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小时候,我特别害怕马蜂,因为马蜂会蛰人,它后面长着一根长长的刺,一生气刺就会变得很硬,成为了对付你的有利武器。
暑假的一天,我无意中发现,外婆家门口灯泡上有一个椰子大的马蜂窝,表面坑坑洼洼,还有许多马蜂在四周盘旋。我害怕极了,撒腿就跑去向爸爸汇报,我慌慌张张地说:“爸,爸爸,门口有好大一个马蜂窝!您快去看看。”
“不要怕,走,我们去瞧瞧。”爸爸拉起我的手,来到门口。果然,这群不速之客在灯泡上安营扎寨了。爸爸说,“这可不好,这门口人进人出的,假如马蜂一不高兴……那就糟了!让我们快想个办法,把它消灭了吧。”说完,我立刻想到了一个主意:“既然马蜂窝把灯围住了,那把灯打开,时间一长,马蜂就会忍受不了热量,就会像打了败仗的逃兵,逃离阵地,等到它们全飞走了,再把马蜂窝处理掉。我把这个主意告诉了爸爸,爸爸觉得有道理,便做了起来。
可是,过了好长时间,也不见马蜂有丝毫动静,我非常沮丧,不禁埋怨起马蜂来:“坏马蜂,什么地方不好住,偏偏住在这里呢?”
“别灰心,再想想,一定有好办法解决的,”爸爸在一旁鼓励我,我点了点头,又沉浸在思考的海洋中。
突然,爸爸脑门儿一拍,说:“试试杀虫剂吧!”
“好的,可别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呀,我们快快行动吧!”我升高了希望,激动地说,并拿来了一瓶杀虫剂。
爸爸戴上了手套,拿着杀虫剂就轻装上阵了。他毫不留情地向马蜂窝实施着清除方案,突然飞出来了几只马蜂,朝着爸爸“嗡嗡”直叫,好像在大声地与爸爸吵架、示威!但过了一会儿,又回窝了。在后面的我哈哈大笑,说:“拜托,我现在想起来了,马蜂是虫吗?这杀虫剂能将它杀死吗?”
爸爸听了,恍然大悟,说:“怪不得呢,原来我搞错了呀。我真糊涂。”突然,外婆走来,她手里拿着一个大扫帚,一堆稻草和一盒火柴,告诉我们一个更好的办法:先用扫帚把马蜂窝戳下来,再把稻草盖在上面,点燃,那样就可以解决后患了!
我们一听连连点头,爸爸戴上了头盔和手套,就轻装上阵了。他先叫大家先躲开,自己用扫帚把马蜂窝戳了下来,马蜂立刻飞了出来,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将稻草往马蜂窝上一扔,外婆趁此时机,点上火柴往稻草上一丢,稻草上立即火红一片,不一会儿,就与马蜂窝烧成了灰烬。
马蜂窝解决了,我和爸爸连连称赞外婆聪明,想出的办法不错。不过我又同情起马蜂来,觉得它们十分可怜,爸爸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说:“是啊,马蜂为了筑巢花了不少的时间和代价,它们也是勇敢的小精灵啊!”
篇10:捅马蜂窝冯骥才读后感800字
我姥爷有在乡下有个又大又漂亮的园子,园里的石墙上有一个大马蜂窝。那窝有手掌一般大,像个倒垂的大莲蓬头。我常常呆呆地站在墙头,心中涌起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
6月的一天,我趁姥爷上山的当,拿着竹竿和杀虫剂,战战兢兢地朝巨型窝窝走去。
我悄悄地把竹竿伸向蜂窝。在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我似乎听到有人叫我,可已经来不及了。一团受惊的马蜂腾空而起,我加紧摇撼了几下。只听“嗵”的一声,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在地上。一团黄色的飞虫向我猛冲过来,像一架架燃油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机。我马上把杀虫剂倒了个手,往后喷着,只管低头猛跑,像一匹受惊的野马。它们的家园被捣毁了,冒着被杀虫剂毒死的危险,不惜一切地跟我拼命。突然,我的指尖钻心似的一疼,挨蛰了!我全身一激灵,好像听到前进的号角,又加速跑了起来,像被惊吓的老鼠……我从南边跑到北边,从北边跑到奔到南边,又从南边冲到北边……总算把它们甩掉了。
过了几天,我又去看,一只大大的蜂窝静静地躺在地上,马蜂一只也不见了。回屋的路上,我忽然发现一只马蜂正卧在不远处休息。我吓坏了,急忙跳开。定睛一看,噢,原来是死的。它就是蛰我的那只马蜂,蛰完人就死了。
我惊呆了,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与勇气。低头再看这只马蜂,微风吹着它,翅膀轻轻颤动,好像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向我扑来那幅视死如归的架势,与捣毁它家园的人拼死一战,真像一位英雄。我不由的暗暗告诉自己,不再做伤害别人的事。
篇11:捅马蜂窝冯骥才读后感800字
最近,我们学习了《捅马蜂窝》这篇课文,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感悟。
《捅马蜂窝》主要讲的是,“我”受好奇心的驱使去捅马蜂窝,结果被蛰了,后来听了爷爷的一番话,决定不做伤害旁人的事,同时马蜂又回来重新筑巢。
文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分别是马蜂、作者和爷爷。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作者。作者非常淘气,还有一种逆反的心理,家长说不能做什么,他就偏要做。他也非常好奇,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就像试试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最后被蛰了,所以,不能滥用好奇心,更不能因为好奇心而闯了祸,不要觉得这个东西新鲜我就去试,应该先掂量掂量,会有什么后果。就像“我站在一旁,心里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愿望。那多有趣!我被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其中,“难以抑制”这个词让我感到作者的自制力不够,压抑不住突如其来的冲动。“我脱下褂子蒙住头,用系好的衣扣儿的前襟遮住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我从这里看出作者考虑周到,不仅在物品上做了准备,还让人来接应,只是没有想得更远,如果妹妹走了,会毫无防备,所以什么是东应该未雨绸缪、往远看,以防万一,自己还有回旋的余地。
在我小时候,我奶奶家养了一只小猫,非常瘦弱,很让人怜爱,由于我在家里没事干,我便将目光投向了那只小猫,接着,我走过去,拎着它的尾巴尖儿,让它头朝下,我感觉非常有趣,丝毫没有顾及它的感受,放他下来以后,他用愤怒的眼光看了我一眼就走了,我内心有些愧疚,不应该折腾他而让自己快乐,损人不利己。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更知道了人与动物是平等的,不能把我们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面是:作者捅了马蜂窝后,那只马蜂冲向作者的时候。那时,我觉得马蜂凶猛无比,似乎谁也阻挡不了它。“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切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其中的“径直”让我感到了马蜂的心理:今天我们非得一决胜负,谁让你毁坏了我的家园。还让我感觉到他不容阻挡的决心,因为径直,是呈直线的冲过去,速度最快最猛,更体现了马蜂视死如归的心情,甘愿为家园牺牲。还有“拼死”“决心相撞”。我从“拼死”体会到马蜂炒作者扑过来那种势不可挡的样子,和一颗愤怒在熊熊燃烧的心。我从“决心相撞”中,体会到了此时,这只马蜂心中非常强烈的伟大的精神:你毁了我们这个家庭的家园,哪怕我牺牲,也要报仇!有一种为了保卫家园甘愿牺牲的精神,很让我感动。
这让我想起了保家卫国的一些战士,就像黄继光,拿自己的胸膛去堵住敌人的胸口,这时他一直自身的安危于外,心里只想着忠心报国,为了国家,宁可去死,如果可以用自己的性命来换回国土,那是多好啊!然而,一个小小的蜜蜂却具有人都很少具有的英雄品质,让我非常感动。
总之,这篇课文教会了我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善待自然,就算他是再小的一只虫子,也不容歧视,我们都是平等的。
篇12:捅马蜂窝冯骥才读后感800字
暑假的一天,我在屋后小山坡的一棵大树上,发现了一个马蜂窝。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三步并作两步跑回家,召集了许多小“萝卜头”。我十分严肃地对他们说:“我每天都教你们弄枪使棍,可总没有用武之地。今天,我们有一项重大活动,大家站好,叫我指挥。”
我选了十几个精兵强将,整齐地排着队伍,威武地扛着“刀枪”,向小山坡走去。
到了小山坡那棵大树下,我指着那个马蜂窝对他们说:“现在,我们要把它捅了,谁打头炮有赏。”于是他们争先恐后地要先捅。
我让堂弟先捅。他悄悄地拿着一根长竹竿走过去,照准马蜂窝就是一棍,顿时,马蜂从掉在地上的蜂窝里发疯似的飞了出来,不管三七二十一,照着我们的脸和胳膊就蜇。我们惊慌失措,一个个抱头鼠窜,可马蜂却紧追不舍。我不停的用双手扑打着马蜂,一不小心从坡上滚了下来,摔得我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
过了好一会儿,马蜂才离去。再看看我的兵马,唉,一个个垂头丧气,身上的红疙瘩一个挨一个。弟弟更惨,眼睛肿得像两只桃,狼狈不堪。他们又哭又叫,不停地埋怨:“疼死了,都是你坏,害得我们遭罪。”我狡辩道:“谁叫你们跑得慢?”“别责怪他了,瞧他这样子也够他受的了。”外号叫“电灯泡”的亮亮还算有良心,为我说了一句公道话。
我们个个哭丧着脸回了家。我刚到家,就被受害者的父母找上门来问罪。大人们走了,爸爸气得两眼冒烟:“你不要命了,马蜂也敢惹,会蜇死人的。”说着,把我狠狠地痛打了一顿。
我真惨啊!真是雪上加霜。但这件事让我明白:玩,不能随心所欲。要远离危险,珍爱生命!
篇13:时光冯骥才读后感600字
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
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只有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才乍然出现。但是,时光到底是个什么东东,没有闲静的分分秒秒,没有刹那的灵感乍现,你是不会知道的,犹如我们不知道人生什么。
停电是一个契机,现实的世界昏昧了,精神的世界却愈发的透彻。
最初,冯骥才只不过是在追忆这一年,寻找那些深深浅浅的留下的足痕。动机很简单,那是大众固有的情愫——“年根儿”。
它叫我们顿时发现,“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
此时的时间,比朱自清的《匆匆》还要匆匆。可倘若这份独叹和自怜,就叫冯骥才,也未免叫人小瞧了他。总不该这样的,我想。
果不出其然,笔锋陡转:在烛光散布的尽头,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冷峻锐利,逼视而来。
“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它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
何以是“逼视”和“拷问”?冯骥才为你娓娓道来。
当不动声色的时间变为真切可感的八百年,当我们追讨那个艺术品背后的鲜活人生,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才于这一刻,穿越夜的浓雾,刺入观者的内心。咄咄逼人。
遥遥的时空间隔,反而凸显了生命精神的令人震撼。
这尊雕像,就是那位民间艺术家存在的证据。文学作品何尝不如此?尽管刘亮程在《今生今世的证据》中那样惘然地惜叹时光的一去不返、生存证据的无处找寻,可也许若干年后,《今生今世的证据》,却将不管不顾地要成为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艺术作品注定比现实的人生,存活得更长久。那么“证据之后”呢,我们担心的不正是证据的消亡吗?
冯骥才告诉我们,证据不会消失无影踪:
“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
当一部作品深入人心,当一个人的情感和思想在共鸣中被接受,它就有望融进新的机体,化为新的灵魂、新的思想、新的艺术、形成新的自我存在。人类的精神之树因而繁茂苍郁。我们的精神生命和我们现实的肉身一样,就这样长长久久地保存下来、延续下来,生生不息。就连这个星球毁灭了,也要化为宇宙尘埃;成就物质的平衡,而不会绝决的消失。
从这意义上说,我们周遭的一切,都是古代和古人存在过的证据;我们的精神血管里,一直流淌着古人的血。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是从“曾经”中一路走来,无论昨日“堪”与“不堪”,我们都不能断然地否弃。时间是个无所谓的概念,只是我们的存在形式一直在变。仅此而已。
想要我们不存在或是不永恒,都难!在物质的世界里,永恒,是个客观存在而无需人的主观追寻。但是,“精神”不同——我们的内心世界割舍不了精神之“色”;“色”即事物之间的种种差异,以及我们因这种差异产生的种种感觉、种种情感、种种思想的倾向。
我们或可忍受物质的变形、趋同、归化,却无法忍受精神的消融——那意味“人”之生命的完全消失。所以每个人都渴望在历史的长河中唱响自己的绝音,吼喝出自我的特质。惟其如此,我们的世界,才是精彩纷呈的,我们的时光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冯骥才说的“永恒”,应该是这个意思。尽管那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消融是必然的,色终要成空的;或者色一直是“空”的,因为每一个事物都是这个世界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事物都在发挥着其他事物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恰恰因这种“不可替代”,才造就了万物之间绝对的联系和相对的差异),但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才是艺术的可贵,才是人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