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00字一
“池塘之底”的校长内心早已给孩子贴满了标签,大部分人的观点也是如此,家长的观点也是如此,孩子若不是在他们心中已经一无是处或无人管教,是不会将孩子送到这里来的。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马修没有受其他老师、校长影响,而是自己想方法去改变孩子,去对孩子负责。
一个念头地萌发——用合唱来激发孩子的真善美,在马修的努力下孩子们都参与了进来,扮演属于自己的角色,集体演绎出美丽的歌曲。孩子、老师对音乐的美好产生共鸣,就连常年不会笑,紧张的兮兮的代数老师也打开心灵,孩子也变得友爱团结。
信任与因果。做事需有理有据,实验生蒙丹,从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对人的不信任,心理学家送来的说他智商低且有邪恶倾向,直到他后来放火烧了学校,起源于被误会偷钱挨揍送进警察局。从被冤枉起,校长等人就没想过他可能没偷,就因他平常表现实在太坏了。(反思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会这样的去误会他人,误会我们的孩子)
果然他出狱后,就把学校烧了(蒙丹酿成大错,谁是助推者?如果多一些善意,多一些耐心,会不会有不同的结果)。学生与马修等人刚好出游了,无一人伤亡;而开会等着增加拨款的校长因此事泡了汤(当然也有可能蒙丹故意等他们出来再放火)。
关于发现。一个天使面孔的孩子总是说反话,犯错不断,因为从小被伤害,没父亲,其中各种小情绪,如何对治,如何发现,如何让他融入团体,都是马修的用心所达成的。影片中马修看他眼神的镜头多次出现,至真至诚,以至于最后这名孩子实现了马修未能完成的梦想,成为著名指挥家。
关于善良。那个父母战争中双亡每周六在门口等待家人来接的孩子派皮诺,如果是我们遇到了会怎么做,收拾好了所有的行李,孩子说你带我走吧,当马修上车后回头看到孩子还在原地等,他再也按耐不住了。车停了,接上派皮诺,从此一直在一起生活。这需要勇气,更是直面自己的内心。心中不忍让这年幼的孩子再次失去生命的期盼,他将会如何?
关于平等。那个五音不全的孩子,完全没有乐感的孩子也能在合唱时扮演重要角色—乐谱架,且站得笔挺,充满参与感。
影片有数不尽的亮点,回想我们教师的工作,每一所校园,每一个班,比起马修的环境,我们好太多了,我们应该学习马修的用心,去照亮孩子。同时加强自身技能,马修的专业水平我觉得挺高的,至少比我们小学音乐老师水平高多了,有能力才能驾驭好课堂与孩子。否则只能是想,能行动的人一定是有能力之人。在这线上办公时期,希望老师多多自我提升。观影、基本功训练、读书、听书都是很好的途径,贵在坚持。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00字二
其实这已经是我第二次观看《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了,每次观看总会被学监马修的教育行动所感动,同时也引发我对教育的深思:教师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被学生所喜爱?教师与学生如何才能平等的交流对话呢?教师到底应该怎样才可以把“顽固、调皮”的学生教育好,教师的教育艺术又该如何真正体现的教学课堂中呢?这应该是作为师范生的我们一直都关注和深思的问题。
看完影片,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我感到了马修老师是我们现在教育行业中所缺少的而又真正需要的教育典范。他用爱去温暖孩子的心,用平等、尊重与孩子交流,用真情感动、教育学生,让孩子从严格甚至近似于残酷的教育管理模式下感到温暖,更是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包容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从而改变了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叛逆不羁的孩子改邪归正,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在整部影片中我觉的最有教育艺术的一幕是:影片开始之初,当马修初到学校时发生的马克森斯大叔被孩子的调皮捣蛋弄伤送进医院后,校长让马修在班上抓出捣蛋着者后交由校长处罚。当马修把捣蛋者盖勒带到楼梯时看到了犯错的其他学生被修理后关闭在禁闭室时,捣蛋者盖勒的求情和马修看到其他犯错的学生被修理的情景时,马修深思了并改变了想法,他让捣蛋者盖勒自己到医院去帮助马克森斯大叔康复,马修用智慧和爱改变了原来的体罚,让盖勒开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认为这是很需要教学艺术的一幕,惩罚学生不一定要体罚,但是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己自觉改正才是最有效果的,而不是一味的体罚,强制教育。
在整部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幕是:当学校失火后,校长解雇马修并不让学生送行,马修神情黯然的带着自己行李将要离开学校时,路过教室楼下看到了在高高的城堡式的禁闭室的窗户里飞出的一架架承载着不舍与思念的纸飞机,马修捡起纸飞机看到稚嫩的笔记而欣慰感动的流下眼泪。其实看到这里时,我也是喉咙感到呜咽,也流下了眼泪。我为马修学监的付出得到回报感到欣慰,更为孩子们从爱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而有所改变而感动。马修学监用爱与智慧改变了孩子。
看完影片,在思考、感动当中我也得到了一些启发:
一是,教师要学有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懂得教育教学上的艺术,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把理论运用于实际。
二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应该要认识到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对话关系,而不是像影片中的“行动——反应”,用惩罚的方式强制教育学生。
三是,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当中,教师除了要学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外,更要有教育修养和教育上的仁爱之心。教师应该看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是如何发现和挖掘,更是如何引导和教育,让孩子带着优点和天赋快乐的成长,好好的学习。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00字三
本月中上旬,求实东校组织全体教职工在大礼堂观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让我感触颇深,是一次良好的师德教育。
《放牛班的春天》名字很质朴,电影初始两个苍老的老人,一起回忆着童年的时光,看似平静,但语调中透漏的沧桑为影片增添一抹凝重的色调。破旧的学校大门,灰暗的古堡,冷酷自私的校长,任意处罚学生的老师,学生憎恶的眼神,这里俨然已经不像一所学校,老师和学生处在一种敌对的状态,随着马修的到来,这位心中充满对音乐热爱的老师,在大家反对和质疑声中创建了合唱团,他想用音乐来引导和感化孩子们。
看完这部影片,我庆幸着有马修这样的老师,可以说,如果这些孩子没有遇见马修,他们的人生可能会走向另一条路,可能永远摆脱不了不学无术,顽劣无知的枷锁。
其实这些问题学生们,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他们或是因为家庭原因,或是自身的性格原因,总是过于自我或者自卑,他们总是试图用暴力,攻击,不学无术来武装自己,其实内心深处总是渴望得到他人的关心。马修也是在根据孩子们不同的遭遇,不同的性格特点来引导这些孩子。就像剧中的莫朗,这个由单身妈妈抚养长大的孩子,内心深处很爱自己的母亲,但他的自尊心很强,同时也很敏感,所以就用任性来对抗母亲,对抗周围的一切。只敢一个人在空荡的教室放声歌唱,这个时候的莫朗是脆弱的是需要关爱的。当马修发现他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母亲时,冒着被校长责罚的危险,不顾一切把正在受罚的莫朗放出去找妈妈,最终通过马修种种举动,感化了这个极具音乐天赋的孩子。
再例如李基度,一个有着暴力倾向的孩子,老师们对他的方法就是以暴制暴或者打骂或者关禁闭,可是这些仅是暂时的控制,后果就是变本加厉的报复。但是马修并没有体罚他,而是让李基度来照顾被他打伤的老麦,让他自己体会冲动的后果。最终老麦的慈爱和宽容感化了李基度。
电影尾声被马修带走的皮比诺,由于童年缺少关爱而产生抑郁的自闭少年,马修像父亲一样去关爱他,选择他作为合唱团的副团长,让这个孩子一步步的体会到集体的温暖与欢乐。
我们求实中学一直崇尚的是以德育人,要先学会做人。所以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要具备出色的教学能力,还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是要用心的,当学生看着你时知道你是真心为了他着想,他才会选择相信你。就像一些问题学生,当你真的用心去了解关爱他们的时候,会发现他们没有你想象中的顽劣不堪,他们也有闪光点,有时候偏见真的会蒙蔽我们的眼睛。所以,看完这部电影,真得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想一想电影中的这位老师,想一想他是怎样对待学生的,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00字四
你的生命是否出现过这样一个人,他似乎并未名满天下,却给过你从未有过的慰藉;他也许并非满腹经纶,却让你明白了从未懂得的道理;或许你与他相处的时间并不长,可他对你的影响却足以改变你的一生。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马修便是这样的一位老师。放牛班,即差班,是接纳问题少年的班级。
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一位满腹才华却不得志的音乐老师马修来到了被称为“池塘之底”的学校任职学监。刚进校门马修便看见学生恶作剧使得神父眼眶受伤,险些失去生命。校长哈森对付这些桀骜不驯的学生就是简单粗暴的方法:关禁闭、打耳光、揪耳朵、辱骂。不管是否正确,他总是以最冷酷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们,甚至连娱乐活动都被禁止。这些学生或是被原来的学校开除,或是被父母放弃,甚至有些是孤儿。正是这样一群差生,在外人眼中无可救药的社会渣子,马修老师用爱细心地浇灌着他们,用音乐打开了他们心灵的窗户,最终使他们唱出了动人的歌曲,也使得这群问题少年获得了新生。
影片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这两种教育方式让我产生了如下感想:
校长哈森因为抓不到恶作剧的凶手就让集体受罚,直到真正犯错的人主动认错才肯罢休。这是典型的教育上的“连坐式”惩戒制度,支持连坐制度的人认为连坐的惩戒制度可以让学生因为怕会受到谴责而不敢犯错,加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从而很好地防范学生错误的发生。从连坐惩戒的目的出发或许可以理解,但实际收效甚微,产生的负面效果更大。因为连坐制度会极大地遏制学生的创造力,使得学生每天都担心自己会犯错。所以综合考虑来说,还是利大于弊。
20xx年出台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明确了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一种教育方式,具有育人属性。我们在应用教育惩戒时要十分警惕它所带来的副作用,有些甚至不是立刻就能看到的。
爱比惩罚更有力量。当马修老师知道了使神父受伤的真正凶手是乐格克后,没有直接带他去见校长和关禁闭,而是派他去照顾神父,并告诉神父是他主动要求的。神父十分感动,乐格克面露悔意,这样一来便达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由此,爱在教育学生中起着定海神针的作用。
当学生犯错后,身为老师应当思考什么样的方式更能实现教育的目的。爱的感化往往比冰冷的惩罚制度更能使学生明白道理,也会明白世界的温情所在。没有孩子天生就是恶魔,也没有孩子天生就是问题儿童。选择使用暴力对待他们还是用爱去感化都在一念之间,可结果却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如果能被善待,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如果能得到正确引导,“放牛班”也有春天。希望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能被这样平凡却无比温暖的光芒照耀,也希望在这凉薄的世界中,有人能与你温暖相待。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00字五
因为即将要毕业了,所以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影片叫《放牛班的春天》的影片。
影片大概讲述了一位老师如何将一群调皮的也男孩帮助他们找回信心,重新给他们希望。
我认为这部影片很感人,一位充满爱心的音乐代课老师来到了一所专门收留问题少年的学校,但同时,马修老师也遇到了不少的麻烦。还可以看到影片中的院长,不但没有耐心去好好的教导那些孩子们,而且还只要他们一犯错,就以严酷的体罚,将小孩单独关在禁闭室,无视这些孩子的惊恐害怕,不仅如此,本身也是一位贪慕虚荣的人。可马修老师却与这位院长形成了对比,他心中充满对这些孩子们的爱,对于孩子们犯的错,他也不是一味的偏袒,而是给予他们能够改过的机会。
剧中我最喜欢马修老师他不顾院长反对,硬是要将学生组一个合唱团,他要让这群小天使高声欢唱生命之歌,他还自己编步谱子。另一位是不屑参加合唱团的男高音莫翰奇,但他老是在扫地时偷偷的哼唱,有一次意外地被马修老师听见,觉得悦耳动听,于是安排一场独唱,获得全场观众的赞赏。 这群孩子我觉得由于院长只要他们一犯错,就以严酷的体罚,将小孩单独关在禁闭室,无视这些孩子的惊恐害怕,所以养成了他们的调皮捣蛋,但大部分孩子还是本质是善良的。他们从一开始不服从马修老师,花招百出的捉弄他,每到上课时间,都吵吵闹闹,一会儿在黑板上乱画,一会儿骂老师秃头、亮光头,老师也笑笑不当一回事,经常气得马修老师七窍生烟,但是当老师被院长解雇时,海派悲观禁闭的孩子们不敢出来送行,在窗口押动着小手,纸飞机从窗口落下,这些都是把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送给马修老师的祝福,孩子们都舍不得这位有着父爱般的老师。马修老师之所以能够得到孩子们的认可,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付出了真爱,还有就是因为他爱好音乐,可以说是用音乐让孩子们快乐起来的,非常喜欢马修老师,感谢马修老师没有放弃他们,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