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雷英雄杜富国的学习心得体会精选(锦集12篇)(中国排雷英雄杜(10)

2025-05-24

“大队官兵人均进出雷场700余次,徒步3000多公里,搬运扫雷爆破筒和其他各类扫雷装备物资器10余吨,磨破迷彩服3套、磨坏作战靴5双,扫雷防护服和扫雷靴绝大多数破损。”在杜富国的记忆里,最深的记忆点就是一连串永远不可能忘记的数据。

环境艰苦,咬咬牙能挺过。凶险诡异的雷场是更大的挑战,考验扫雷官兵的毅力和胆量。

在老山地区,地雷和爆炸物种类繁多、交织混埋、辨识难度大。由于布设时间久远、雨水冲刷、山体滑坡等因素影响,造成爆炸物性能改变、位置移动,甚至被植物根须包裹,排雷难度和危险性极大,战士们脚一滑,甚至一块石头滚过,都可能引爆地雷。

走的是阴阳道,过的是鬼门关,拔的是虎口牙,使的是绣花针,每一项都酝酿着危险因素,每一项都在检验着排雷战士。

3年的时间,杜富国排除了2400多枚爆炸物,与“死神”擦肩而过上千次,他不仅没有退缩,还是一次又一次的走进雷场。

原因只有一个,他是个军人。

“是部队为我们培养出这么好的一个儿子。”杜富国受伤,父亲杜俊伤心之外更多的是骄傲,他深深感受到了儿子身上的军人担当。

“你退后,让我来!”正是军人担当之所在。

篇8:2019排雷英雄杜富国事迹高考作文素材精选

杜富国事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而作为90后的青年战士,杜富国的理想信念、忠诚担当展现得淋漓尽致:当任务需要时,不计得失奉献一切。当组织需要时,任劳任怨主动作为。当战友需要时,热心相助慷慨解囊。当群众需要时,奋不顾身英勇无畏……战友和驻地群众都亲切地叫他“暖男阿杜”。

执行任务时,山区雷场边远偏僻、山高坡陡、荆棘密布,有的作业点需要来回走6公里山路,几十吨排雷弹药只能靠人扛着,一步一步往山上挪。每次战友扛一箱,杜富国都争着扛两箱,身上的尘土粘了一层又一层,肩上的血印勒了一道又一道,脚底的血泡磨了一个又一个。

在杜富国的储物箱顶盖上,摆放着他最常用的钳子、螺丝刀、试电笔。战士张鹏说,杜富国是扫雷大队中的“小工”,水龙头坏了,灯不亮了,桌凳摇晃了,只要喊声“富国”,他总是及时过来帮忙。“他热心肠,爱管事,从不嫌麻烦。”二班战士詹程说。不管单位到哪里,杜富国都用自己独有的“十八般武艺”默默地为大家服务。

杜富国生活节俭,可得知战友艾岩父亲重病住院,二话没说就拿出1.2万元,还动员身边战友资助;唐世杰买婚房缺钱,他毫不犹豫拿出1万元相借。今年9月2日凌晨,驻地猛硐乡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泥石流灾害,正在站岗执勤的杜富国,预感到可能发生泥石流,第一时间报告队干部,引起了队长的警觉,使该队成为第一支救援力量。在搜救过程中,发现12名中小学生被困在宿舍楼2楼,救援必须通过紧挨着的一栋已被淹了一层的危楼,杜富国不顾个人安危,带头快速通过将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

部队走到哪里,他就把好事做到哪里,把温暖送到哪里。他英勇负伤的事迹传开后,多地群众自发前往医院看望。

杜富国事迹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12月14日,在云南省解放军第926医院病房里,歌声和掌声响起,鲜花和祝福送上,排雷英雄杜富国度过自己27岁的生日。

当天,在云南新闻广播主持人李丹的指导下,杜国富还学习了专业发声训练,体验了用声音对着广播讲故事,终于圆了自己的播音梦。

学习间隙,杜富国聆听了中国第一位盲人播音员董丽娜的故事,深深被故事所感动。杜富国也坦言,自己虽然失去了双眼、双手,耳朵也受了伤,但我还有嘴,还有机会当播音员,可以给大家讲我和战友排雷的故事。录音笔、收音机、普通话练习册是我今天收到最好的生日礼物。

屋内暖意浓浓,屋外入冬后的南疆边地,在曾经的“死亡通道”“骷髅地带”上,再听不到“嘀、嘀、嘀”排雷声,每个人行走于此是安全的、放心的。

这份大地和谐安宁的岁月静好,是“杜富国们”的英雄战士为我们的负重前行。

“让我来,你退后!”是他负伤前对战友艾岩说的最后一句话。尽管已过去了两个多月,但一说起杜富国,艾岩几度哽咽,涌出热泪,他说:“是富国救了我,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

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每一次都这样。在硝烟散尽的雷场,虽看不见生死线,却总能听到杜富国铿锵有力的“让我来,你退后。”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杜富国每一次都义无反顾的冲锋在前?

只因他,从红色基因传承中走来

红色之城,黔北遵义,一座神奇、神圣、神秘而又令人神往的城市。

从伟大的遵义会议的历史转折,到攻克娄山关的胜利大捷;从文军长征(浙大西迁办学)的光辉壮举,到红九军团播下的红色革命火种;从操场上一个人的升旗礼,到细雨中止不住的爱国心;从流动的遵义会议纪念馆,到获得全国优秀的红色义务宣讲员……一直以来,红色基因在这里薪火相传,

杜富国从红色基因中传承走来,又走到了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的事业中去。他的英雄事迹,带来的不仅仅是震撼和感动,而且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思考和探寻。

“英雄是平凡真实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触手可及的。富国有优点,也有不足,他以真心实诚让自己活成了一束光,默默燃烧着自己,温暖照亮着别人。”对扫雷大队队长李华健来说,提起杜富国的名字,便有说不完的话。

李华健说,富国受伤以来,我和战友们常常在交流探讨,“我们为什么扫雷,富国为何能成为英雄,他又从何而来?而今天我们又该向英雄学习什么?”每一次思考对自己都是一次启发,一次精神洗礼,一次灵魂升华。

扫雷大队大队长陈安游也感同身受。他认为,富国关键时刻很英勇,负伤之后很坚强。这个战士身上的点点滴滴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他的奉献精神、坚强品质、高尚品德都是在人生成长的平凡真实中一种厚积薄发。

正如他们所言,英雄从来不是一时出现的,培养的,而是长久的积累与酝酿。其实早在无形之中,红色的基因,信仰的力量早已注入他的生命里。

在杜富国的故乡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这样的评价再一次得到印证。

历史的记忆深刻印记这片土地上:天主教堂,一座始建于清光绪后期的浪漫法式建筑,因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一支军团的莅临而铺染上一层红色,成为了今天重要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这就是长征时期在湄潭驻扎过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司令部旧址——“红色天主堂”。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红九军团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驰骋在湘赣大地,屡建奇功。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入黔北,中央政治局召开遵义会议,红九军团当时就驻扎在湄潭,保卫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

科教救国路漫漫 上下求索兴国魂。当年,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带领莘莘学子,穿过战火硝烟,辗转多地来到湄潭艰难办学,这文军长征的线路与三年前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的上段路线基本吻合,这些都是革命精神的薪火传承。

浙大“求是精神”就是产生于家国山河破碎,民族生死存亡,中华民族奋起抗日之际。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求是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继续延伸,也是一个伟大民族灵魂的觉醒和升华。

而天城中学也是载满了红色记忆。该校校长金粟说,天城镇是红军经过的地方,当年不少红军战士在这里牺牲,烈士英雄的后人在这里读过书。,杜富国从皂角小学转到天城中学就读小学四年级,直到初中毕业。他从小就是在红色基因薪火传承中长大。

“他从小就有个军人梦。”回忆起杜富国,九年级语文老师邱重鸣说,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去为在当地牺牲的红军烈士扫墓。活动结束后,杜富国在心得体会中写道:对英雄烈士很崇敬,我也想当一名光荣的军人。

红色土壤孕育了英雄儿女,成就了英雄传奇,也是杜富国“让我来”的勇气、信念的精神源泉。

还因他,从良好家风浸润中走来

从云南边城驻地医院到贵州遵义湄潭老家,见到了一个人的成长轨迹,读懂了一座城的红色历史,更感受到了一代人的初心本真。

富国、富佳、富民、富强是杜家四兄妹的名字,这份取名饱含深意,是杜俊对子女的一种寄予和期望。

“本来妹妹的名字是富家的,但考虑到是女孩子,父亲就取了谐音‘佳’字”杜富国的弟弟杜富民说,爸爸从小就走着家门口的“长征路”,听着父辈的红色故事长大。曾梦想着当一名军人,但由身体原因未能如愿。看到哥哥穿上了军装,我们一家人都觉得骄傲自豪。

杜富国入伍当兵后回家探亲,他的军装被家人轮流穿了一次,不管合不合身,家人脸上都溢满笑容。翻看着手机中保存的这些珍贵照片,杜富民再一次湿润了眼睛。

艰辛的磨难和困苦培养了杜俊从小不怕吃苦、自强自立的性格,而这一点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儿子。

“我是农民,没为国家出多少力,孩子这一代一定要为国家多做贡献。”杜俊说,儿子实现了自己的军人梦,希望他好好在部队锻炼自己,报效祖国。

红色基因流淌在杜俊的血液中,而这样的传承也在杜家人身上延续着。杜富民高中毕业后,便去报名入伍当兵。杜富民告诉记者,第一次由于体检原因没能参军。第二次四弟杜富强参军时,就读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大二的我也同去报名。这一次,我更加遗憾,由于眼睛近视再次错过机会。

“我的军人梦虽未能如愿,但如果自己成为哥哥一样的战士,也一定会担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今天,我和妹妹也成为了一名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人员,也算是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服务,只是我们的战场和哥哥、四弟的战场不一样而已。”杜富民如是说道。

看着家中大哥的军装照,杜富佳默然流泪。她说,每次大哥回来都特别开心,他总是抢着做这做那。他说的最多的话就是鼓励我们多读书,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努力克服困难,不要成为社会的负担,而要为社会多做贡献。

杜富国受伤以后,杜俊一直守候在医院。他知道富国虽然看不见明天的太阳,但是他的内心是光明的,他还可以呼吸到明天的清新空气。杜俊说:“当赶到医院时,还不知道富国的情况。我对部队说,首长,你告诉我孩子的真实情况吧,我能挺得住。我也是一名党员,有战斗就会有流血牺牲,我们能理解。”

陈安游记得,就在事发当日部队联系杜父时,他们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富国的家人,没想到杜俊在电话那头说他有心理准备,已做了更坏的打算。虽然对儿子的伤情有心理准备,但听了扫雷大队领导的介绍,在病房里看到儿子失去了双眼、双手,杜俊牙齿颤抖,死死咬住嘴唇,强忍着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杜富国负伤以后,仍念念不忘扫雷任务,心系雷场和战友。“爸,等我好了去装一双智能手,还能去排雷,行不行?”病房中,杜富国问父亲。他此时并不知道自己的眼睛已经彻底失明,再也不可能回到雷场。

杜俊把难过吞进肚里,好不容易挤出一个字:“行。”而杜富国还在ICU重症监护室,苏醒后问的第一句话是:“艾岩怎么样了?”……

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杜富国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感到温暖的人,良好家风传承,孕育了他“让我来”的忠诚、干净、担当,他就是这样从一而终,默默用行动诠释一个铁血男儿的家国情怀,一名军人战士的冲锋陷阵。

更因他,从雷场生死锤炼中走来

扫雷战士是穿越生死线的无畏勇者,行走的每一步都是用生命在战斗。

军人的价值在哪里?军人的职责担当在哪里?就在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能义无反顾的站起来,冲上去,打下来;就在当危险来临之际,勇敢的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就在刹那间舍生忘死的为战友一挡。

光荣负伤的杜富国是英雄,光荣牺牲的程俊辉也是英雄,整个扫雷大队都是英雄,英雄的集体孕育英雄的个人。

躺在病床上的杜富国,在接受记者问为何来扫雷的时候,他这样说道,为了还边疆一片净土,为了还百姓一片安宁。我们所有扫雷官兵都一样,“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早已深深的置入我们的心里。“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落在我们身上就是生与死的冲锋。

雷场的生死锤炼,树牢了扫雷战士的人民立场。

“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追求。”李华健说,在边境上,我们见证了太多因触雷至伤至死的百姓,有个村全村仅剩87个人,只有78条腿,活下来都是幸运。绝大多数都是男性,是家里的顶梁柱,为了妻儿老小的生计,他们不得不去冒险。受伤后,伤的不只是身体,还有心理,更重的是对家庭的伤害。

就像猛洞乡的村民盘金良,扫雷战士去过他家里几次,一贫如洗,是全乡的重点困难户。很多人对他两次触雷不理解,盘金良说:“没办法啊,全家人都等着吃饭,我不能让家里完好的人去冒险,只能我去”。

“他不能让家里人去冒险,我们军人也不能让人民再去冒险。”李华健坚定地说。

面对人民的需要,杜富国在主动请缨的申请书中这样写道:“当我了解到雷患给边境人民带来了如此之大伤害的时候,有一个声音告诉我,我要去扫雷”。

下一篇:加强党的政冶建设体会(整理5篇)(加强党的政冶建设的意见)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