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邓颖超的故事》读后感
《邓颖超的故事》读后感
《邓颖超的故事》读后感在阅读《邓颖超的故事》这本书之前,我只是从过去的语文书里知道,邓颖超是周总理的夫人。为了能更好的理解邓颖超同志的光辉事迹,我上网查阅了邓颖超的个人事迹,认真阅读了《邓颖超的故事》一书,原来早在20世纪早期,年轻的邓颖超就立下远大志向,积极投身到争取人民自由与国家富强的中国革命运动之中。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邓颖超大姐将个人一切置之度外,毫无怨言地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事业。几十年来,无论从做人还是做事方面,邓颖超大姐都给世人树立了一个楷模形象。邓颖超大姐晚年身居高位,但依旧保持着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西花厅的很多工作人员见证了她不居功不自傲、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
在邓颖超奶奶去世后,赵炜同志和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的另外一些老同志共同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在全国数十所大中小学建立了一百多个“周恩来班”和“邓颖超班”,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更多地传播周恩来与邓颖超伉俪献身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希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至理名言能够扎根在年轻一代的心中。而我们学校也开展了这项活动。
这本书上所反映的邓颖超等11位女革命家的事迹,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中闪烁着特殊光彩的一个部分。而了解她们的事迹,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党的历史和中国革命的内涵。在这本书中,邓颖超同志的伟大形象,通过一个个精彩而生动的小故事,呈现在我面前,令我深受感动。当然,让我受感动的不仅仅是这本书的内容,还有书的作者赵炜同志为宣传和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生平业绩和思想所付出的心血和孜孜不倦的努力。她在出版的回忆录《西花厅岁月》一书前言中有一段非常感人的话,“虽然我已年逾古稀,但还要按照周总理说的‘活到老、学到老’,以及邓大姐常说的‘人老心红志更坚’去做,在有生之年努力向年轻一代宣传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情操,用周总理和邓大姐的无私奉献精神去感染年轻人为祖国的兴旺发达多做贡献。”
同时,富有特色的“周恩来班”和“邓颖超班”好像一颗颗火种,能够把老一辈的创业与献身精神带到更广泛的社会大课堂,让更多的人记住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的辉煌事迹。
这学期我们也要开始争创周恩来班了,我们要学习邓奶奶不怕吃苦,坚定信念的革命精神,努力学习,争取得到周恩来班这个光荣的称号。
金怡韬
高二十一班
21116号
中关村中学
篇2:关于周恩来与邓颖超感人的革命爱情故事
这个英俊潇洒、位高权重的男人,一辈子忠于自己的婚姻,和结发妻子邓颖超不弃不离,共度一生。数十年后,他们的爱情故事,仍然感动着你我……
春天到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你不是喜欢海棠花吗?解放初期,你偶然看 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你住了二十六年了,我比你住得还长,现在已经是三十八年了。
上面这段文字出自当时已84岁高龄的邓颖超之手。1988年4月,中南海西花厅海棠盛开之际,邓颖超睹花思人,写了这篇散文,题为《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怀念逝去的周恩来。他们在“五四”运动中相识天津,并不是一见钟情,却在一生的相伴中逐渐积淀成深沉的爱。
前,《三联生活周刊》曾刊载了《周恩来和那个年代的感情》,文章根据曾经为总理工作服务了的赵炜的回忆,深情款款地追述了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真挚深沉的革命爱情……
情书要做革命伴侣
“‘那个戴鸭舌帽、穿西服、白皮鞋的就是周恩来’,有一次开学生大会,一个同学指着台上的周恩来告诉大姐。大姐说,哟,她当时就觉得周恩来长得很漂亮。”周恩来去世后,邓颖超经常在与赵炜的闲聊中,讲起她与周恩来当年的那些片断。
周恩来与邓颖超相识于“五四”运动。当时,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周恩来,在天津学生界已很有名气;而在北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邓颖超,是“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讲演队长,邓颖超后来在文章中形容“彼此都有印象,是很淡淡的”。
有趣的是,周恩来喜欢演话剧,而男生的学校没有女生,所以他就扮演女生,而邓颖超所在的学校没有男生,她穿长袍马褂、戴一顶礼帽,扮演男新闻记者,周恩来还指导她们演话剧。不过邓颖超一直相信那时的周恩来把她看成小妹妹——那一年,她只有15岁。
一年后,周恩来作为197名赴法勤工俭学的留学生中的一员前往巴黎,邓颖超则到北京师大附小当了教员。两人鸿雁往来,但仍没有往那一方面想。“大姐说,‘我知道他那时有一个女朋友,人长得比我漂亮。所以后来恩来跟我提出时,我根本就没往那方面想’。”
1923年,邓颖超突然收到周恩来从法国寄来的一张明信片,在这张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画像的明信片上,周恩来写道:“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
1956年的一天,周恩来的侄女来访,大家坐在客厅里聊天。侄女好奇地问起两人当年的往事,周恩来坦诚相告,当年在法国的那个美丽的朋友,“对革命也很同情”,“但是,我觉得作为革命的终身伴侣她不合适”,在周恩来眼里“坚持革命”的小超便成了终身伴侣的最佳人选。
恩爱特别喜爱她的大眼睛
1925年,他们在广东结婚。邓颖超后来告诉赵炜,结婚时,周恩来正好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得知此事后,大家纷纷嚷着要他们请客,她和周恩来就请了两桌,张治中、何应钦、邓演达、陈赓、李富春与蔡畅等都来贺喜。
张治中要邓颖超介绍恋爱经过,“因为我个子矮,他们还让我站在板凳上,当时恩来特别担心,怕我应付不了。其实,我什么也不怕,站在板凳上把我和恩来相识、相爱的经过从头到尾讲了一遍,还把恩来写在明信片上的一首诗背了出来。”
在世俗的眼光里,邓颖超的外貌似乎与有四大美男子之一的周恩来有些差距,“邓大姐经常说,‘我们也没有计较谁的长相,恩来长得比我漂亮,我长得并不漂亮。’”赵炜回忆,邓颖超后来也告诉她,周恩来追求她的举动“连我自己都有些纳闷”,他们结婚后一直没时间谈到过当年相识的事情,直到解放后十几年了,有一次闲聊,周恩来突然说:“还记得当年在天津开大会吗?你第一个登台发言,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两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邓颖超后来说,她“理解恩来”,“他所需要的是能一辈子从事革命工作,能经受得住革命的艰难险阻和惊涛骇浪的伴侣”。从这一点上讲,为革命而挑选伴侣的周恩来被证明是有眼光的。
遗憾颖超曾经怀过两胎
一次闲聊时邓颖超跟赵炜提起了孩子这个话题。1925年结婚后不久,邓大姐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当时是何香凝的秘书,一心一意要把工作做好,所以自己跑到街上买了一些中成药,想把孩子偷偷打掉,结果一个人痛得在床上直打滚。
周恩来知道此事后,发了很大的火,说:“你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孩子不是你一个人的,是我们两个人的后代,你应该跟我商量,这是我们两个的大事,你为什么不跟我商量?”
邓颖超告诉赵炜,她是第一次看到周总理发那么大的火,“现在想起来,我那时也是太轻率太幼稚了”。
没多久,邓颖超又怀上了第二个孩子,预产期在1927年3月,之前周恩来已赴上海工作,邓颖超的母亲来广州陪她分娩。3月21日邓颖超生产,但因为胎儿过大又是难产,生了三天三夜也没生下来。最后医生动用了产钳把孩子夹了出来,婴儿的头颅受了伤,刚生下来就夭折了。
此后,邓颖超再没有怀上过孩子。但邓颖超的内心仍有做母亲的渴望。解放后,邓颖超曾化名到北京协和医院请著名的妇科大夫林巧稚做过一次检查,当时没有认出总理夫人的林巧稚认为她不太可能再怀孕。在得知邓颖超的真实身份后,林巧稚曾动员她做一次输卵管疏通,以增加生育可能,但邓颖超最终还是放弃了。
诀别轻轻吻了他的额头
1975年11月,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手术的周恩来点名让赵炜陪邓颖超到医院。跟邓颖超进了病房,周恩来从被子里伸出手,“赵炜,咱俩握握手吧!”
赵炜赶紧说自己手凉,不用握了,但周恩来却很坚持地说,“要握”。赵炜伸过手去,周恩来轻轻地说了一句,“你要照顾好大姐。”
“(1976年)1月8日早上一上班,我打电话告诉医院值班人员,说8点半邓大姐吃早饭,上午先不去了,下午再去,然后问情况如何,对方告之还可以。但半个小时后,值班打电话来,语气一连串的急促?押‘赵炜,快来快来!不好了,不好了!’”
赵炜一下子明白,最后的时刻已经到了。这时邓颖超正在刷牙,问赵炜怎么了。赵炜努力平静地说打电话,要马上到医院去。邓颖超匆匆前往,下汽车快步向病房走去。
赵炜紧紧扶着她,怕她摔倒。两人一推开病房的门,登时傻了眼,医护人员、工作人员都站在旁边哭。来迟了!没来得及跟丈夫作最后告别的邓颖超一下子倒在周恩来身上,边哭边喊,“恩来!恩来!”
医生仍在抢救。9点57分,监视器上画出一条直线,总理走了。病房里原本隐忍的哭声顿时成了一片号啕,邓颖超哆嗦着双手摸着周恩来的面颊,轻轻地吻了一下他的额头,无限哀伤地哭着:“恩来,你走了……”
篇3:故事读后感
我喜欢看电影,只要是好的电影,什么类型无关紧要。比如指环王、星战这样的系列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三块广告牌、水形物语这样的奥斯卡宠儿,还有药神、少年的我这样的国产电影。
但什么是好电影呢?我更偏爱看完以后还能“有所思”的电影,有些甚至必须连夜上写个影评才能平复自己。这种影片其实很少,虽然正是这些影片里面的“生活”打动了我,但我也知道那些“生活”并不是真正的生活。
《故事》能够告诉你这中间的原因,有兴趣的甚至可以按照《故事》所说的技巧来写作剧本,虽然这很难。我最喜欢《故事》的这些观点:“展示,不要告诉”是一个终极任务。所有经典作品给予我们的并不是解决办法,而是一剂令我们保持清醒的良药。并不是答案,而是富有诗意的率真。小说的力量在于表现内心冲突,戏剧的魅力在于表现个人冲突,电影的辉煌在于表现个人外冲突。
如果只想在电影院的黑暗中沉浸于故事情节和画面,那就跟随自己的情感去静静享受。如果喜欢研究电影,那值得入手这本《故事》看一看。
篇4:故事读后感
今天下午,我读了《非常小子马鸣加》中的《植物园的厕所》。这篇故事写的是马鸣加的老师明天要组织一次春游,午餐要学生自己带。放学后,马鸣加就跑到超市里看有没有他想要的东西,他一看他想要的波力海苔、牛肉干、泡泡糖等等都有,就赶紧跑回家叫他妈妈来给他明天午餐需要的东西。他妈妈给他买了一大兜子零食。在回家的路上,他妈妈问他能吃完吗,马鸣加说:“没事,我能吃完。”第二天,他装了满满一书包零食去上学了。到了学校,已经有好多小朋友在那里等着他了。全班同学都来齐之后,老师组织同学上了大巴车,马鸣加在车上吃了好多零食,到植物园的时候肚子疼了起来,老师问:“你要不要上厕所?”马鸣加想了想说:“要。”老师就把马鸣加领到了厕所。马鸣加从厕所出来的时候,肚子不再疼了,浑身有劲他刚想叫同学玩,老师吹哨子集合了。在回来的路上,同学们都议论着植物园的东西,而马鸣加只知道植物园的厕所。
通过这篇故事,我懂得了吃东西的时候,不要太贪吃了,要么不仅你的身体难受,还会影响你参加活动。
篇5:故事读后感
有个叫常新港的作家要来我们学校,我特地去买了一本他的书来读。
我买的书名是《极地故事》,里面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感慨万千。它们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极地故事》让我懂得了做人要守信、宽容别人;《灰利在前我在后》让我知道了要忠心于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其中让我最忘不了的是《北大荒的声音》。
这个故事只要讲女孩雅维独自外出旅游,一天,她遇见了赶鹿的女孩子小芬,小芬给雅维讲了许多事,最让雅维忘不了的事是割鹿茸。鹿茸是从鹿的头上割下来的,人们把鹿的四蹄困住后,从鹿的头上割下。鹿那时只流泪,不叫,还流血。雅维觉得它很可怜。
雅维回到家,发现墙上也挂着鹿茸和鹿角,觉得那只鹿也刚刚悲哀地哭泣过。从这个故事中,我懂得了要保护小动物。
常新港真不愧是一位心灵成长的小说家!
篇6:故事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中外名人故事》第二辑的前半部。
张衡的故事我比较喜欢,因为他从小勤学好问、特别爱读书,这些良好的习惯使他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正是对天文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发明了‘’地动仪‘’,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业绩。
阿基米德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聪明的他在生活中发现了浮力,后来又利用杠杆、滑轮……这些知识打败了罗马军队,保护了叙古拉城的人,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