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政论片《摆脱贫困》观后感(合集17篇)(3)

2025-10-21

经常听到学生谈论谁是他最喜爱的老师。之所以受学生喜爱,是因为他们先进的教学手段,厚实的知识功底、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做一个受欢迎的教师是需要不断开拓创新的,时常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新的朝阳。如果教师安于现状,吃老本终究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成为新兴“贫困者”,那么教育成果将会大打折扣,缩水的教育自然影响我们民族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作品都反映出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表现出他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及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我们作为民族复兴时期的教育工作,一定要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努力工作,爱岗敬业,不打退堂鼓,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篇9:2021脱贫攻坚政论片摆脱贫困观后感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是空有思想,而是我们身边点点滴滴力所能及的小事推动而成。下面我分四个部分来总结一下我从中所汲取的思想精华。

一、讲创新,燃激情

要想摆脱贫困首先要从思想上解除枷锁,要时刻谨记不畏艰难,发扬“首创”精神。物质贫乏只是暂时的,“思想贫乏”却是最致命的。作为单位年轻职工中的一员,应力戒形式主义,杜绝盲目跟风。在日常工作中,注重细节,发现亮点,以实事求是为基石,观察和总结为方法,搭建别具特色的工作思路框架;坚守理想,保持信念,燃烧激情,以青年人特有的干劲闯劲投入到工作事业中去。

二、讲奉献、谈服务

医疗卫生事业属于民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成败关系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否能全面贯彻落实的关键。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名改革的实践者,即使是处于平凡的岗位,也要给自己立规矩,定目标,严格要求自己,要让每一个被服务的对象感受到改革的进步,服务的完善。要把平时的工作当作一项事业,要以患者的笑容作为一种荣耀。

三、讲配合、重实干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卫生改革的最前沿,在这里距离群众最近,听见群众的声音最清。这就便于我深入收集群众之想,了解群众之忧,把群众反映的问题作为自己宝贵的意见。跟紧中央的发展步伐,立足自己岗位具体职能,竭尽所能解决群众的困难。同时还不能蛮干,乱干,必要时需要求助同事集体,让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加入到为人民办实事的队伍中。

四、讲宣传、警思想

充分使用微信等现代化宣传平台紧密联系群众,树立好的榜样,好的事例,利用社区团队广泛在社区居民中宣传。同时也应把国家关于卫生方面的新政策新举措传播到群众中去,让群众了解认识到卫生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不断需要改进的,充满未知困难的,需要不断为之奋斗的事业。另一方面要加强廉政党性培养,要时刻警示自己,不忘根本,保持与党的一致性,不断增强自身的战斗力。

篇10:脱贫攻坚政论片摆脱贫困优秀观后感

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打赢脱贫攻坚战,消灭现行贫困标准下贫困情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现在距离实现脱贫目标任务只有2个多月的时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再添一把火”,查漏项、补短板,不断提高帮扶工作成效。

对政策再“温习”,让惠民政策保持温度。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不能落实到位的惠民政策只是纸上的文字,不能让群众感受到党关心关怀的温度。做好精准扶贫工作,首先要对帮扶政策了如指掌、熟记心中,才能如身使臂运用好政策。通过扶贫工作普查发现,个别帮扶干部对已经制定出台的帮扶政策知之不清、知之不深,只有一个大概的、模糊的印象,对其中具体的内容说不上、道不明,可想而知,这样的帮扶干部很难做好帮扶工作。帮扶干部必须要“温习”帮扶政策,把相关文件当成“口袋书”“工具书”,经常查阅翻看,及时更新学习上级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做好部署的各项工作安排。要坚持联系实际学,针对帮扶对象的需要,从帮扶政策中找方法,缺什么帮什么,让贫困户感受到帮扶的温度。

对措施再“梳理”,让帮扶行为保持力度。经过了几年的帮扶,经过帮扶干部反复上门了解,基本上都详细掌握了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帮扶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帮扶措施,大部分贫困户都已经顺利脱贫摘帽,但扶贫不是一时之事,特别是还有些贫中之中、困中之困尚未脱贫,有的面临返贫可能,在离最后的收官为期不远之时,广大党员干部更要“一鼓作气”落实好帮扶措施,保持热情不退、力度不减。要对前期制定的帮扶措施,进行全面“梳理”,排查措施落实情况,及时查漏补缺进行完善。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调查分析,第一时间更新帮扶措施。要经常性进村入户,多看看群众的米缸、衣柜、卧室,多听听其子女入学、务工等方面想法,主动宣传政策,共同探讨致富之路、幸福之路,携手奋进奔走小康。

对成效再“检验”,让群众脸上笑口常开。群众满意度是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始终不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围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文章、下功夫。帮扶政策落实得好不好,帮扶措施是否帮扶到点子上,工作成效怎么样,群众最有发言权。要常态化进村入户走访贫困户,多和群众拉家常、问冷暖,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操心事烦心事,把政策落实下去,把感情拉起来,打造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伍。要在增强群众收入上想办法、找出路,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规模,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进来,用自己的勤劳双手打造一条走向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仅是扶贫干部的事情,更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的使命,要积极开展党员志愿活动、主题党日活动等,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勇挑重担、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篇11:脱贫攻坚政论片摆脱贫困优秀观后感

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艰辛、形势严峻,经全党全国全社会多年努力,扶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地区在扶贫工作中依然暴露出诸多如“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行为。

脱贫,脱的不只是物质上的贫穷,还有精神上的贫穷。人穷志不穷,不能等到富裕了,思想上却仍贫乏、愚昧,这样的富裕必然是不会长久的,有其形而无其神,宛如藤蔓无法自立,这样组成的社会也必将是畸形的、经不起打击的。精神与物质同富裕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诚然,在脱贫初期,我们主攻物质脱贫,但底线不可抛。我们不能一味为了赶进度、图省事,直接送钱送物,更不能用直接让贫困人口吃低保等手段,助长不劳而获和“等靠要”等不良行为与习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更要扶志与智,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参观周边脱贫成果,邀请扶贫大学生、有经验的农户、技工开展技能培训,开展党建活动,开分红会、表彰大会等多种形式,让村民感受到身边的变化、村子的发展,感受到希望,才能提升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精神。

“诚信”不可抛。以系列公益广告助力精准扶贫,究其实,依然要诚信经营,实现口碑效应,而信用是其基石。农户把自家产的土鸡蛋、腊肉,种植的粮食、果蔬等,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到全国各地,低门槛、易操作,却又能实实在在为当地老百姓带来收入,足不出户实现创业就业。但却仍有人随意辜负,打着“精打细算”的“如意算盘”,以次充好、缺斤少两、虚假销售;还有人发现“商机”,打着扶贫口号高价出售商品货物、甚至不合格产品。我们网购扶贫产品,不仅是方便,更是依托于国家信用的安心与放心,还有支持国家事业的真心与爱心。抛弃诚信似乎得到了利益,但这是短期且非法的利益。这种行为损害的不仅仅是一家店的声誉,而是整个行业、整个地区、更是整个国家的形象。同时被伤害的还有期待共同富裕并采取行动为之努力的人们。

“赤诚”不可抛。脱贫攻坚是时代赋予每个扶贫工作者的时代任务和光荣使命。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政府有职责,社会有责任,民众有义务。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两大奋斗理想,一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二是为人民谋幸福。我们党员更应识时局、顺时势,助力实现“中国梦”。把小事做好,把好事办实,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用赤诚之心在贫瘠的土地上播散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我们也相信,终将有一天,希望之花将会开遍中国、带走贫穷,迎来美好的生活。扶贫攻坚期间出现了一批批优秀事迹、优秀人物,他们怀着赤诚之心对实现“中国梦”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感谢你们贡献青春、奉献自我,完美践行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心怀赤诚,实干攻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忠诚”不可抛。我国也全面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集中力量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严不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突出问题。党员干部要谋实事、干实事、抓实效,用行动诠释忠诚、干净、担当的精神。在扶贫中仍需正风肃纪,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管理,对于每一笔资金流向都要公开公示、阳光透明,同时要加强资金整合,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

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但过上“美好的生活”必须用自己的双手去开创,用自己的劳动去致富。扶贫,就是你贫困了我们就帮一把,牵着你走一步,但剩下的仍要靠自己踏实走下去。脱贫,是要脱去群众思想上贫困的“枷锁”,把“坐等小康”转为“我要小康”思想,提高困难群众自我发展意识,提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觉意愿,增强村民自我造血功能,并把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脱贫攻坚“诚”不可抛,未来诚可期!

篇12:2021脱贫攻坚政论片摆脱贫困观后感

扶贫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中央每年都极其重视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监管,近十年来,几乎每年都在开展专项活动,如此的高压态势,既体现着扶贫资金的重要性,也说明这是条“高压线”。

贫困县作为党和政府在小康社会建设中较受关注的主体,一直是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指向和扶助的重点。然而,面对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却不断有“小苍蝇”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制造”扶贫腐败,侵蚀群众应得的政策优惠和实际利益,铸成政策惠民路上的“拦路虎”。然而,究竟是谁给了村干部贪污扶贫资金的“虎胆”?

应该说,在当前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中,政府助贫的大政方针为贫困县的致富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但是,“等、靠、要”等“痼疾”的深入,让贫困县尤其是当地政府依旧不能好好利用大环境和政策摆脱贫困。而这些痼疾的影响,是贫困群众不能摆脱精神贫困的根源,更是某些党员干部不能切实将扶贫落到实处的诱因。但是,这些问题并非不能解决,但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还要不断“铲除”“小苍蝇”带来的“大麻烦”,无疑是让扶贫的良好政策无法收获群众良好回应的最大障碍,而出现此类障碍的最主要原因,还在于对村干部、扶贫干部工作以及扶贫资金的考核不到位。

当前,许多贫困地区所拥有的优先权往往比其他地区多,但相应的发展却比别人慢。要解决这样的现象需要的不仅仅是当地生产、生活、教育和发展模式的改变,是党员干部能够真正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更是要坚决杜绝政策惠民路上的腐败问题。我们国家现有的建档立卡等等的帮扶制度,仅仅能够从政府角度去关注扶贫,而要真正地让贫困地区脱贫,就必须让贫困地区政策落地,让群众真正了解政策、明白政策,监督政策落地的同时也监督腐败。与此同时,需要上级纪检监察部门真正将监管职责落实到位,真正让扶贫资金用到实处。

篇13:2021脱贫攻坚政论片摆脱贫困观后感

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为促进全球减贫事业,联合国制定了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发展峰会制定了2015后发展议程。但环顾全球,实现全球减贫目标依然任重道远。当今世界仍然有七亿多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每年近六百万孩子在五岁前夭折,近六千万儿童未能接受教育。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依然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很多家庭而言,拥有温暖住房、充足食物、稳定工作还是一种奢望。中国坚定不移支持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使七亿多人摆脱贫困,占全球减贫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历来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历来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

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是消除贫困的重要保障。

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今天的世界,物质技术水平已经发展到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南北发展差距依然巨大,贫困和饥饿依然严重,新的数字鸿沟正在形成。全球最富有的百分之一人口拥有的财富量超过其余百分之九十九人口财富的总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令人担忧。

下一篇:读《神奇的警犬》有感:勇敢?细心?大度(共9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