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 观萤火虫之墓有感
“昭和二十年,我死了。”这是电影《再见萤火虫》的第一句台词。年少的清太,在一个火车站的月台旁边,因为病饿交加,而永远离开了人世。这是日美战争的一个月。
电影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日美战争期间,14岁的清太带着年幼的妹妹节子到处逃命,可是当他们到达防空洞时,母亲已经因为伤势过重而离开人世。为了不让4岁的妹妹过早地接受事实,清太带着妹妹来到姨妈家,可是姨妈竟然不认他们俩,还抢走了他们唯一的抚恤金。为了维持温饱,清太只能去偷食物,而且是在飞机放炸弹的时候!其实节子早就知道妈妈去世,但是她一直瞒着哥哥。然而,由于食物营养不够,妹妹还是一个人走了。清太亲手火化了妹妹,把妹妹的骨灰放进了妹妹最喜欢的果汁糖罐头里。萤火虫再一次飞了起来,可是慈爱的爸爸妈妈和妹妹,再也不能陪伴他一起看萤火虫了。就这样,失去了生活信心的清太在一个火车站门口静静地停止了呼吸。
看完电影以后,我很难过。因为战争,让和谐美满的一家人全部作古。战争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危害啊!并不是只有清太一家子落下如此悲惨的结局,许许多多家庭都妻离子散。我想,如果不是战争,清太和他的妹妹完全可以像我们一样生活在幸福美满的日子里。
最让我感动的是,为了妹妹的温饱问题,清太可以在自生难保的情况下,为妹妹去偷食物。想一想,在枪林弹雨中,清太是怎样去找食物啊!
我想起了由我们上的品社课 《和平的呼唤》。没错,下一代的接班人是我们,我们要和平相处,不让悲剧再次发生!
篇2: 观萤火虫之墓有感
以前经常在课外书和影视推荐中看到宫崎骏的大名,因为他的作品都是动漫,也就没怎么注意,大概知道他的动漫立意比较深刻,也是非常有名的,但是我却从来不愿意去花点时间看看他的作品。不过在上个寒假,因为好奇,就把宫崎骏所有的作品全下载了下来,空的时候就看一部。看了他的作品之后才知道为什么他能如此出名,以至于在全球动画界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有人说宫崎骏的动画是看不腻的,每看一次,总会有不同的心得体会,能够有所收获。在我看来,宫崎骏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老幼皆宜,画面细致,想象丰富。其作品的主角大都为少年和儿童,所以是用孩子的视角来看世界的。我很喜欢想象力丰富的作品,他大多的作品都是具有奇幻色彩的,因此剧情都很吸引我。不过,他的那部《萤火虫之墓》虽然没有什么奇幻色彩,算是写实的一部作品,却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可谓是感人至深。
《萤火虫之墓》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神户周边为舞台,描写了在战争中父母双亡的兄妹二人艰难求生的悲伤故事。故事一开始便描写了一位饿死街头的少年,并以少年的回忆展开故事情节。整个故事的基调是悲伤的,失去父母、失去家的兄妹二人不得不寄居在姑姑家,但是因为受不了过分的唠叨和排挤,受不了姑姑的冷嘲热讽和白眼,一心想摆脱这种寄人篱下的屈辱,想照顾妹妹,不让妹妹受委屈,兄妹俩选择了住进乡间湖畔一处废弃的防空洞,独自过起艰苦的生活。但现实终究是残酷的,战争仍未结束,人们依旧过着无法饱餐的日子,没有经济来源的兄妹,生活更是无法维持,最后只能靠哥哥偷东西来缓解一下两人的饥饿感。最终,妹妹还是因为缺少食物和疾病过世了。整部电影以哥哥的死亡开始,以妹妹的死亡结尾。
这部电影并没有太多描写战争的血腥与残酷,反而带着点悲凉的温情,这是对战争无声的控诉。一旦发生战争,那就意味着血流成河与百姓流离失所,战争所要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但是,千百年来,人类之间的战争却从未真正停止过,就我从历史上所了解到的发生在中国的战争就已经不计其数了,尤其是发生在近代的民族战争,死亡的人数早已无法计量,今天和平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全是靠着先人用血换来的。一想到这些,对现在生活中所不如意的事,也就毫无抱怨了,现在所该做的事是更加珍惜现在的时光,珍惜身边的一切人和事。
篇3:观萤火虫之墓有感观后感精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各国经济往来向着全面性、深层次发展,世界日益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再次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中国沐浴着和平国际环境的春风,大力发展国内经济,至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居安需思危,这样的一个民族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相信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本普通民众对战争深恶痛绝,但是这一代日本人已经老去,已经死亡,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日本民族对战争的记忆正逐渐淡化,而且日本政府始终未就侵华战争对死难的我国同胞以及受此波及的四万万中国人民进行道歉,此外,日本右翼分子修改日本历史教科书,美化侵华战争,日本首相甚至公开参拜靖国神社。种种迹象表明,日本政府及当代日本民众并未真正认识到战争的危害性,更没有意识到中华民族已经崛起,再也不是因落后而挨打的“东亚病夫”。
篇4:萤火虫之墓有感散文
萤火虫之墓有感散文
战争无情,人情世故世态炎凉。
哥哥带着年幼的妹妹一起生活,瞒着妈妈过世的消息,装作妈妈还在,哄妹妹开心,去亲戚家偷偷把妈妈的骨灰放在外面,亲戚吃饭他们喝汤,拿他们母亲衣服换来的白米饭却不让他们吃,寄人篱下的生活他们已成亲戚的累赘。
他们在雨中打着破烂的油纸伞开开心心唱着歌,给父亲写信无依无靠却又心存希望。也许父亲早就在战争中和母亲团聚了。小小的一盒水果糖,他一颗也没舍得吃,用水放进糖盒里给妹妹喝,晚上妹妹哭被阿姨嫌弃他像妈妈一样背着妹妹散步哄妹妹睡觉。
他们没有生活来源,去偷东西被抓到打得满身伤痕,少年的委屈少年的'泪水,漫漫人海他们的存在多卑微,他只是一个少年只是一个哥哥而已。他趁着战争去偷东西,战火不断他喊着“炸吧炸吧”他的心愿就是趁着战火能偷到好吃的,有用的东西。他是否爱上了战争,或许他只是不想一个人痛苦。妹妹长期虚弱奄奄一息分不清泥团和饭团,分不清弹珠和糖吃了最后一口西瓜再也没有醒来。他抱着妹妹骨瘦如柴的尸体,母亲不在了父亲不在了,妹妹不在了,战争结束了,他什么也没有了。妹妹吃过的西瓜爬满了蚂蚁,他们命如草芥连蚂蚁都不如。
篇5:电影萤火虫之墓有感500字
如果你是来寻找感伤的,那你就要失望了。这部堂而皇之登上影史的伪善电影为我不齿。
不要被这种伪善的伪艺术迷惑。说到底,这只是一部电影,而电影除了是艺术以外,更是一种手段,它是仅仅表达编剧、导演的思想的一种宣传手段,是一种蛊惑力量极强的媒体,没有主见者很容易跟随导演的视角去思维。导演能够在电影中随心所欲地偏重他关注的重点同时能够随心所欲地淡化他不关心的东西,给予观众他想要表达的东西,并让观众深深信服——只要电影本身制作的足够精良,而和史实不需要有任何关系。
我把这部电影归为“日本军国主义三步曲”之一。其他两部是《男人的大和》和《我正为君去死》。我们完全能够想象一个日本青年,少年儿童时期看了《萤火虫》做童年铺垫,然后便从《男人的大和》里学会如何去做一个“男人”,最后慷慨“赴死”。
看起来好像讲述可怜的兄妹俩在战争中相依为命的故事,但是,故意把故事开始在战争就要结束,日本本土开始受到空袭,国内大**开始,这一点从一开始就让我很不痛快:那么战争是怎样开始的?日本人在战争中扮演什么主角?那么前几年日本在全世界横行又怎样说?影片对此没有给出任何答案。只是故意选取两个分不清世事的未成年人来做主角代表全体日本人,好象日本人都是像这对虚构的兄妹俩那样,在一场无辜的战争中颠沛流离,透过这对虚构的兄妹的经历模模糊糊地告诉观众:“我们不明白战争是怎样开始的,但我们明白战争是全人类的浩劫!让我们远离这场灾难,千万不要再重倒覆辙!”如此之巧妙!在这番大道理之下,就在日本要全面战败之时,他们突然变成了手握白鸽的和平主义者。一下子,作为最残暴的日本人没有了,日本人在全世界犯下的最残暴的罪行也没有了,只剩下在战争中饱受痛苦可怜的日本受害者;作为杀人如麻的刽子手日本人不见了,只剩下孤苦伶仃的兄妹俩,只剩下凄美的飞舞的萤火虫。对于日本所犯下的胜之数倍的罪行,片中没有一丁点、一丝一毫的提及或是暗示,描述的完完全全、仅仅是日本受害者而已,而片中的主人公视角正是不懂事理的孩子,他们能有什么罪呢?——真是名正言顺的巧妙啊!影片
里还安排了一个手拿军刀的军人向天上的美国轰炸机怒吼道:“为什么要把我们赶尽杀绝?”看到那里,我觉得实在太好笑了:难道这位军人不明白答案?不该明白他们的军队都做了什么才招来美国飞机?从儿童主人公的无知无辜的视角中,顺势带过军事体系的无辜态度,一下子,整个国家的“无罪”态度毫不突兀的展此刻观众面前——毫不突兀地被理解了,不能不称巧夺天工。影片两儿童的父亲是军人,好像是海军,但在军中具体干的是什么则是留有悬念,没有交待清楚,甚至两个儿童也不明白父亲究竟在干吗。或许导演是要给观众这么一个印象:他们在战斗!就足够了。但我要对这位父亲的去向给一个靠谱的注解:他正在中国杀人。
在这种极力掩饰实情的状况下,我不给予怜悯:就是这对虚构出的兄妹的所谓的遭遇和死法,我甚至能够说,对同时冤死在中华大地上的中国人,简直就是天堂般的幸福了。如果你有时间为两个虚构的卡通人物悲伤掉眼泪,进而激发了你为战争受害者痛心疾首和反战思考,那么你何不去为自己的祖父辈,曾祖父辈的老人进一份孝心,或是去已故者的坟茔上注香?看毕此片,没有产生一点点这种想法吧?可他们是你的亲人和同胞,他们是货真价实的战争亲历者和受害者!难到他们竟比但是两个虚构的电影卡通形象更值得你落泪?然而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电影,这就是媒体对人思维的引导和教唆。
反观德国人,他们对待战争的态度没有遮掩,没有虚构,这个民族从内心深深地反省了。以色列的犹太人纪念馆,德国人捐的钱最多,荷兰作家布鲁玛在《恍惚有无前朝罪》中写道:德国总理博兰特跪在犹太纪念碑前,但没有一个日本领导人有这样的举动。在德国,否认战争罪行的是一小撮被警察追捕的极端主义光头党;在日本,却是首相、国会议员、内阁大臣和历史学家。反观德国的二战题材电影。或许《铁皮鼓》没那么“唯美”,没那么感人,没那么引人入胜,但我从中看不到虚构和掩饰,只有对纳粹的无情讽刺和对当时德国人民思想的深入揭示,奥斯卡一家人在纳粹影响下如痴如醉的癫狂状态和苏联人来的时候那种恐惧害怕,我愿意相信:那就是真正的德国民众。而对于日本人,涉及二战,他们只谈原子弹。
我甚至能想象出这样一幅场景: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日本人讨论二战问题,各自阐述了本国在战争中付出的惨重代价,日本人态度很诚恳也很友善,出于礼貌,中国人没有抨击日本那些众人皆知的战争罪行,两人都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反战态度,也都表示了对原子弹的毁灭力量的担忧,最后日本人感慨一声,“唉!没想到中国在二战中也遭受了这么大的损失,咱们两国可真是难兄难弟啊!”中国人大吃一惊,说不出话来,直到这时,他才明白,他面前的不是反思者,不是忏悔者,而是“大日本帝国”的“和平爱好者”。居高临下,选取“和平”的态度,反倒是他的施舍。我只能说,全世界的人都能够宣称自己是二战的受害者,只有日本人不能够。
我也请大家看看这部片子,仔细看看,它到底是如何描述这段事故的,从中透露出来一个民族对二战的态度上的差别是什么。
篇6:萤火虫之墓观后感精选
眼前,是闪着灯光的夜。此刻,我看着电影《萤火虫之墓》,一个让人流泪的故事,徐徐向我走来。窗外的光亮逐渐没落,继而被黑暗代替。
“我死了……”微弱的一句男声,在凌乱的地铁站内,拉开了电影序幕。引来同学们的阵阵笑声。
故事里,母亲离世,父亲失踪,感情上最后的依托-------妹妹节子,也因饥饿,去往天堂。世上只剩他一人,只有他一人!
在战争面前,人是多么渺小。一枚子弹,可以摧毁一个家庭,以及全部希望,那如果更多的子弹,更多的导弹一起向我们袭来呢?啊!眼前,已是一片狼藉,残骸遍布,武器之下,家破人亡!
“真正的崩溃是没有声音的。”回忆起影片中他的妹妹去世时,他没有嚎啕大哭,没有发泄情绪,只是抱着妹妹的尸体,在那个防空洞在呆滞,看着窗外的黑夜。那个黑夜似乎就如同他的心情一般,没了一丝光亮,没了一丝希望。第二天,也买来木炭,将尸体火化。
片头的那句“我死了……”,仿佛重又响起,但此刻,教室中已寂静无声,角落里时不时传来细微的抽泣声。或许开头我们会觉得荒唐,也可能是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意义与过程,总之,那时的我们是没有深入去感受那句话的意思的,所以才会有那些无知且愚蠢的想法。但看完后,我们也不觉得那句话好笑了。我们为他们感到悲伤与同情,心中或许也会在感叹,世界有时真的很残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