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精选17篇)(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朋友圈)

2025-07-28

篇1: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最近在看《我的前半生》,以前对溥仪这个人不太了解,只知道他是末代皇帝,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最后一个皇帝。我总会觉得悲凉,甚至会对他有些同情,王朝的覆灭也摧毁了他的“安逸”,让他变成了一个连回家都要买票的人。

溥仪在还不懂事时已经被推上了皇位,他身边围绕着太后、太妃、老师以及作为摄政王的父亲。太妃们对他进行形式上的关心,父亲则遇事不能立断,母亲对他的感情更是疏离,最后不堪受辱选择了自杀。每个人都对他表达着尊敬却又疏离的“爱意”,使他做了一个不知温情不懂疾苦的皇帝。唯一对他流露出温情奶妈,却在一生中经历坎坷,存在希冀地期盼着生活,忍受着苛刻的条件伺候着大清朝的皇帝,在最后被遣散回家后发现自己的女儿早已不在人世,这是醇亲王府为了让她好好照顾溥仪而压下的消息。

在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之际,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饿殍遍野之际,在国土即将沦丧之际。紫禁城里依旧穷奢极华,讲究着排场,宣示着皇家与庶民之不同。当时的人真的会觉得这就是我们拼命守护的国家吗?值得吗?

有种悲凉之感,《觉醒年代》里陈独秀问留洋回来的博士胡适,中国该走怎样的路,胡适说不知道。当时的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中国该走怎样一条路,该走到哪去。究竟是复辟还是共和,他们磕磕碰碰地摸索着,寻找着适合中国的道路,寻找着拯救中国的一剂良方。无比感谢我们的前辈,在那般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仍能坚定自己的信念,在黑暗里摸索着,双脚占满了泥泞,只为解救这个病入膏肓的国家。

再觉得离谱的一个点,所有人都能看到清朝步步的衰败,却还是会为清朝的赏赐、谥号、官职……而疯狂。连进步青年胡适都不能免俗,会为见到皇帝而荣幸。在《觉醒年代》中我就不理解胡适,他究竟是和陈独秀一起的革命派还是如清朝遗老一般的保皇派,可能是我的知识储备不足,阅读书籍不多,对人物了解不够,才会有这些不成熟的见解。但是书读到这里 我想起《觉醒年代》中陈独秀的一句台词:“中国之所以这么糟糕,就是因为郭心刚太少,胡适之太多!”不能说谁有错,每位先贤都曾为中国的生死存亡抛头颅洒热血,可能是立场不同。更有甚者为了谥号跳河求个“贞端”,满目荒唐。

一些凌乱的语言和不成熟的见解。

篇2: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当我看到这书中的字、图片时,多多少少有种心跳的感觉。因为我读的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语言。似乎我已经到了那个年代,已经身处辉煌的宫殿和沧桑的历史中。那些泛黄的老北京照片触动我的心,那是怎样一个动荡的时期?我想现实生活在21世纪的人根本无法想象。

《我的前半生》在1964年出版过,只是当时由于社会背景复杂,将稿本一些内容删掉了。而我所看到的《我的前半生》是第一次印刷,与1964年出版的相比,这次的“全本”内容更为完整,史实更丰富。

我能买的这“全本”,我很是激动。对于我这个非常喜欢历史的人来说,无疑是得无价之宝!

这本《我的前半生》从爱新觉罗?溥仪的家世开始说起,到入宫、登极、“二次登极”,再到去天津、东北、苏联,又后来的“认罪”,最后的“特赦”

认认真真的将它们读下来,心情是沉重的。我把自己当作作者,像是自己在经历漫漫人生!原来,我认为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的“罪人”、不值得同情。但是看到这书中的坎坷,我渐渐理解了他,并为他感到可惜,因为他生在帝王之家,他所受到的伤害来自于孤独、伤心。

溥仪的人生大起大落、磕磕绊绊的,他无法感觉到“爱”,只是满心的“害怕”、“伤心”、“仇恨”。他高高在上,却没有百姓快乐。他博学、有文采,却不能理解亲情。他性格倔强,却在关键时刻唯唯诺诺。

他的人生像个悲剧,好在“特赦”后,他总所过上几天好日子,()最后又被病魔困扰。

我突然感到,我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健健康康就是“福”吧!

至于我们有困难了,也要让心灵主动快乐,不要让糟糕的事毁坏我们美好的生活,人生不易,快乐、自由是多么重要啊!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20印刷的《我的前半生》读一读,那绝对是一种“经历”!

篇3:《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这周读了《寻找时间的人》,想着读完后要写读后感,就翻出很久前写的《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因着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正在热播,剧中演员大多是我比较喜欢的,故而大大的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便将原著亦舒的《我的前半生》这本小说翻出来读了。一鼓作气的两天读完,感想万千。

感觉小说远没有剧版那么生动,并且较为偏向港台风格。不过都掩盖不掉浓浓的生活气息。小说是以80年代相关为背景,传递出来的很多信息,较现在来讲更为的传统,也可能是我不够了解港台的风俗人情,一些观念于现在的我难能理解和接受的。但对于已经步入婚姻殿堂的我来说,亦是可以感同身受,且深受鼓舞的。

不可否认子君是坚强的,很少有女人能似她与唐晶般果敢坚决,换做是我也做不到。同样的子君亦是可怜的,经历了丈夫的背叛、抛弃,还有家人不理解,看尽听尽身边各种冷眼冷语,早早与残酷的社会脱节,却又不得不面对无情的现实,努力的活下去。但子君也是幸运的,婚姻中时有丈夫佑护,被迫挣脱婚姻后,也有好友扶持照顾,助其走出泥潭,重获光明后,与寂寞疯长时觅得伴侣,找寻到怦然心动的感觉。在我看来最难能可贵的是,有唐晶这般好友时时亏损子君,助其认清现实,早早明白竹笼中的金丝雀所无法理解的所有现实。有张允信一般亦师亦友,不但给予空间打发空闲,还助其发掘了潜在的艺术特质。这一切让我觉得这就是小说,生活中可能远比这艰难,遇到的问题远比这多彩。不是我消极,而是这个世界现在残酷的让我不得不面对现实。

很多人看了小说、电视剧后,都感触很深,深深同情子君的遭遇,又惊叹其快速的坚韧不屈。所以网络间纷纷有人感慨女性独立坚强的重要性。可我却又觉得奇怪,为什么鲜少有人提出,男人对婚姻坚贞不渝的重要呢?子君的遭遇在某些方便固然是因为其做家庭主妇而脱离社会,每天面对固有的生活没有激情活力所致。但另一方面还是涓生的出轨,不顾念多年夫妻感情,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的直接判了子君和他们十几年婚姻的死刑。在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涓生是真真的冷血啊。男人狠起来,可能他们自己想起来都会怕的吧!其实我不觉得作为家庭主妇的妻子沉溺于婚姻,与社会脱节是他们离婚的主因,毕竟不是所有的家庭主妇都是这样,很多家庭主妇生活同样缤纷绚烂,或者说是那些已经结婚职场女性,深谙社会生存之道,同样事业有成,但谁又能保证生活精彩的他们不会离婚。说到底,其实两个人都有问题,但对于子君的故事而言,我觉得还是涓生问题大。他没能守住自己的底线。婚姻是什么,不只是一张纸。他是对爱情的一个无形的承诺,他是受到法律、世人接受、认可并保护的。世界上的人谁没有烦恼,没有郁结;谁的生活不是满地鸡毛?婚姻中更是,我不相信只有涓生一个男人在婚姻中的有那些困扰:养家的经济负担、家庭的琐事纷扰、外面社会的无尽的诱惑。但应该不是所有的男人都选择了出轨吧,有的男人在迷失前守住了婚姻的确是两个人的事情,而离婚可能只是一个人的事情,所以才有了世间那么多痴男怨女在婚姻里进进出出,茫然徘徊吧。

剧版的子君由马伊P扮演,很多网友评论是在本色出演。我觉得未免有些苛刻,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真的是在阅尽千帆后深深的感知着生活的不如意,而又无比坚强,精彩的过着每一天。套用她在微博上的那句话做结尾吧“爱情容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愿世间所有的男男女女都能珍惜自己付出的每一份感情,无论与家庭、恋情还是亲情,友情。

篇4: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放下了厚厚的群众出版社发行的俗称“灰皮本”的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写成的《我的前半生》,再结合我在长春期间参观的“伪皇宫”,对这个末代皇帝的前半生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地了解。

在这本“忏悔录”中,溥仪以一个历史罪人的身份和语气反复唾骂自己,同时深深感激共产党和毛主席挽救自己于水火之中。溥仪的文采很好,不愧是学“帝王之学”出身,全书以自述的形式把自己的前半生分成五个阶段记述,分别是宫中生活、天津时代、长春时代、苏联的五年、回到祖国。一边回忆,一边悔过。

尤其是在最后一部分,战犯管理所安排包括溥仪在内的战犯到东新中国的东三省的各条战线去参观。当溥仪走在曾经自己是这个地盘的“主人”的土地上的时候,他被眼前所看到的景象深深的触动和感动着,同时在心里将眼前的“新面貌”和解放前的自己领导下的“旧面貌”做了深切的比较,感觉到没有共产党,没有毛主席,中国还将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自己在东三省犯下的罪行是“百死不得已赎其身”,自己过去犯下的各种罪行是永远不可饶恕的。

在哈尔滨,他们参观了包括儿童公园、太阳岛在内的许多地方。儿童公园是我很熟悉的地方了,园中有许多古树,我每天走在里面的时候,就是感觉这个公园有些年头了。这里空气清新,干净整洁,树木郁郁葱葱。要是这样算起来,这个公园至少已经有六十年的历史了,而且公园里的小火车也有同样的年头了。在哈尔滨期间儿童公园是留给溥仪印象最深的地方,因为溥仪看到的这一切让他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少年儿童是最最幸福的,而且会世世代代幸福下去。时光荏苒,现在的儿童公园同样是绿树成荫,各种年龄的儿童在这里蹒跚学步、奔跑欢笑,但是这里的景物却是物是人非事事休。

篇5:《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我今生最喜欢两位女作家,一个张爱玲,另一个当数亦舒了。

我喜欢亦舒小说中的女主角,虽然形貌性格各不相同,却都一样有着一双黑漆漆,清澈透亮的眼睛,直直的看透人心,看穿世情,内心是火热的,表面是冰冷的,看似出世而无情,为了保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却将一股热肠隐藏在世故的外表之下,爱自己首当其冲,绝对的冰雪聪明,绝对的一颗七窍玲珑比干心。却独独摆脱不了爱情的困扰,对爱的需求是强烈的,然而一切的一切又都掩藏着,对爱情有着深到骨子里的无奈犹豫渴求怀疑冲动理智。 她的小说给人一种淡淡而疏离的感觉,把人性挖的很深,看的很透,有一点点的悲凉却又使人抱着一丝丝渺茫的希望 读亦舒的感受就是一切自己把握,没有什么感情之事是严重到要放弃自己放弃生命的,不比琼瑶的大悲大喜,生活中你自以为很看得重很难入放得下的人、事,在她的笔下,世事洞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

今日看到一篇关于她的小说《我的前半生》的感想,很是欣赏,恰巧我前几天才读过,于是在这里摘抄下来。

《我的前半生》 的简介是“一天早上,丈夫涓生突然提出离婚,一直满足于做一个贤妻良母的子君尤如大梦初醒。在以后的生活中,子君自食其力,不断战胜软弱与自卑,并发誓不再结婚。就在她开始适应离异后的生活并有所成就时,一位成熟的男子打破了她内心的平静。。。。。。“许是受鲁迅《伤逝》的影响,丈夫和妻子取名为涓生和子君。周末又重温此篇,看罢想起纳兰的“织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

亦舒用文字描绘出我们也能碰到的常景,前路布满荆棘,崎岖难行,走去时难免头 破血流,但又非走不可。女孩再如何也不能放弃自己,即使遇上个好男孩,跟了他却也要有自己一番天地拥有自己的天空,不然有一天他倦了,要和她分开,我想对任何女孩来说都是一种悲彻心胸的痛,仿佛世界末日降临,一切都结束了,其实没有了感情可以,万万不可的是找不到自己的感觉。面对现今变化万千的世界,花心 变得容易非常,但是内心却是渴望真情常在,文中女主人公子君有语:“我其实不想结婚,我只希望身边有一个支持我、爱护我的男人,我们相依为命,但互不侵犯,永远维持朋友及爱侣之间的一层关系。“我相信女子应该独立,人格独立的女子,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幸福,如果你把自己全交给了一个男子,一旦失去他就失去了一片天空,就此没有了自己的天地,那样的女子是不会有真正的幸福的。我坚信真的感情,就是天长地久的。 我想无论如何,还需保有自我,珍藏一颗最真的心,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梦。愿天下每个人都能如意找到珍爱自己且自己亦爱之人。我坚信真的感情,就是天长地久。有情人终成眷属,我愿。如赵咏华有歌――<最真的期待>

是谁说好花不常开 我要把心藏起来 藏好我的思念 交给你的未来 你是我最真的期待

是谁说好景不常在 我要把梦留下来 留到海角天涯 都是你的色彩 你是我最真的期待

曾几何时星辰特别灿烂

紧握的手永远不会更改

有你陪我走出黑暗

带我飞进一片蔚蓝

不再问潮去潮又来

倦尽多少情和爱

守住我的誓言

换走你的悲哀

你是我最真的期待

前半生再是无奈,但我仍有期待,我想我的后半生会更好。你呢?

下一篇:《我们走在大路上》片观后感(集锦20篇)(我们走在大路上歌曲原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