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完后,觉得应该珍惜身边的每一样的东西,文章中作者在小时候吃过很多的“苦”,而现在又很想珍惜那种“苦”,所以不管是甜的,还是苦的,到了最后都会懂得珍惜这些“味道”,所以应当珍惜现在,否则就会在失去的时候就珍惜不到了。
篇7: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读后感
第一次读汪曾祺先生的书,很喜欢。晚上忙完烦杂的家事后,靠在枕边,慢慢地品,每晚读几篇,不间断地全部看完。汪曾祺谈吃,并非什么名馔大菜,反而都是些日常吃食;似乎是在闲聊,不经意间却流露出淡雅的文化气息。平淡叙述、寻常谈吃,却淡定内敛、酸咸苦辣、喜怒哀乐、自有风味。有评论说,他的谈吃,不同于周作人的书卷气,张爱玲的妇道相,梁实秋的饕餮貌。中国文人的怀乡散文中,“故乡的食物”是其中抒写不竭的主题之一,既是“说味之文”,又是“得味之文”。故乡的食物代表了味觉的记忆,它协助我们挽留日渐淡隐的故乡。( )
汪曾祺先生在书中谈到了“做几个菜是很愉快的事,成天伏案,改换一下身体的姿势,也是好的,——做菜都是站着的。做菜得自己去。买菜也是构思的过程。得看菜市上有什么菜,捉摸一下,才能搭配出几个菜来。。。。买菜也多少是运动,去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我现在有这种感受了,读到这里,感到很亲切。
汪曾祺在《豆腐》一文中谈到臭豆腐,“臭豆腐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毛泽东年轻时常去吃。后来回长沙,又特意去吃了一次,说了一句话:‘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这就成了‘最高指示’,写在照壁上,火宫殿的臭豆腐遂成全国第一。”其实我想说的是,真正好吃的臭豆腐都在市井小巷里,都是娭毑们做得好吃些,火宫殿只是名气响罢了。
篇8:故乡的食物作文
一轮明月挂在窗前,书桌前放着一个蛋黄月饼,轻轻用小刀切成两半,鲜黄的馅流淌出来,轻咬一口,不腻不甜,纯粹独特,一股清新包围着我,中秋的味儿没变。
小时候喜欢去外婆家,月圆时整栋楼被月饼的清香包围其中,尤为诱人。外婆在灶前用一根擀面杖擀皮,再将馅儿包进皮中,放到模具里用手一压,一个月饼胚子就做好了。烤箱开始工作所发出的“吱吱呀呀”的声响,是中秋歌谣中最贴切的唱腔。调皮的香味被风牵引着来到我的面前,勾引着我的嗅觉,挑逗着我的神经,引着我来到烤箱前,将小脸贴在烤箱温热的壁上,清香氤氲,好舒服。
家乡有个习俗,烤出了第一笼月饼,先供给祖先,然后才能分给大家吃。月饼太香了,常引得我直流口水,大人们为防我偷吃,将月饼放在很高很高的台子上。而我总是站在台子下,两眼望得老高,一边把小手伸得直直的踮脚努力够,一边咽下快流下的口水。月饼常常占据我的整个内心,看着可望而不可即的月饼,心里总是在想快快长大吧。
外婆说月饼吃多会蛀牙,于是每次只能吃半个。用小刀轻轻划开月饼的脆皮,再切开馅儿,小心翼翼不紧不慢。我急得直跺脚,怪外婆切得太慢。每当这时外婆总是“咯咯”直笑,然后在我的抱怨声中将半块月饼稳稳地放在我的手里,另一半则摆回了很高很高的台子上去了。
半个月饼哪能满足我呀,三下五除二之后我又开始惦记着另一半月饼了,于是想快快长大吧。
门前小树隔年,外婆却日渐白头,外婆很少再做月饼,那股纯粹原始的味儿似乎也渐行渐远。窗前明月依然,在我的苦苦哀求下,今年中秋,外婆又做了次月饼,金黄的月饼放在桌前,那香味好像有种魔力牵引着我回到从前。我小心翼翼,不紧不慢,学着外婆的样子轻轻切开月饼。取一半放入口中,那嫩黄软糯的味道是那么熟悉,原来是我一直徘徊在那个中秋的回忆里不肯出来呀。
月饼只吃一半吧,吃多了会蛀牙,留下一半给美好的童年,送给希望的未来。
篇9:故乡的食物作文
在汪老先生的笔下,无论是端午的鸭蛋,或是北方的葵薤,总能触动你内心深处那块神秘的地儿。
我亦是在想,在我的笔下,在这儿,在这块江南的红壤之上,有没有能撩动他人心弦的味道?想必临海的港口之城,我的故乡宁波,定能呈上满意佳肴。
海里的事物,可谓万千,只要是能被渔夫宁波人抓上来的,就能做出垂涎的菜品。拿蟹来讲,好蟹能来个喷香四溢,小蟹也能醉腌得人垂涎欲滴,或又是死蟹、老蟹、青蟹等,弄出个“红膏炮蟹”,也别有一番滋味。
再说那浮在水里飘着桂花香的满满一碗宁波汤圆。它不是长在水里的生物,而是要在水里煮过之后,让僵硬得身躯顿时松弛下来变得水灵水灵的小点心。汤圆味道众多,我尤爱猪油芝麻的。芝麻的甜与鲜和宁波人猪油中独有的,让其他人受不了的怪与腻味融合交织在一起,真是叫人心驰神往。那也是宁波的故乡味。
山珍海味,而怎又缺少了山上之物呢?先说雷山的毛笋,就拼得过其它事物好几个儿档次。雷山的毛笋——尤其是在清明时节——显得格外的大。有些看似只有“一角”,深埋于地底下,地上只露出一个尖儿的,但要是你一锄头下去,瞪脚-使劲一跷,那巨大的笋就会乖乖地从地里爬出来。笋也有多种煮法,宁波人口中最经典的,是红烧的笋配上猪肉切块。笋不过嫩也不老,一口下去是连丝的切断,齐齐地在你牙上扫过;吸吮了笋的汁水的肉,饱满充分,是那些“煎肉”“炸肉”能相比的呢?
每每佳节,家人团聚一起时,一桌团圆饭少不了的,再诸如血蚶、对虾以及水蜜桃等,可是数不胜数的了。
许多甬城学子,他们依旧生于宁波,长于宁波,他们的口腔中满满的宁波味儿,却不自知。我问他们宁波有哪些特色的食物,都挠挠头一概不知。他们忘记了特有的东海鲜,忘记了猪油味儿,忘记了山里嫩。
你是残疾吗?我不是。
你是另类吗?我不是。
你又只是一句:我太忙了。
忙得顾不上细细品味故乡的.食物,忙的不能对故乡的佳肴发出一声惊叹?
也许,你的双目因为难以发现故乡的一事一物而失去光泽,你的内心也因忘却了故乡而干涸了吧。
篇10:故乡的食物作文
历千帆,尝百味,只道人间好滋味。
民以食为天这出自中国人之口,不可以偏概全说这是地球人的习惯。中国人会享受生活,享受美食,这可是出了名的。上到玉盘珍馐,下到市井小食,中国人无一不爱。约上三五好友,去雅座,还是去大排档,随心情。反正好好吃上一顿,烦恼不说全无,至少消了大半。在美食中寻找生活的滋味,也不失为一大妙计。
汪曾祺为江苏高邮人,出了名的咸鸭蛋便出自于此。江苏地处南方,富饶的物产让汪曾祺开启了味觉之旅,野菜,炒米,海鲜,在带他品尝美食的同时更带他经历人生滋味。也正是如此,汪老练就了一颗包容万物的心,愿意去体会,去品味各地的佳肴。
昆明的雨带来的有不同种类的菌子。各类的菌子都给汪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味道浓厚的牛肝菌,昂贵的鸡枞,中吃不中看的干巴菌,还有中看不中吃的鸡油菌等等。不同的菌子折射出社会上不同的人,不难看出,汪老相对于鸡油菌,更加偏爱于干巴菌。没人喜欢花瓶一类的人,光鲜亮丽的外表只是包裹着空空如也的灵魂。不知是该感谢上天赐予的一副好皮囊,还是嘲笑那下里巴人般的见识。当然,人各有志,只在于你以何种态度面对未来。
中国的茶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书中对各地茶文化的介绍也不在少数。龙井,绿茶,青茶包括广东等地喝早茶的习惯,都可以表明,茶早已浸润人们的生活。茶更是佛门的标配,茶香总是伴着木鱼敲击的声音飘出。中国人对生活的考究可谓举世闻名,茶,便是很好的体现。一长串的工作只是为了品一杯上好的香茗,只可惜现在竟然渐渐被快餐文化所侵蚀。
鳜鱼是汪曾祺在诸多鱼类中所偏爱的一种。或许是受张志和桃花流水鳜鱼肥这种美的熏陶,我的潜意识总让我觉得这会是一种美丽而浪漫的鱼。只是可惜,不然。鳜鱼的食物是小鱼。只是其肉质鲜美,品质上乘罢了。
食物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当地的文化和环境而产生,汪老的这本书的后半部分也有描述,这里就不加赘述了。
食物中有五味,生活里亦然,不同的地方的不同口味,与当地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酸,甜,苦,辣,咸,无一不充斥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只能用一颗恬淡宁静的心来面对了。
生活百味,只愿你淡然面对
篇11:故乡的食物作文
杨梅上市时,我家的杨梅小酒也就跟着登场了。
我家的杨梅酒都是“自产自销”:杨梅用的是我舅舅老家自己栽种的杨梅,红得发紫,核小,味甜,吃一粒便会上瘾。小酒采用我外婆家的自产酒,酒味浓香醇正,甘甜厚美,来劲却不容易上头。每年的三四月份,我妈就会接到来自外婆的电话,通知我们又可以做杨梅酒了。
开车运回杨梅,买来冰糖,便可以制杨梅酒。制作过程极其简单,只需拿出一罐罐的玻璃皿,塞入一粒粒鲜红透亮的杨梅,再将气味浓厚的白酒一桶桶倒入其中,直至稍稍浸没杨梅时即可停止,再塞入几块冰糖,封上盖子,便制成一桶杨梅酒了。我喜欢那“咕嘟咕嘟”倒的声音和漫长的浸泡时期,每每放学回家都会趴在器皿旁看着白酒的变化,看着白酒由底部向上,一排排地浸没杨梅,于我是一种享受。每天白酒都会在杨梅的催化之下逐渐改变,颜色慢慢变红慢慢变深,看着那逐渐鲜艳的色泽,就能感受到欢庆的日子已越来越近。
我们家经常在团聚和庆祝时喝杨梅酒,斟上一碗酒,捞出几粒杨梅,有说有笑,温馨而又欢乐。谈笑风生间,咬上一口杨梅,酒和杨梅的汁水一起从中爆出,满满地喷射在口腔的角角落落,刺激得整个味蕾不禁有点麻木,酒水味和杨梅味相互混搭,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滋味真是让人欲罢不能,回味无穷啊!最后咽下果肉,喝下酒,却仍觉嘴中有清香荡漾,令人神清气爽流连忘返。正如我爸所说:“喝着喝着,聊着聊着,就感觉到生活多了一份色彩,家人间多了一份温馨,日子也多了一份盼头。”
由于各种原因,如今我们家已经很久没有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了,柜子里的那桶杨梅酒也少有被拿出来品尝的时刻了。在我印象中,我们家好像也少了些温馨的时刻。不同于往年,今年泡的那桶杨梅酒至今仍未喝完,到底是今年泡的多了呢?还是喝的人少了?我也不得而知。反正我只知道:今年的舌头根肯定是比往年少了点杨梅味。
我蹲坐在那桶杨梅酒前,看着那紫红色的酒和大而饱满的杨梅,不禁陷入沉思:我们家何时才能像前几年那样热闹呢?一双手突然从我眼前伸过,拿走了那桶酒,也打破了我的思考,转头一看……
噢,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来了,家庭聚会又开始了。
篇12:故乡的食物的读书笔记
看到这书的名字,对我而言,必定索然无味。但是,像汪曾祺这样的文学家原来也写吃的东西哇?凭着这一点点的好奇,我还是翻开了书页,不一会儿便找到了答案:“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是这样。”仅凭着这一两页的文字,我就对汪曾祺这位学者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写我们知道的烹大虾、烤全羊、油炸辣椒拌饭,也写凉拌元妥、油饼就蒜……引人入胜。我开始认真看这本散文集。
汪曾祺介绍食物,也穿插着介绍经历的往事、文化、名人和文学,还从许许多多小事中寻找出生活的真谛。他写老北京卖豆汁儿的摊子里咸菜不要钱,一位保定人坐下要了一碗咸菜;写自己在王二的摊子上花二十文钱买一小包炒豌豆,撒上点盐,走到家门口也就吃完了;写有人家将煮熟的大粒蚕豆用线串成佛珠给孩子挂在脖子上,一颗颗剥着吃;写映时春饭店里能干的堂倌,点菜、上菜、结账算钱,全部由他一人来管,一刻不停,头脑却清晰灵敏;写缅甸人卖饵丝,紧挨着国界线,这边递过去人民币,缅甸女孩递来饵丝……很有意思。我觉得我们也应该这样,不错过生活中任何一个细节,去寻找生活中有趣的一面。
他写到沽源的马铃薯研究站时,说自己发现了马铃薯两种不同的花香,对着马铃薯画画,到山上烤蝈蝈吃,让我感慨深刻:一个人,远离了家人和故友,独自生活在荒凉的绝塞,也能够乐观地生活,这样的人心胸是多么的开阔呀!他写自己坐在街边滩头的矮脚长凳上,要一碗老豆腐,就半斤旋烙的大饼,夹一个薄脆,吃得香喷喷的。在摊头吃饭说明他当时并没有什么钱,但也能想办法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这本书中许多细节,也足足能够说明他学问钻研得很深,还博览古书。他写葵就写了一个章节。从《十五从军征》中的句子“采葵持做羹”中提问:葵怎么能做羹呢?然后找了许多书,最后才知道以前所说的葵就是现在的东建菜!他写鲤鱼时,说写《水浒传》的施耐庵和罗贯中吃鲤鱼是外行,因为最好的鲤鱼是三斤左右的,吴用要吃十四五斤的鱼,太重了不好吃了。这么厚的《水浒传》,汪曾祺老先生真是看得细致,并且敢于批判别人的不足。“我希望评论家、作家——特别是老作家,口味要杂一点,不要偏食。不要对自己没有看过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不要像我的那位同乡一样,问道:‘这个东西能吃?为什么要吃这种东西?’我希望他们能习惯类似苦瓜的作品,能吃出一点味道来。”“有些人总想把自己的一套强加于人,不独文化。比如文学,就不必要求大家都写‘主旋律’。”……从很多地方都可见,他在活中食物比别人尝得多,在写作中主题比别人新鲜;也敢于批判,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谈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