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作者:杨晨
在悠悠五千年的华夏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东西泛着耀眼的光芒,犹如浩渺银河中的明月,在皎洁的光晕下,照亮着无数后辈前进的脚步。而他们的创作者,也就这样紧紧地被世人所铭记。他们的灵魂与他们创作的作品一样流芳百世。这样一本书,它傲然屹立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他的名字叫做《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这本书出自明代作家罗贯中笔下,以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为基础,经过作者大胆的艺术创作而完成的一部详尽而宏大的历史长歌。它是我国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及第一本章回体小说。使高深难懂的正史,以一种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并广为流传深受大众所喜爱、传颂,其中奇思妙想的文字,妙趣横生的细节,深深地打动了我,而它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经典。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各路豪杰逐鹿中原,这方唱罢我登台,不论是“狭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韬光养晦”的大汉皇叔刘备还是历经三世拥有着“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孙权,都被这样一本书洋洋洒洒地写出了生命力。或许只是寥寥数笔,一个富有张力清晰完整的故事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魏蜀吴三足鼎立,我独钟情于蜀国。从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到得荆州进而收取益州汉中,整个西南地区为其所有,三分天下有其一。这离不开蜀汉团队中成员们的精诚合作,协同作战。而且在这个团队中,有三个核心组成的`中轴线,仿佛铁三角一般,支撑起了蜀汉的坚强脊梁。
“羽扇纶巾,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孔明,虽然蜀汉弱小,但他“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穷尽一生致力于恢复大汉天下。人被击倒了不可怕,精神头信念垮掉了才可怕,这种矢志不渝的信念,在一个团队中方显得弥足珍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句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对诸葛亮的评价。而我也深深地崇拜着敬重着他,每当我捧起手中那本小说,我的眼前总能浮现出诸葛丞相的身影。他,年少躬耕于南阳卧龙岗,自从被刘备三顾茅庐出山以来,火烧新野,火烧博望,火烧赤壁,三把大火烧的曹操焦头烂额,元气大伤。他,能言善辩,乘一叶小舟,单人独闯江东,舌战群儒,促使孙刘两家联合破曹,草船借箭,借东风,智激周瑜,更是不在话下。他,知己知彼,扭转乾坤。用“空城计”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蜀汉天下,呕心沥血,写出一篇传世名作《出师表》,每当读起,就能体会到诸葛亮治理蜀国的用心良苦和其励精图治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的雄心壮志。
在长坂坡百万曹军阵中杀得七进七出一身是胆的赵子龙,他武艺超群、品质高尚,无论是军师孔明交待的大事小情,还是处理日常的军务,总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这种干工作的态度,是一个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银盔银甲素罗袍,手提亮银枪,胯下一匹粉顶搏龙驹”。这句话,描写的就是赵云。想象一下,站在长坂坡前举目远望,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身穿银甲,在曹操的百万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只为了保住自己主公的唯一血脉阿斗而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那是多么的威武与豪迈,每到关键时刻,总能看到常山赵子龙的身影,任劳任怨,不计得失,不愧为一身是胆的虎威将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大汉皇叔刘玄德之所以能从一个“织鞋贩履”的草根之辈,一步步通过努力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团队掌舵人,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他的礼贤下士,善于用人,他常自诩:“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吾占人和。”是的,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一个团队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鲁迅先生曾评价过,说刘备之德近乎伪,我不是很认同他的说法。刘玄德是我最佩服的三国人物,在许昌韬光养晦时,他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谈论起天下英雄,酒过三巡,曹操言道:“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刘备闻之大惊筷子掉在地下,但他处乱不惊,忙于雷声做掩饰,借故方能躲过一难。为了求得贤士匡扶汉室,他不顾关张俩兄弟的再三阻挠,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辅佐,三分天下有其二。曹操十万大军围攻新野城,他扶老携幼让数十万城内百姓与其一同撤退江夏,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愧为一代贤明君主。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每个人品读过三国之后,心中泛起的那一丝丝涟漪也是不一样的。他们为了信念,为了远大的理想抱负而努力,并为之奋斗终身。这不正是我们当代年轻人要学习的地方吗?无论是卑微的小人物,还是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只要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不抛弃不放弃胸中那团火焰,那么他们都是自己的英雄。
文稿:郑州祥和集团配电公司? 配电三班? 杨晨
篇2:《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
篇3: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以上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明代杨慎的这一句词,甚为豪迈、悲壮,其中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含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澹泊、轻视。临江豪迈的英世伟业的消逝,像滚滚长江一样,汹涌东逝,不可拒,空留伟业。同时,这一句词亦是对三国英雄好汉的一句最真实的评论。
《三国演义》中,有许许多多精彩的、让人读着读着就会感觉身临其境的故事,例如: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等等,都是些脍炙人口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也是个个不非凡:老奸巨猾的曹操、礼贤下士的刘备、忠勇双全的关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粗中有细的张飞、有勇无谋的吕布……我最喜欢的是三顾茅庐的刘备,因为他待人和善、重情谊、为求得一个肯为他出谋划策的人而不惜“三顾茅庐”……
当然,最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刘备必胜!蜀国一统天下。”的念头来看的,因为当时觉得,孙权虽然有周瑜来辅佐他,但是,孙权毕竟有点优柔寡断,难成大统;曹操生性多疑,为人奸诈,我不看好他,所以,理所当然的,我会认为条件较好的刘备会一统天下,江山从此开始姓刘。
可是,事实总是那么的残酷。
当我读到《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的时候,我在心里默默地为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叫好,心想,这回,三兄弟立了这么大的功,肯定可以谋一个较高的官职来做,至少,也是五品往上,但是,事实又一次的让我失望了。
刘备三兄弟虽然谋到了一个官职,但是,那个官职也太小了点,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尉,我真为他们叫不公,明明立功的是刘备三人,可是,他们的好处却是那么的小。不过,后来想想,在当时,皇帝不问朝事,董卓专政,那乱世将临的时候,能谋个县尉做做,就已经很不错了。谁让刘备生不逢时呢?
当我读到《云长温酒斩华雄》和《汉寿侯五关斩六将》的时候,我深深地为关羽的英勇而折服,同时也为曹操而惋惜,这么一个忠勇双全的将领,不是他的,而是刘备的,因而,我也特别的羡慕刘备,有这么一个将领兼好兄弟好哥们,任谁,谁不羡慕呢?
当我读到《空城计》时,我又为了诸葛亮的才智而再一次折服,又一次地羡慕刘备,因为,他有一个可以为他生为他死的好军师!
当我读到《烧藤甲七擒孟获》的时候,我再一次地为诸葛亮的智慧而折服,而羡慕刘备,知道用心机来令孟获从心底上服从诸葛亮,甘愿为他所调遣。
《三国演义》里,还写了“三绝”,分别为: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
当然,《三国演义》里,还有许多精妙绝伦的故事,这些故事,把一个个三国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令人读了,在不知不觉中,也沉迷于此,跟着里面的人物一起悲愤,一起快乐,一起焦急……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和,和久必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篇4:《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几千年来,不知道有多少的豪情志士对三国风云津津乐道。不知道有多少的智者谋士把三国中的计策视为经典。一本《三国演义》将三国时期争雄的场面刻画的淋漓尽致,令后来者爱不释手。我想这应该归功于历史与文学相结合后所散发出的无限魅力。三国的历史就好比是一块璞玉,而罗贯中用文学的方式将它细细雕琢成一部经典。
记得小时候读三国总是喜欢里面战斗的激烈场面。除此之外,再也无法对三国有一点更多的理解。时隔几个春秋,当我再次从书柜中拿出这本曾给过我无限憧憬的书时,那一份欣喜感再次升腾了起来。就和我当初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的感觉一模一样。只不过岁月的流逝中,我的心不像儿时空荡荡,而是多了些对历史的感慨和社会的认知。
品三国就是要慢慢咀嚼每一个字,因为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历史片段的再现。《三国演义》给我最深感触的是“忠,义”二字。关羽的忠肝义胆使他流芳千百。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对他一片忠心的完美写照。而后戏曲中用红色来表现关公也就自然了。但之后他在战争中放曹操一马,或许就是他满身的义气使然。这个义或许就是罗贯中写下的书名中的那个义。但这也只是我作为后来者的一种猜测罢了。当然,对忠义的表现还有许多人。赵子龙单骑救幼主。诸葛亮的一篇出师表浩气长存,最后也将生命的终结点留在了蜀国。忠义二字说来只是嘴唇的开合,做来却是用鲜血和生命去谱写。
有红就会有黑,有光明就会有黑暗,有忠义就会有奸恶。似乎万物都是相对而生的一样。在三国争霸的狂沙漫卷中,以曹操为代表的奸恶之人大有人在。我认为曹操奸恶的来源是他那满腹的疑心。从他单凭个人判断就杀掉准备杀猪犒劳他的朋友到中反间计杀掉他的水战大将,这无一不体现了他疑云重重的内心。这或许也就是京剧中用白色衬托他的原因所在吧。奸恶之人还有不少,曹丕谋权夺位,司马家族最后趁势而起,使得三国的风雨终归停息。奸恶之人或许是封建帝制王朝的衍生物,不仅仅在三国,上溯到秦朝的赵高,下寻到秦桧,吴三桂之人。这也许是历史的一部分吧。
走出三国的情感篇章,去读读一些人也还是不错的。这也是《三国演义》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的原因。每个人特点鲜明,总是令我这种三国迷再三回味。
先说说诸葛亮吧,作为一个时常羽扇纶巾笑谈间的智者。这个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在他的.身上,少了些许杀气与莽撞。多的是一些草船借箭的智慧和大摆空城计的沉稳。正如他的名号卧龙一般,虽是卧榻之龙,但毕竟是龙。他与蜀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智慧与谋略就好比是一根粗壮坚实的木头撑起了蜀国与魏吴两国相抗衡的蓝天白云。但伴随着刘备的死去,众多蜀国名将的生老病死。诸葛亮在偌大的蜀国显得有些孤掌难鸣,蜀国好像诸葛亮的白发一样,显得不再有生机。终于,伴随着诸葛亮的逝去,蜀国在阿斗的欢笑声中退出历史的舞台。
作为一代枭雄曹操,也是《三国演义》的一大看点。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却有他的过人之处。否则何以一统北方,举魏国之力与吴蜀开战。尽管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但他的雄才大略值得每一个成大事者的人去借鉴。作为军事家,曹操在三国里面或许不如诸葛亮,周瑜等人。但作为一名文学家,他却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一方面来说,曹操就是一个文武全才。从曹操的诗中,到处都是他的理想与抱负。这让我想起了西方千百年后的拿破仑,这两人的经历真的有点相似。起初出身并不优越,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国家的掌权者,最后陨落天际。
三国的历史值得每一个人去品去赏。虽不用做到如易中天教授那样,但我们也应明白这一段历史。它里面有着人间最真实的东西。成功者的黯然失色,理想者的满腹离骚,忠肝义胆者的死心塌地,奸恶小人的长于应变。还有许多东西,是几行字能表达的清的,回到书中,或许你还能找到迷失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