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我刚送走的这一届毕业班,说实在话,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真的不是那么好,不是我想找理由或是什么。
在 上学期我刚接手时,我从拼音一路帮他们补上来,可到上学期准备期末考试时,我们全校毕业班拿上一届的期末试卷作了一次模拟考,我们班与上一届的平均分整整低了5分,我当时有点着急,但没有在我的学生面前表露出来,我依然装作若无其事地走进教室,首先表扬他们本次模拟考认真,很多同学有了提高,还特别点了几个进步大的同学加以大力表扬等等,得到老师的夸奖,学生自然很开心,全班同学都笑盈盈的,在他们情绪高涨 之际,我话锋一转,收住笑容很严肃地说:“大家想知道上一届的哥哥姐姐他们考得怎么样吗?”学生都很大声地说想,因为他们总拿上一届来作比较,还扬言说要超过他们,毕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趁机说:“我们的平均分刚好比他们少5分。”“唉!”顿时班里唉声一片,没有了刚才的活跃,我看看他们接着说:“这样就没信心了呀?那么容易认输呀?大家算算,我们离考试还有几天?”“5天!”“对呀,我们还有5天,够了同学们,人家打球的时候几秒钟还能反败为胜呢,何况我们还有5天去,我们没有他们考得好也应该的,因为我们少复习了5天嘛,大家都很聪明,比上一届勤奋多了(因为上一届我也教,他们不怀疑我的话),只要大家舍得去下工夫,每天争取提高一分,我们不是可以赶上他们了吗?何况我们还有可能提高更多呢,除非大家不想超过他们,愿意认输 。”“想,我们不会认输的,我们一定会超过他们的!”教室里又恢复了先前的活跃,我也开心地说:“这才像我的学生嘛!我跟大家打个赌,如果谁考得了90分以上,除学校奖的以外,莫老师用自己的工资单独奖,决不失言!”教师里顿时欢呼起来,有学生马上站起来了问:“老师,如果我们都上90分呢?”“如果都上老师请你们去吃肯德鸡。”“老师,那你不亏大了呀?”“老师,我们一定可以的,你就等着破财吧。” “老师,到时别舍不得哟。”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我紧跟着说:“不过呀,想要我请客可没那么容易的,光说不行动等于不说,老师就看谁说到做到了,老师期待着,往后看你们的表现啦!”经过这么一鼓励,学生们可卖力了,工夫不负有心人,在上学期期末考试时,我们班平均分达到了92.8分,全班有十多个孩子上了90分,大家都可开心啦,而我也没有失言,给上90分的那些孩子每人发了一本笔记本,可别小看这小小的一本笔记本,学生们当宝贝似的,我本来没有写什么字的,可他们让我在上面写些“奖”字呀什么的。
照顾这些同学的同时,我也没忘鼓励那些不得我的奖的同学,让他们继续努力,争取要老师的额外奖,所以并没有出现什么反作用出来。
这一招我以前也用过,效果真的很好的。
这就是赞美与鼓励的效果,比你去讲一大堆的大道理强多了,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学会真诚地去赞美学生,放大学生的长处,及时地发现他们身上点滴的闪光点,让他们树立自信心,真正快乐地学习,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9:读赞美有感
诗人穆旦的《赞美》,是一首长长的抒情诗,长长的语言里有着经常的忧虑,长长的赞美声中有着真实与深情。
有人说,这是一首“伴随着深沉的痛苦的带血的赞歌”。的确,诗人穆旦以沉重而深沉的口吻,缓缓地讲述着,好像在铺开一幅生活的画卷。
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绵延在诗人笔下的,首先是无尽的土地,辽远却又荒凉。云是暗涌着的,低压着沉闷;森林是忧郁的,深藏着本该有的气愤。仿若闷雷,这是故事的背景,这是艰苦卓绝的年代。
然后,主人公出场——一个农民,身上压着重担的农民,坚定地加入抗战。坚定地,他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作者饱含感情的笔调,再一次赞美,为了农民的坚韧,为了农民的勇敢,为了农民的站起来的爱。
诗里行间,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鲜明地展示出生活的环境,也着力地塑造了一个贫苦,爱国却又坚韧的农民形象。全诗语言朴实却融入了强烈的感情,和深刻的熟悉。
《赞美》这首诗,带着扑面而来的泥土味和不解过后的无言的赞美……
篇10:读赞美有感
刚刚读完《警察与赞美诗》的我,心想。
这部短篇小说,我读起来异常轻松。换句话说,这真是个可笑的故事。小说中叙述了一个叫苏比的流浪汉,大冬天的饥寒交迫,就想进监狱去过冬。他一次又一次地“以身试法”——吃饭不给钱,拿石头砸窗户,当着警察的面调戏妇女,扰乱治安……但是屡试屡败。气呼呼的苏比偶然听到了教堂中传来的赞美诗,敏感的心受到了感化,他决定去好好找份工作,改邪归正。然而最后欧·亨利式的结尾令人瞠目结舌:他被逮捕进了监狱。
欧·亨利用了一中幽默的口吻,诉说了一个充满粉刺意义的故事。“为非作歹者无人过问,有心从善者反入牢门”毋庸置疑地成为了作者想吐露的真相。我的注意力却并没有放在这里。
之前,苏比坏事做尽,穷凶极恶。直到听见赞美诗的那一刻,才恍然觉醒,准备洗心革面好好做人的苏比却又被拖进了黑暗的深渊。是啊,上帝就像一个爱捉弄人的小孩子,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苏比从一开始就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他会沦落至此吗?再者,他到现在才领悟过来,机会早已悄然溜走。
常怀一颗善良、向上的心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狱中的这三个月,苏比你一定要怀着对未来的希望,这些日子定会让你磨练,蜕变。等三个月后,那时的你,一定不会再是曾经可怜的苏比了。
篇11: 读《赞美》有感
有一种力量,叫做赞美。它就是一泓沙漠的清泉,一缕冬日的阳光,总是在人们对生活茫然时送去信心。
文中的妇女曾经是美的:粟色的头发,鲜嫩皮肤,纯洁目光,是一个青葱少年眼里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成熟美。那时的她,清丽脱俗,有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
但是,妇女变了。数年之后,妇女被生活重担所压垮,失去了曾经那颗热忱的心,对于生活也失去了指望和信心,梳妆打扮的情趣也在岁月的磨砺及平淡的生活中削磨殆尽,碌碌不知所终,成为了泛泛人群中一个平庸邋遢的糟粕妇女。
作者一句不经意间的赞美,却给予了妇女自信的源泉,激发了妇女原本爱美的天性,作者的赞美成了妇女改变自己的动力。又过了一年,妇女努力展现昔日的灵巧,着装有条有理,妇女有了人生的追求,从此不再迷茫。难道,这不是赞美的力量所使?
《唯一的听众》中,老人不时送上赞美,正是这赞美,扬起了小伙子自信的风帆,尽心尽力地演奏,才使得小伙子有后来有朝一日攀上音乐的颠峰。赞美的力量多么伟大!
曾经,作文我写得并不好,这几乎成了我的烦恼。但王老师接班时首篇作文中评价我有潜力。那时我心想绝不能辜负了王老师的期望,当初那鲜红有力的方块字,几乎成了我阅读的动力,驱使我不断前进。往后,我的作文水平有了大提高,我把这当成我的骄傲,但是,我始终忘不了那句赞美。
赞美,是一种力量,给人以自信,给人以前进的动力,是人通向成功的力量泉源。
篇12: 读《赞美》有感
A
说实话,我并不怎么喜欢住在楼上的阿姨,见了面也只是最基本的道声好,继而匆匆离去。
在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背后,似乎是自己对“后勤工作者”有些意见。阿姨应该是这栋楼里最卑微的生存者吧!那么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B
当然了,对于《警察和赞美诗》中那个类似混混的苏贝,那个几次三番想享受监狱美好生活的苏贝,我更是无话可说。
c
实属不巧,在街头遇到了一个很老的乞丐,我掏出一元钱放在老人的碗里后便赶快跑开了。实在不忍心看见老人为了一元钱对我作辑。真的值得吗?
A
这几天为了培优班奔波实在起得太早,却很偶然在早晨听见阿姨匆匆去上班的声音,脚步匆忙却坚定,想起那天的乞丐,其实阿姨并不该被我如此不屑啊!为什么阿姨不选择当乞丐,而是宁可做匆忙却最卑微的生存者呢?为了尊严?为了那份自己靠自己生存的力量?
B
再往下看的时候,不免惊讶了。没想到苏贝听着教堂里赞美诗的伴奏,想去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想成为一个马车夫。这堕落的人想变成一个全新的自我,一切从马车夫开始。
马车夫,一个多么卑微的职位!可就是它带给了苏贝生的力量,努力追求美好的力量。不管苏贝最终迎来了一个怎样“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我都已深深记住――他愿从一个最卑微的生存者开始,好好做人。
试想,如果世界上全是高贵的人,没有一个最卑微的生存者,会怎样呢?这时候才想起卑微者们默默服务,却遭人们唾弃。其实他们奢求不多,只想比乞丐高一个等级,为了生存奋斗。
于是我开始仰望,每一个最卑微的生存者。
篇13: 读《赞美》有感
诗人穆旦的《赞美》,是一首长长的抒情诗,长长的语言里有着常常的忧虑,长长的赞美声中有着真实与深情。
有人说,这是一首“伴随着深沉的痛苦的带血的赞歌”。的确,诗人穆旦以沉重而深沉的口吻,缓缓地讲述着,似乎在铺开一幅生活的画卷。
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绵延在诗人笔下的,首先是无尽的土地,辽远却又荒芜。云是暗涌着的,低压着沉闷;森林是忧郁的,深藏着本该有的生气。仿若闷雷,这是故事的背景,这是艰苦卓绝的年代。
然后,主人公出场――一个农夫,身上压着重担的农夫,坚定地加入抗战。坚定地,他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作者饱含感情的笔调,再一次赞美,为了农夫的坚韧,为了农夫的勇敢,为了农夫的站起来的爱。
诗里行间,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鲜明地展示出生活的环境,也着力地塑造了一个贫苦,爱国却又坚韧的农夫形象。全诗语言朴实却融入了强烈的感情,和深刻的认识。
《赞美》这首诗,带着扑面而来的泥土味和不解过后的无言的赞美……
篇14: 读《赞美》有感
我读的这本书叫做《阳光校园》,这本书是教育部工委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20xx―20xx学年度指定读本。我自从读了这本书,就懂得了要不断的努力。
这本书的内容如同“自然洗礼”,洗去了自己的恶习,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升华。这本书的内容分为五个主题,分别是:“我能行”、“你真棒”、“一起做”、“我帮你”、“谢谢你”,每个主题分为两个活动。
这五个主题中我最喜欢“你真棒”这个主题。“你真棒”是一个赞美和鼓励其他人的句子,这个主题就是讲赞美和鼓励别人的。赞美是开启心灵的金钥匙,给他人以奋进的勇气和动力,使美好的行为得以延续,从而创造出辉煌的成就。赞美之所以有这样神奇的力量,是应为它发自心灵的最深处,它是真善美的凝聚。赞美储i在每个人的心中,只要你肯给予,赞美的力量将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人都分正负两面。负面的人害怕改变。正面的人欢迎新机会的到来。负面的人觉得没必要称赞他人所做的事。正面的人往往会看到并赞赏他人的好。负面的人说话时总在将自己。正面的人会想着去了解对方的心情。负面的人习惯将过错推到别人身上。正面的人懂得为自己的失败或错误负责。
我在这个主题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平等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没有谁天生高一等,人人生而平等,人人享有与他人同等的权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你尊敬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
大家都知道马云是阿里巴巴的总裁,马云的成功是不断努力换来的,他的故事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也要不断地努力。鼓励和赞美,可以改变很多。
一句赞美犹如久旱后的甘露,滋润着萎黄草木焦渴的心灵;一句赞美犹如初春的暖阳,消融着残留的冰雪;一句赞美,犹如一座灯塔,在你最迷茫的时刻指引你前行的方向。
让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鼓励和赞美。
篇15:读《是什么带来力量》有感
马三粉 兴化市戴南中心小学
随着现代文明、经济发展的冲击,农村教育,尤其是边远地区的乡村教育更是如同教育体制的一块伤疤,很少有人去真正关注与研究了。的确,诸如“留守儿童”、“师资短缺”、“校舍改建”等沉重的话题,仅仅依赖那些所谓的“加快”、“改善”、“论坛”、“慈善”等口号式、运动式的举措,所带来的只是一阵热闹,改变的只是学校与教室的环境与设施,并没有找到适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教育办法。想要找到解决乡村教育问题的钥匙似乎如大海捞针,希望渺茫。幸运的是一位外国朋友为我们打开了乡村教育新的思路,开辟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之道。
他就是德国汉堡人卢安克。从起,卢安克在中国广西南宁、桂林、河池等地区进行志愿教育,义务为当地学生讲授汉语普通话、艺术及科学类课程。2003-,他在广西河池地区东兰县板烈小学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观察、感受、用艺术创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和理解。通过与学生共同创作来培养儿童的归属感和自我成长的力量。应该说,这样的教育方式才是遵循人类成长过程的规律,尊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这才是适应教育真实、满足儿童需要、激发儿童梦想的教育。卢安克告诉我们,教师只有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命运,允许学生的事情影响到我们的命运,同时让学生也感受到这一点,学生才可能把老师当成是真的、才可能接受他本人,并发生真正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