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高三读后感800字(共20篇)(《家》读后感高中生)(4)

2025-07-14

后来,在附录里看到了巴金在十版代序中的一段话:“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我想,这大概就是觉慧的诞生吧。而觉慧,也的确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高家大宅里的一颗不一样的种子,他代表着新思想的萌发。在种种旧体制的压制下,他没有因此而退缩、凋谢,反而勇敢的茁壮成长起来。旧历新年夜,他救济讨饭小孩,却又训斥自己是个伪善的人道主义者。他反对旧礼教,与琴争辩那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玩龙灯;还反对请巫师为高老太爷捉鬼,喝斥家人。他积极参加“五四”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他反对封建家长压制青年,主张年轻人应该主宰自己的命运;他同情下层人,从来不肯坐轿子。他也很幼稚,他在爱情上受到了挫折。但他敢于书写“反抗”二字,他敢于用行动去反抗,去争夺自己的幸福,而后他终于挣脱了,于是乘着那没有一刻停留的绿水走远了。他代表着那新生的力量冲出了旧思想的重重包围!

而觉民,在那个大家庭中,他是站在觉慧这边的,也只有他。但他不像觉慧那样冲动,他有着沉稳的个性,必要的时候也会积极的去争取幸福。也是因为这,他才能和琴走到一起,没让琴成为第二个梅。从这点来说,我还是挺欣赏他的。

而在这个小说里,也还有好几个人物让我喜欢。有敢于向封建专制抗议的刚烈丫头鸣凤,有温顺驯良的梅芬,有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珏,还有像觉慧他们一样向往自由平等的新女性——琴。

在这个《家》中似乎有层层叠叠的矛盾被编织成一张复杂的网,使我们困惑。但在矛盾中,友情、亲情、爱情以及那所有包含着美好、善良、值得感动的东西好似一股股暖流潜行于此,并因矛盾而真实、因矛盾而珍贵、因矛盾而深沉。

希望这股激流能在更多人的心中永不停息!

篇16:家的读后感800字

如果不是亲眼目睹了那一幕幕用血染成的。刺痛人心的悲剧,我又怎能从麻木的梦中醒过来?

——题记在我的印象里,“家”是一个温暖的字。这个字代表的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那里充满了幸福与快乐。关爱与呵护;那里有永远爱你的亲人,他们总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为你提供帮助,在你最迷茫的时候为你指明方向,在你最烦恼的时候为你排忧解难……是的!

这就是家,我眼中的天堂!那里虽然没有华丽的房子与用不尽的钱财,但它是用爱做成的,是最可以依靠的地方。在我眼中,它胜过一切!是的!在读巴金的《家》之前,我一直都是这样认为的,也从未怀疑过。但是,当我含着泪读完家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错了。

想象总是美好的,我的理解也太片面了。也许是我还太小,没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也许是我得到的爱太多,得到的保护也太多,没有看到这个社会的丑恶;也许是世界变了,当时的悲剧已不存在。我倾向于第三点,也深信作者描绘出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但书中的“家”与我所能理解的家相差得太远了:那是一个腐败的,走上衰落的世界。虽然有华丽的房子和用不尽的钱财,但封建礼教与迷信思想把这里变成了酝酿悲剧的世界。

数不清的悲剧,就这样在这里上演了!鸣凤,虽是婢女,却聪明漂亮。她是那样善良,不从伤害过一个人。可命运偏偏捉弄她,人们偏偏蹂躏。糟蹋她。在她的青春即将被毁之时,无人帮助她。当拼命抵抗,苦苦哀求之后却依旧无济于事的时候,刚烈的她毅然决定将自己清白的身子投入清澈的湖水中,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反抗“家”,用死来控诉封建礼教;梅,如梅花一般冰清玉洁的女子。她本应得到最甜蜜的爱情,却因为长辈们的迷信,算命先生的那个“凶”字,而永远与自己最爱的人分开了。迷信思想在毁了她的幸福之后,却依旧不放过她,让她成了孤家寡人并在痛苦中一天天病重,最终吐血而死。

她是那样无奈,不愿拆散觉新和瑞钰的幸福的家庭,只得选择用死来结束痛苦的。被封建礼教毁了的人生;瑞钰,这个贤妻良母,她是那样的安分守己,并未做错过什么,却还是逃不过封建礼教与迷信思想的摧残:“家人们”因为迷信思想,让临产的她离家到城外去住。当时她是那样虚弱,需要保护与体贴,却没有人理解。最终她因难产而亡,喊着“痛”悲哀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的是刚出世就失去了母亲的孩子与海臣的哭泣声,觉新的悲鸣……还有许许多多的悲剧,发生在这个“家”中。不,这哪里是家?

分明就是囚牢!里面关押着的是在封建礼教与迷信思想下生活的麻木的人们,而映射出的是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想到这儿,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书上的好几页上都有我的泪痕,是的,我流泪了!我同情哪些被封建礼教与迷信思想害死的女子,并为她们的悲剧感到难过。但我更为那些软弱的。不反抗的人们感到悲哀,对那害人的封建礼教与迷信思想被崇尚而感到愤慨,对整个社会的腐败无能感道厌恶我并不恨悲剧,我恨的是酿造悲剧的事物。而酿造“家”中悲剧的正是当时黑暗的社会,封建礼教与迷信思想。

我深深地憎恨着它们!与此相反的是,我要感谢悲剧!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我认为,只有悲剧才能结束悲剧。如果没有悲剧,就不会有新青年的觉醒!高家的三位少爷,正是在目睹悲剧的同时不断成长,在血与泪中不断反思,最终才找到反抗封建制度与迷信思想的勇气!觉新,最初的“无抵抗主义”的懦夫。“逆来顺受”的他听从了家中长辈的一切安排,失掉了自己的梦想与幸福,却依旧软弱。

麻木。知道他爱着的两个女人都被封建礼教与迷信害死的时候,他才有些醒悟,决定帮三弟逃出家,寻找新的思想,反抗黑暗的社会!觉民,他和他深爱的琴正是因为见证了觉新与梅的悲剧,才下定决心不要重演悲剧,获得反抗的勇气的!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当时的新青年们叛逆的性格与追求新思想的热情,我对此深深赞同。悲剧的意义并不是让人们悲伤落泪,而是要使麻木的人们醒过来,不要再重演悲剧!觉慧,最初的他不够勇敢,虽然藐视等级观念,痛恨封建思想,但还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反对它们。所以在鸣凤身处绝境之时,他以“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自尊心”为借口,放弃了鸣凤。

鸣凤的死有些刺痛了他,但他仍未完全醒来,依旧做着“鸣凤成为富家小姐,身着华丽衣裳,要和自己一起逃走”的梦。之后,梅表姐病死,陈姨太等人借“捉鬼”害死高老太爷,大嫂瑞钰被赶出家后因难产而亡等悲剧接二连三的出现,终于让他找到了反抗封建思想与迷信,追求新思想的信念与勇气。最终他逃出了“家”,踏上了寻找新文化。新思想的路!历史课上,我学过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但那远不如读过《家》以后的感受深刻。这时我才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正是《家》,这本让我哭过,愤怒过,思考过的书,唤醒了无数青年的新思想与爱国热情。它的意义已超过了书中情节的价值!

而在今天,囚牢般的家与血泪悲剧已不存在,代替他们的是温暖的家与无限的爱。我们出生在这样美好的世界中,更应当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感谢父母,是他们给我们爱,为我们创造出温馨的家;感谢无数烈士们,是他们用血铺路,创造了新的世界;感谢革命家们,使他们用勇气与智慧推翻了封建礼教与迷信思想;感谢新青年们,是他们用无限的爱国热情与新思想点燃了新世界的活力,给世界带来希望;更感谢悲剧,唤醒了无数新青年来拯救黑暗的社会……皆大欢喜的结局,只换来了人们的微微一笑;

而用血与泪写成的悲剧,却唤醒了麻木的人们,拯救了腐败的社会!作为新一代的少年,我们要做的就是牢记悲剧,不让它重演,并努力学习,为把社会建设得更美好而尽自己的一份力!

篇17:关于名著家读后感800字

――《老人与海》读后感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我轻轻翻开了“老人与海”,让思绪随着老渔夫扬起的帆在叵测的大洋中遨游。

这部书讲述了一个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八十四天一无所获。第八十五天一大早老人独自把小船划出老远,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他从未见过或听说过的巨大的马林鱼。他以顽强的毅力和过硬的技术与它周旋了两天两夜,终于抓住机会将它刺死。在返航途中,血腥味吸引了许多鲨鱼,老人与它们进行了殊死搏斗。极度的疲劳更加削弱了缺少武器的老人的战斗力,尽管老人杀死或重创了前面的几条鲨鱼,但夜里鲨鱼成了群,抢光了老人的鱼肉。最终精疲力尽的老人拖着森森白骨返回岸边。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曾荣获1953年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称赞作者是“精通现代叙事艺术,文笔有力,自成一体,这在近作《老人与海》中得到了证明。”然而,我认为这部作品大获成功的关键在于它刻画了人性中永远不能被打败的坚强。

面对远比自己强壮有力的对手,老人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调集手头仅有的物资为保卫战力品与鲨鱼奋力一搏。也许这一群又一群打不完的鲨鱼赢了,因为它们夺走了全部鱼肉,但我坚信老人永远没有被打败,因为他在这场与整个大自然的恶战中已经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无论他所处的环境多么险恶,面对的敌人多么强大,身边的物资多么缺乏,他都没有向命运低头或放弃为理想奋斗。“我会誓死奉陪到底”、“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这两句嘹亮的口号体现出了他在逆境中爆发出的可怕的巨大能量。圣地亚哥是精神上的圣者,理想上的赢家,他在这场心灵之战中完胜!至于物质上的利益,可以忽略不计了。

老人的钢铁意志让我联想到了体内埋藏着几百块弹片的作者;联想到了惨遭膑刑的军事家孙膑;联想到了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又丢了手稿的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他们告诉了人们人性的强悍和生命的硬度,他们是永远不能被打败的英雄。

人生的道路荆棘丛生、沟壑纵横,数不清的困难正等待着我们。面对它们我们必须拿出人类意志中最强硬的部分,毫不畏惧地前进,正如圣地亚哥所言:“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

[关于名著家读后感800字]

篇18:巴金家读后感800字

家是温馨的代言词,家是避风港的另一注释,家又是爱的小屋,而在巴金的《家》中,它描写了在一个封建大家庭里的一群年轻人,以及他们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相同的命运,它控诉封建制度礼教对年轻人命运的摧残,揭露,控诉大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

高家是一个古老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制度已经在这个家庭中“开花结果”在这个家中,每个人都曾享受过这果实和香气,而高老太爷已经将这些果实完全消化,他在作品中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一个人,独自承担这个家的全部立法工作,而且他的立法不需要经过任何程序,因为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又成为“行政机关”,坚决反对,制止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这一次他又成了“月老”,觉新和瑞钰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钰,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还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畜生,硬是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起后,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了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

觉民是一个积极进步,逐渐上进的青年,他的性格介于觉新和觉慧之间。他比觉新少了思想上的落后,又比觉慧多了遇事,抉择时的沉着和稳重。他温和稳健不好激动,不爱参加社会活动,对学生运动缺乏应有的关注,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呀!但作为五四运动新思潮唤醒的年轻一代,他向往民主自由。

《家》中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好形象---梅、鸣凤和瑞钰,这三个好虽然好性格不同,---梅抑郁,瑞钰贤惠,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遇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

《家》就是通过描写高家这个封建家族的没落,来揭露封建统治者虚伪残忍的面具,揭露封建礼教对年轻人的摧残和迫害,反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浪潮冲击之下,中国社会发生的剧烈的动荡,觉悟的年轻人从封建制度的禁固中冲击出来,寻找着新的生活的希望。这在当时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

作为90后的我们看到巴金的《家》后,应该庆幸。我们生了一个好时代,改革开放真是好呀!现在的我们敢爱敢恨,我们这些热血男儿,心怀大志,这都是时代造就了新一代的我们!

篇19:《家》读后感800字高中

有人说,家就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在你寒冷的时候,它可以带给你最温暖的关怀;有人说,家就像是一潭清澈的池水,在你口渴的时候,它可以带给你最清凉的感受;也有人说,家就像是一双温柔体贴的大手,当你感到沮丧之时,它可以让你振作起来。家,给予我们莫大的鼓舞和支持,因为有了家,我们才有了赖以生存的空间,也是因为有了家,我们才体会到了世间真情所在。

下一篇:《一个人的奔跑》读后感(共17篇)(一个人的人生奔跑视频)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