辛亥革命的失败面在于,革命并未很好地发动广大群众,仅靠资产阶级和进步学生的力量实在太过勉强。资产阶级代表人们并未完全认清中国国情和局势,中国人大部分是农民阶级,要充分发挥农民阶级的力量,才能真正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然而辛亥革命仍然是中国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秋瑾、徐锡麟等烈士牺牲后,远在海外的孙中山联合黄兴等同盟会骨干,召集了一批兵力,准备在广州进行起义。经过一番商议后,孙中山等人决定由黄兴与徐宗汉假扮夫妇秘密潜入广州,以便带领革命党人进行起义。19,革命军攻打广州两广总督署,革命党人奋不顾身,甚至有些士兵为了起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手持捆在一起的手榴弹冲入敌方阵营,英勇就义。然而因为人数差距悬殊,寡不敌众,革命党人此次起义并未成功。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黄兴也身负重伤,同盟会损失惨重。
电影中的林觉民由新生代演员胡歌扮演。不得不说胡歌的演技有很大的进步,把林觉民演绎得有血有肉。审问林觉民的官员看到林觉民出身高贵,又有才识胆略,便暗示他背叛革命党,为清王朝效力,如此便可保住性命。可林觉民对此一屑不顾,并铿锵有力地批判着清王朝的落后腐朽,剥削奴役百姓,称自己革命是为了中国百姓,为了祖国未来,留下了“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的豪言壮语。
最后林觉民和数十个被俘虏的革命党人一起被套上沉重的手铐脚拷,扔在河里活活淹死。在此之后,徐宗汉等革命人士冒死收葬了烈士遗体72具,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所以广州起义也被称为“黄花岗起义”。后经考证,广州起义死难的烈士有姓名可考者为86人,还有一部分烈士的遗体没有被找到,他们就这样静静地死在了冰冷的河水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