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入殓师观后感1200字
现在一吃肉,就想起《入殓师》里的镜头:主人公一边大块朵颐地吃着鸡腿,一边不停地说着:鸡腿也是动物的尸体,罪过啊,罪过。。。。。。吃过之后,拉起优美的小提琴,又沉浸在哀婉的忧伤里。
尸体、鸡腿、小提琴、沉默、喧嚣、忧伤。。。这样一组镜头似乎只有在这样一群特殊职业的人群中才能建立起联结。日本的影片也好、文学也好,太多这种表达边缘诡异、又要同生死联结的主题。诡异,令人好奇,生死,让人产生至高无上的对人生的俯视。
那些非正常死亡的惊怵的面孔,经过入殓师的手,变得安详平和。亲朋好友在送走他们的最后一程里,仔细地端详着,似乎那不是一具尸体,只是亲人安详的睡着了,他们送他到另一个世界里,充满不舍,忍不住哭出来。。。。。。
入殓师的手抚触过太多的尸体,他们为社会上的人所避讳,他们也曾对自己的双手产生厌恶。。。。。。但是,不知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令他们欲罢不能的继续这个职业,直至离不开这个行业。
前几日,老朋友突然的心情低落,缘于身边的朋友得了癌症,每次看到她化疗产生的痛苦,对生的渴望以及对病痛的无奈。。。。。。他都要揪心的想到了死的问题,他去研究“来世”的思想,如果对自己的来世已坦然,那面对当下也一定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不安和烦躁。
女娲抟土造人,如果真的有来世,入殓师在往生者再生的路上,是不是扮演了女娲的角色呢?入殓师每次工作结束之后,满意的看着自己的作品,将他们呈现给往生者的家属,他给家属带来安慰,看着亲人告别的场面,入殓师安静的退到幕后。
死,在入殓师的眼里,也许是一种美好!
入殓师也喜欢吃肉,只是,当他们将肉也看成尸体的时候,会产生纠结,然而亦是欲罢不能的喜欢吃肉,也许这也是人生的无奈,所谓大雅与大俗,距离是如此的接近。
篇2:《入殓师》观后感1200字
看完入殓师的第一感觉是非常的暖,充满着一种普通人的正能量,情节也很感人,而且刻画了一类人,入殓师,会使我瞬间非常尊重这个职业,只是这样真诚的入殓师是很少见的。
大提琴作为主人公的梦想,父亲最喜欢的一首曲子贯穿了全程的伴奏,对于氛围的渲染很到位了,并且主人公时而会在半夜奏响回忆的乐章。从我的角度能看到这部电影所表达的三个方面
爱情
与妻子这一段故事是十分感人的,一方面是这个演员的声线以及容貌,真的很让人动容。另一方面对于妻子细节的刻画是很到位了,那些对丈夫生活与职业中的支持与理解是非常感人的,即便自己忍气吞声,甚至愿意靠自己的平面设计来偿还丈夫借款的大提琴,只是一开始不能接受丈夫收拾尸体的工作,也和后面妻子在与类似打理尸体的工作职员说“我丈夫是入殓师”脸上很自然的骄傲有鲜明的对比。
好在通过一次机会,看到丈夫为亲人打理的时候,瞬间看到了丈夫身上的光芒,(我不知道为什么,谈到这一点时我会突然很感慨,一股热泪也许代表的不止是感动,同时非常羡慕,夫妻为了彼此,愿意将就自己,成全对方,这就是爱吧)从这之后,不止是理解与支持,甚至是以他为荣。
亲情
与父亲从小交换的石头是一个亮点,(在谈到这一点时,身体像过了电流一般)远古时期,人们还不会说话和记录文字,便用一颗石头来表达自己对于对方的印象,而这对父子,都把这块石头收藏了半生,对于父亲而言甚至是至死,手里紧紧握着的也是那块石头,而那份力度也正是父亲的愧疚的深度,很想念但是却不敢见儿子。而儿子从6岁开始就恨父亲,甚至不记得父亲的模样,记忆模糊的画面在看到父亲手里的石头落出来的那一刻(真的是泪目了),父亲的脸突然变得清晰起来了。模糊他视线的其实不是时间的久远,也不是恨,只是孩子以为父亲不再爱了。
而此刻的儿子,对自己更多的是愧疚,不曾知道抛弃了家庭的父亲还依然这么爱着他们,甚至还在不断地责怪,对于当时自己甚至是不想来打理的做法感到耻辱。
这一段刻画的很走心,无论是交换的石头,还是记忆深处的模糊,这些画面都能在不经意间,击中观众最深处的软肋,对于父爱的伟大再怎么描述也不为过。
梦想
关于梦想,对于卖掉大提琴那一段的刻画,细腻又真实,也许能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感触。它并非是童话世界或者是电视剧中最后梦想一定会实现的主题,而是很现实的表达了,即便你付出了大片的心思,精力,钱财,不代表你一定能实现梦想,大多你还是会向现实屈服。
卖掉大提琴也许代表着失去了当年的梦想,但是拥有这项技能就一定能为生活中增添色彩,只是从主修的职业掉了一个梯度。也许原本我会感慨男主失去梦想的可惜,现实多么的残酷,但是男主在机缘巧合下找到的新的工作,其实富有着更大的意义。
那么很自然的我想谈谈对于入殓师这个职业的看法。
简而言之,入殓师是为过世的人擦拭身体,穿着和服,化妆精美,是一种高于人性的职业,因为它更像是一种不可打断的仪式,是神圣的,对于过世者的亲人而言,他们就是神仙,让亲人以最美的姿态离开这个世界。
这个职业的意义其实仅在于安慰在世的人,因为真正离世的人不会有任何的感受,一方面是让在世的人看到他最美的一面,能够以一种体面的方式离开,另一方面亲人会因为做了这些,使得心里少一些愧疚。这就是他最大的意义了,从观众的角度去看,它同样是神圣的。
只是有一点比较可惜,我认为缺少了一些丈夫在失去妻子时的挽留或者是落魄的画面,而本片中重点放在,直接描述了丈夫在这个领域越做越顺,找到一种职业所带来的归属感,虽然我承认职业所带来的归属感确实会为影片加分,这点毋庸置疑。但是更真实一些的话,前者是必不可少的,剧情通过妻子的怀孕就突然使妻子回到丈夫身边,感觉还是会有些不妥。
总体而言堪称是一部神作,没有大牌演员,就是通过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刻画,音乐的渲染,细节的把握,各方面能够使得这部作品整体效果很突出。
篇3:《入殓师》观后感1200字
随机到这样一个惬意的背景,心里很舒服,耳畔响起的是在酷我中刻意寻到的一首《死亡》轻音乐,这是大明宫词的主题曲,当然其中的幽怨和沉浮汇在其中。
看过了《入殓师》依旧没有忍住流了泪,但这是不一样的泪水,感动不同寻常,记得看过许多片子都哭了,但每一次都不同的。这是一部死亡的旅程,在看过之后就不会对死亡有异样的感觉和恐惧了,深深体会了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端征程的开始,骨肉之情,夫妻之情,兄弟义气众多人间不同的情都融入其中给人已情感极大的满足,每一次在死者家人面前的神圣仪式让我们为死者最后的旅程充满了尊重。不论死于何故,只希望能让他(她)安然离开。
夫妻的离别
看到现在的遗体和照片对照面容憔悴,在等待入殓师时充满了不满和焦躁,然而当看到妻子曾经的容貌才发现忽视了许多吧,连妻子平日里喜欢的口红的不知道,在盖棺的那一刻一个男人所有的不忍和软弱都白白的显现出来,不舍但不能,妻子的离开让他不知以后该怎样。
骨肉的离别
因为特殊的原因,只因为性别的向往和自我认同的差异,而逼他走上了归路。没有看到哀怨和痛苦,他走的安然。也许去天国能成为一个自己满意的角色,最后的路程家人的认同满足了她小小的心愿。父亲对女儿的眷恋原谅她所有的做法。
母亲一生的劳碌最终离开在了柴火旁依旧还是工作,不能得到儿子的支持,快乐的支持着这个澡堂只希望给客人们带来便捷,就好像一个承诺一样需要用一生来完成。然而那位泡了50年澡的老人对这位母亲的执着给予了支持,他说的多好啊,终会再见,在按下按钮的一刻没有过分的哀伤,因为他坚信会再见。所以是快乐了。那条黄丝巾是母亲生前的装饰配件,喜欢所以陪着她离开。
不论是逆流而上的鱼,还是手中紧紧不放的石头是有生命的延续,有新征程的开始。虽然父亲去了,可是儿子即将来到,父亲将沉甸甸的心意交在了儿子手中,儿子的儿子要延续这份爱。
看似让人难以启齿的工作,却让他感受到了死亡的平和,安定,淡然,冷静。因为拥有不同的心境才可安静的工作,才可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这份工作对于任何人来说不会有这样的感悟吧。一双能用大提琴告诉听众的是音乐里的故事,而入殓师的双手有在遗体上书写了生命的讴歌。
所以死亡是不可怕的。
篇4:《入殓师》观后感1200字
第一次看到电影名,误以为是恐怖片。看完简介后,便有一种好奇心想去欣赏这部电影。“入殓师”这门职业,从古至今就是个冷门、遭人嫌弃的行业。以其为片名,会拍出什么意义的电影呢?
影片中的主人公大悟去当入殓师可以说是一个误会,他之前甚至没有见过死人,他对这样的工作直觉就是排斥。但失业的他又生活的压力。第一次见到的尸体,是具已开始腐化的尸体,他反应强烈,当场呕吐,感觉自己全身都很脏,于是过后在澡堂拼命地冲洗自己。他像任何一个正常人一样从内心排斥这样的职业。
当他看到社长怀着柔情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出美丽,而且将这种美丽永远定格时,他感到了一种静谧的魅力。大悟第一次感受到了这份职业的一种庄重感。尽管他周围的人都因他的这份工作而开始嫌弃他,远离他。他的妻子甚至因此离开了他。
影片中的'情节故事是日本家庭生活的剪影。父亲不能理解儿子想变成女人而频繁争吵;母亲在女儿死后还是无法接受自己的女儿是一个染着红头发的不良少女;儿子无法理解自己的母亲一心只想把澡堂拆掉建公寓;孤独死去两周的老人:抛弃儿子的父亲……生活丑陋的一面由此反映出来。但同时有这样的一面:父亲终于接受孩子的性别;儿子在母亲的遗体焚化时嚎啕大哭;大悟在为父亲整理遗容时流下了痛楚的眼泪……温情伴随着音乐流露出来。
大悟在工作期间,总少不了受别人鄙夷的眼光,又要忍受孤独,面对种.种的生离死别。直到有一天有位老人跟他说:“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这位入殓师看着一个个人走向终点,超脱而旷达,真正做到了对生死的参悟。
在片末,大悟的朋友看到了入殓仪式的庄重和静谧,看到了大悟温柔的情怀。朋友在接过大悟的毛巾是的一个点头以及妻子的一句“我的丈夫是入殓师”,大悟终于为身边的人所接受,自己也最终融入了世俗社会。
整部电影为庄严、静谧的气氛所笼罩。久让石大师的手提琴演奏曲更是为其增添了一种舒缓、安详之感。自己的心也随着主人公对生死的参悟过程流淌出感动之情。
死亡时每个个体必须面对的,但是,死亡不可避免,生命还在继续。
篇5:入殓师观后感1200字
弗洛伊德曾说:“你想长生, 就得准备去死。”死亡向来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一个人彻底的离开尘世,象征着个体自身的所有意义在死亡的一刻全都湮灭,不得不让人去慎重对待。生与死,向来是人生永恒的追问和迷思。日本自古受到禅宗影响,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处在生起、变异、毁灭的过程中,迁流不停, 刹那不住。“生命像一条河流,我们都是河里的一条鱼。无论如何努力回溯,终究是无功而返。”于是,向生而死、向死而生的生死观成为日本文化的支点。
《入殓师》以主人公小林大悟的失业开始。人到中年一事无成,卖掉大提琴,带着妻子辗转回乡。“帮助他人踏上安稳之旅”——神秘的招聘信息是其人生的转折。电影一开始的死亡是梦想的死亡、人面对死亡产生的第一个念头往往是畏惧。畏惧一切的湮灭、畏惧不可得、畏惧美好的逝去、畏惧死亡本身的不可知。小林刚开始回到家乡的心态是消极的,是梦想破灭后下意识的逃避。误打误撞成为入殓师后,从一开始的厌恶、恐慌到后来慢慢接受再到真正在工作中认识到死亡的意义,小林真正能和自己的人生和解,完成了生命的超越。
日本是一个追求仪式感的国家。从花道到茶道、剑道、香道,按部就班的仪式感给生命过程镀上几分珍惜和郑重的意味。生来如是,死亡亦如是。入殓师作为人生最后一道仪式的参与者,本身就是为仪式感而存在。一张张严肃而专注的脸孔,一袭侍者的黑白装束,一双温柔而夹带力道的手,在冰冷僵硬中演绎化朽为神,在无知无觉中上演一丝不苟。肮脏与神圣、诙谐与凛然、天籁与死亡在这种独有的礼节中融合,体现出死亡背后生命的尊严。入殓师的一举一动,不仅仅体现出对逝者及其家人的尊重,更表达了对每一个不可复制的人的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无论是为女装癖者着女装,还是为母亲擦上最后一抹口红,无关宗教,无关信仰,入殓的意义在于使每个人都可以体体面面、庄严郑重地离开这个世界。不论生前贫富与否、成败如何、为善还是作恶,在面对死亡时,都能体面地和世界进行最后的告别,大概是对生命最大的的尊重了。
“死可能是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们常常避讳谈及死亡,但每个人都有面对死亡的那一天,无法拒绝也无从逃避。死亡其实并不可怕,它并不意味着从此一切归于幻灭和空寂,永堕可怕的虚空的深渊。死不过是漫漫长路的一站,经过那道门,通往下一段旅程。能够这样看待死亡,我们就获得了一种超越的力量。 电影《入殓师》的片名还有一个译法,叫 “为逝者送行的人”。入殓师帮助生者与死者完 成一场难舍的告别后,二者都将带着彼此的记忆,启各自新的旅程。入殓师不仅仅送死者去远方旅行,也为生者带来对生命的.珍惜、眷恋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