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学生主动获取的,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好的调动,课堂教学效果也相应得到提高。
4、家长的教育意识得到改观,开始重视孩子预习习惯的培养。 实验班的考试成绩在实验前的平均分为81.4分,及格率为90%,优秀率为44.1%。实验一学期之后的平均分达到了89分,及格率为100%,优秀率为63.5%。成绩的明显提高是说服家长的有力证据,我们通过开家长会的形式,向家长们展示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前后对比,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家长们意识到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指导学生预习要落到实处,前置作业要发挥充分的作用。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把重心放在了前置作业的设计上,预习的教学也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的,可是预习的效果却没能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后来我们课题组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反思 ,发现要想让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必须有合理的评价跟进,与前置作业相呼应,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会重点解决这一问题。
2、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兴趣。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将会终身受益。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预习,不仅对预习数学的方法不知道,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预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及时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问题等方法来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调动起预习的兴趣。甚至可以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后,自己设计预习问题。
3、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预习效果。
数学教育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为更好的深入研究课题,课题组成员会继续认真学习新课标、教材以及教育教学理论,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2、完善预习的评价方法。
有效的评价方法,是促进前置作业充分发挥其作用的保障。完善评价方法,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之一。
3、预习后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整与应对。
如何把有效预习与有效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把学生预习的结果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并把学生的预习情况生成与课堂教学有机融为一体,将作为下一步教改方向。
虽然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数学课前主动预习的习惯基本养成,但对学生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因为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同,预习能力有高有低,家庭环境也不同,如何培养好每个学生预习的习惯,使他们善于运用数学课前预习方法,养成课前预习习惯,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认真预习,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是
需要进一步努力研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