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打造环境抓招商。
坚持一手抓园区的硬件设施的完善,一手抓园区的报批工作,依托工业园区,着力打造招商平台,今年7月,省委政府正式批准保留蓬安省级工业园区的牌子,为进一步拓宽招商领域提供了政策支持。
同时我们继续优化招商引资软环境,加大对阻碍招商引资工作的人和事的惩处力度,提升对外开放形象,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
北京荷田、四川七环继天杰普华公司、天府兴贵公司、金坛电化公司之后又成功入驻工业园区,五家企业累计总投资4.9亿元,提供就业岗位4000个,有效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三是围绕产业抓招商。
围绕培育能源、机械冶金、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奋斗目标,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成功促成四川核电站址落户,使蓬安成为电力大县、能源大县的梦想触手可及。
围绕市委培育畜牧产业的目标,结合自身实际,将引进生猪良繁养殖场、建立肉食品加工企业作为抓产业促发展的重点,通过实施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循环招商战略,成功引进成都创景物业、四川七环入驻蓬安,建起了全省规模最大的养殖场,带动了全县dly优质肉猪的快速发展。
二、紧紧围绕群众利益这个根本,倾注真情办好事,合力攻坚办难事,集中精力办大事
抓产业促发展是政绩,解决群众疾苦也是政绩。
我们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带着对群众的深切关怀体察民意,带着对群众的充分尊重发展问计,带着对群众的高度负责排忧解难,从全局上、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最急、最盼、最难的突出问题,以真心为民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一)重感情,办好事,解决群众燃眉之急。
当前,农村和城镇尚有部分群众存在生活难、就医难、子女入学难等现实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主动贴近群众实地感受,通过调查研究找准问题根源,切实解决了一些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投入医疗补助资金和县级“低保”匹配资金73.5万元,对城乡3000户特困户实行“医保”,解决了特困群众“就医难”问题;对城镇特困居民实行“低保”,对农村特困户尤其是失地农民发放生活临时困难补助50万元,解决了特困群众“生活难”问题;出资30万元,对农村1100多户特困户的住房进行了改建、维修,解决了特困群众“住房难”问题;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为1.2万名农村、城镇贫困儿童减免学杂费75万元,深入开展“社会捐资助学、单位和领导干部认养助学”活动,多渠道筹集助学资金12万元,解决了部分贫困子女“入学难”问题。
(二)聚合力,办难事,解决群众长期之盼。
在与群众座谈时,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他们迫切需要政府解决农村道路建设滞后、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社区(村组)文化活动开展不多等问题。
我们顺应民情需要,加大工作力度,想方设法找资金,要项目,抓落实,努力办好群众最盼最急的事情。
一是加快农村道路建设。
捆绑使用扶贫资金,广泛发动乡友募捐,采用一事一议组织群众自筹,政府打紧开支以奖代补,共筹集资金1260万元,启动并完成了周口镇团包岭村、徐家九龙垭村、南燕泥巴寺村等52条136公里村级公路建设,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资料运输难的问题。
二是加大再就业扶持力度。
落实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整合职业技术教育、劳动培训基地资源,采用“政府出钱、学校出人”的办法,举办了500期职业技能技术培训,县政府出资50万元对特困户实行培训补助,对“零就业”家庭实行就业补助,并通过大力发展工商业吸纳下岗职工本地就业与拓展转移渠道成建制输出劳务相结合的途径,全县新增就业和再就业1898人,其中“4050”等救助对象338人。
三是丰富社区(村组)文化活动。
投资30万元加强社区文化场所和文化设施建设,组织开展了“社区文化节”和秧歌、腰鼓、舞狮、龙灯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着力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着力宣传省委、市委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纯洁了群众的思想,提高了群众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