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一:活在当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褚时健在遭受重重打击后,还能以耄耋之躯创造个人品牌“褚橙”。而我们却总是为自己贴上“90后”“奔三”等等的标签,自困于生活的棋局中瞻前顾后、举步维艰,想要“破局”而出,却缺乏“破局”的勇气,为自己的怯懦和不作为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从褚时健的身上,我们发现原来奋斗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从现在开始努力,一切都不算晚,忘记昨天和曾经如何,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当下。
感悟二:褚时健的“应然性思维”――应该怎么做。其特点是无论遇到多大的阻力,只要事情是有价值的、合逻辑的,他就会一定要想办法寻找突破口,正如他自己所说,追求完美、追求卓越,不是目标、不是理想,只是一种性格。正是这种性格让他在任何工作环境中,都能找到突破口,扭转乾坤。
感悟三:工匠精神。从糖厂牛刀小试到铸造红塔奇迹再到打造“褚橙”神话,褚时健成功的秘诀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十六个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无论是企业发展还是人的发展,贪多求快都是大忌。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与提升,量的积累终能达到质的飞越。
人生总有起伏,于高峰时光荣绽放,在低谷时沉潜内修。今天的宠辱与得失,放长眼光看,都可能是笑谈或是成长的台阶。山高人为峰,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一位扎实沉稳,不停向前的老人,让我们体会到的是一份为人处世的智慧与勇气――坚持、努力、能力。
篇15:《褚时健传》读后感
这一周加紧时间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从褚时健小的时候一直看到至今近90岁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生。
他从小出生在一个算是当地比较有钱的家庭,家里有酿酒的作坊,父亲在外面做生意常年不在家,平时是母亲一个人拉扯着家里的几个孩子。他以后的成就与他的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父亲做生意对他的影响以及家里母亲酿酒去集市上卖酒给他带来的经商思维。
还有一个对他影响比较深远的就是他的堂哥,当时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在昆明就读,他堂哥的执着让他进入昆明读中学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思想潮流进而有机会进入政府部门工作才有以后的进入企业搞经营并因此成名。
这一连串的事情当然没有我写的这么简单,主要脉络大概就是这样。
从这一系列的事情上来看,从小生活的环境对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父亲做生意的经验时不时的会传授给他一些,家里酿酒去集上卖也会带给他一些做生意的经验。怎么样才能多酿酒卖钱?怎么卖才能卖的更快还要多赚钱?这些问题从小就酝酿在他的思维里面。如果从未接触这些那么他就不会对这些东西及其周围的东西有这么多的敏感。即使机会摆在面前也无法很好的抓住。
去昆明读书接触到最新的思想对他的影响也很重要,可见人不光要埋头苦干研究技术、做产品,还要抬头看看外面的世界,跟随时代更新变化的潮流才能顺风而行做的更好!
当然最为重要的就是他善于思考,认真做事情、务实的精神状态在企业搞经营的时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想想在那样一个全国忙着搞斗争的时期,他能静下心来搞生产,一心一意想办法多挣钱提高员工生活水平这是多么的难得啊!
还有他内心对于伟大目标的执着,一个人心中要先有伟大的理想、伟大的目标,然后处心积虑的去追求,最后一定能做成很伟大的事情。
这是他人生奋斗一直到最高点之前的事情。
之后入狱、爱女冤死才是对他最大的打击,四年的牢狱生活真的让他一直高歌猛进的势头戛然而止,然而他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而是触底反弹,以74岁高龄二次创业之后历经做出亿元企业令我们大跌眼镜,十分的敬佩。人们很是惊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才能有如此触底反弹的能量呢?也许没有人连他自己也未必能说清楚真正的原因,我想至少跟他曾经面对亲人死亡,遭受政治迫害下放农场这些大痛苦有关吧。一个人的成长肯定会承受很多东西,承受的多了面对再一次的打击也不会有太多的反响了。反观如今的很多人从小没有遭受过什么事情,一路顺风顺水,一旦碰到什么事情一时觉得受不了就自杀这种行为真是太愚蠢了。就如最近新闻上自杀死亡的'软件公司老板、中兴被裁员工、某高校博士等等,这些人遭受的事情和褚时健比起来真的不算什么。如果每一次遭受变故就要死一次,褚时健岂不要死几十次了。
褚时健的事例的确给了现世的人带去了很多鼓舞,尤其是那些创业失败的人在他的身上找到了翻身再战的精神信念。我从中读出的东西是做事和做人一样需要认真务实的精神,做一件事情不一定老想着会有什么回报,只要操心把事情做好那么好的结果自然会到来。
做事认真,认定目标就要追求到底。对得起做过的事情,对得起相处过的人。一个人做工作、过日子都要认认真真,做产品也要认真,(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天自己的一生就是认真的一生,马马虎虎的对待每一天自己的一生就是马马虎虎的一生。)后面括号里面是我自己加上去的。
人当然要努力,要全心全力的做事情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同时也要实事求是,走两步,停下来想一想,以后的路才不会走错。做领导,一定要懂业务,不懂你怎么去说出话怎么能让别人信服?
无论以什么形式去卖,产品品质都是第一位的,形式无足轻重,内容至关重要。人哪,做事情能做好肯定是有原因的,现在的收获一定是因为以前的某些积累。当下做事情一定要认真对待,现在的某些积累在以后某一天一定能大放异彩!一个人的人生乐趣一定是从家里找到的。人做事情就是发挥自身的优势,让优势发扬光大就是成功。当领导的最多的不是去想着去研究技术和产品而是去当好服务人员去协调、申请、周旋、权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做有用的人,说有用的话,做事情踏实、肯钻研、认真的人。做过了你才知道原来可以做到,不做就永远不知道自己可以进步。治大国犹如烹小鲜。小事料理的好,大事才有本事料理。
以上是我摘抄的书中褚时健的一些我感觉很好的话语,这些话语很值得我深思并作出改变。
篇16:《褚时健传》读后感
在读《褚橙你也学不会》这本书之前,褚橙的故事给我最大的震撼是一位75岁的老人敢于重头开始的勇气,而读完这本书后,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褚时健的四段创业经历。
他14岁那年成为村里最好的酿酒师傅,他的出酒率比别人高15%~20%,酿出的酒口感更清冽。他只不过是在苞米恒温发酵过程中,采用了从老师傅那听来的用木炭和炭灰保温的做法,可至始至终老师傅也从没有这么做过,因为每隔两个小时就得倒腾一次炉火,晚上几乎睡不踏实,没人愿意这么麻烦,除了14岁的褚时健。
文革时,他负责县里的制糖厂,在他经营期间,这家糖厂从每年亏损30万变成每年盈利30万。听起来很传奇,可是当追踪到他的经营细节时,发现褚时健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神力,只是因为他能把认真做到极致。担任厂长后,他很快发现榨出的甘蔗渣很甜,这说明压榨不充分,于是他把压榨机中3个滚筒改成9个。出糖率提升了,但甘蔗渣还是很甜,他又申请去广州糖厂学习,用新技术把甘蔗渣在40°的温水中再次压榨,终于把糖分全部榨干。又发现太耗燃料,性价比不高,他又去广州把人家废弃的真空蒸发设备拿回来实验,通过抽真空,降低水的沸点,利用水蒸气循环加热,大大提升了热能利用率。最终使得能耗降低到原来的15%,出糖率提升30%!省里30几家糖厂都来跟褚时健学习过,却没有一家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太麻烦了。
后来褚时健出任红塔山烟厂厂长期间,云南省的财政收入由全国倒数第七,变成全国正数第三,红塔山烟厂给云南省税收的贡献几乎50%!
了解了这些背景之后,再来看褚橙的成功就顺理成章了,上天更愿意把成功托付给靠谱的人来成就!当然创业成功有很多偶然因素,尤其是褚橙,比如独特的地理优势,比如褚时健的人脉积累为他带来充足的创业资金,比如独特的故事引爆了网络营销,这些都是一般的创业者无法复制的。这也正是《褚橙你也学不会》这本书的意义所在,黄铁鹰老师将这些偶然因素剥离开,把必然因素呈现给我们,这些才是创业者应该学习以及传承的精神。
我认为褚橙的成功主要有三点:数字化分析、可量化指标和标准化操作,而支撑这三点的就是一个精神――认真!
褚橙建立了自己的化验室――这在全国冰糖橙种植基地中绝无仅有。为了找到最适合的土壤、肥料结构,褚时健对不同的生产技术同时进行对比试验,然后对结果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进而找出最优的解决方案。褚橙果园有自己的肥料厂,并且做到对肥料结构、用量、施肥时间和频率的精细化管理。
褚橙一改我国传统农业靠感觉、靠经验种田的做法,尽量为每一步操作建立可量化的指标,比如施肥时距离果树的位置、沟渠的长宽和深度;间伐时每亩的植株数量;控梢时的具体枝长……这些在国内同行中大都没有标准可依,而在褚时健那里都一一摸索出了最佳数值。
有了可量化指标,果农的操作就可以做到标准化,果农的工作也更容易评估。这才使得在两千多亩地,两百多户果农种出的褚橙口味近乎一致,这在国内也是绝无仅有的。
支撑起数字化分析、可量化指标和标准化操作的是褚时健的极度认真的精神。这也使得他在十年间从一个冰糖橙的外行变成顶尖专家,他没有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而是深究每一个问题最底层的原因,让科学的方法在果树种植中得到落实,这使得他超越了很多有二三十年冰糖橙种植经验的老师傅。
最有震撼力的一句话:什么是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就是一个75岁的人,同一个25岁的人,在同一个起跑线起跑;后,85岁的人把那个35岁的竞争者远远抛到了身后!
篇17:褚时健传读后感2000字
日前《褚时健传》在北大新书首发,王石、张维迎等大咖云集,聚在一起讨论,主题为“从褚时健看中国企业家精神”。这个主题看起来有点大,企业家精神本就是一个长期被学者讨论的问题,而加上中国两个字,又复杂了一层,更别说在一个人身上就能得到答案。所以不禁让人疑惑这褚时健究竟何许人也,竟能担起中国企业家精神这几个大字。
搜寻发现,褚老当年一手缔造了红塔山这个妇孺皆知的卷烟帝国,后因经济问题入狱,保外就医,当时已经七八十岁的老人家开始种地,种的是一种冰糖橙,或许你身边不少朋友都听过褚橙,就是它了。
这样看来似乎也没什么稀奇的,但细细想来却非同一般。可以说“从褚时健看中国企业家精神”确实不是噱头,值得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觉得至少有三点理由:一是褚老非常有代表性,也就是为什么是从褚时健看中国企业家精神而不是别人;二是褚老无形财富的可传承性,褚老和他的褚橙有深刻的现代价值;三是褚老体现出来的时代特征,是后人解读这个时代一个非常好的注脚。
一、为什么是褚老
事实上以褚老为解答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线索或者代表,有着他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
1、最老的企业家
中国被大众广泛认可的步入老年的企业家不少,例如柳传志、任正非、宗庆后等等,这些人每个人都是一个传奇,身上都有着常人难以比肩的精神品质。但和褚老比起来他们都属于年轻后辈。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企业家已经完成了几代交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法,自己比较喜欢六代的说法。新中国第一代企业家被称为红色资本家,比如荣毅仁。第二代企业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合一的产物,如褚时健。第三代企业家仿佛江湖好汉,例如牟其中。第四代企业家开始半官半民,后来逐渐市场化,如联想的柳传志,产权曾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第五代企业家诞生于相对更完全的市场经济,如马云。第六代企业家正是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如雷军。
由此可见,褚老的资格比起柳传志他们来要高两代,同时代或更早一辈的企业家都早已作古,所以论健在的最初的企业家,褚老可以说是一根独苗。而显然健在和作古差别大了,作古了身后事只能让他人评说,唯有健在才能自己和他人分享智慧和经验。这点是褚老得天独厚的优势。
2、一部活商业史
褚老与企业打了一辈子交道,保外就医后本可以安享晚年,但他仍然选择了做企业,而且又做成功了。从1963年担任华宁农场副厂长,到现在,刨去入狱那几年,褚老拥有着近50年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比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还长,简直就是一部活的商业史。
不过,虽然褚老80多岁还健在很难得,但中国百岁老人也不是稀罕事,其中说不定也有一直经营自家企业到今天,好比过去的老字号。那为什么不是从他们身上看中国企业家精神?可能是因为他们曾经或者现在没有做到褚老的成绩。九十年代中期时,褚老已经把一个地方小烟厂做成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烟草帝国,而七八十岁创建的褚橙种植面积已接近1.5万亩,产量可达1.2万吨,还玩电商。这样的成就谁与争锋?
不仅创造出了惊人的成就,而且经历了几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整个商业发展历程,试问探寻中国企业家精神,还有比这更好的教科书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