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和文章里,这才是叫做(孔子所说的)“文辞能准确表达意思”。文辞到了能准确表达意思的地步,文章的用处是说不尽的。(10分) 2. 上面这段文字提出了什么样的文学理论观点?
答:苏轼在这段文字里主要是在说明和解释孔子的“辞达而已矣”这句话,他要表达的意思是说,孔子不只是要求文辞仅仅是表达意思,实则是要求质朴和文采相得益彰,即孔子曾经说过的所谓“文质彬彬”。在这段文字里苏轼还说出了另外两个文学理论观点:其一是注重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行文要“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其二是在主客体关系上,认为在艺术思维的过程中,外界的客观物象(“物”)要转化为审美主体心中的审美形象和意象(“使是物了然于心”),并最终表现为物态化的图画和文字(“使是物了然于口与手”)(10分) 五、 问答题
1. 试分析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a) 答: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子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就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10分)
b) 怎样才是“尽善尽美”呢?孔子在《论语 为政》篇里还说过另一句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所注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展。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6分) c) 总之,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就是他所说的“尽善尽美”。怎样才能做到“尽善尽美”呢?就是要做到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即文学艺术作品要有“中和”之美。(4分)
2. 请简要论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提出的“境界”的美学特征,并评述它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重要意义。 答:(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他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所说的文学艺术的“境界”与“意境”含义基本一致,指的是文学创作中由心物相契、情景交融的意象特征暗示出的含义深远、回味绵长的审美之境。
(二)关于“境界”的美学特征,根据王国维的论述,有以下几点:①“境界”具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体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特色;②其次,他指出“意境”、“境界”具有真实自然之美,由此,他提出了“不隔”的美学要求;③对于同是体现出自然真切之美的作品之境界,王国维又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而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且引用西方美学理论,区分为“一优美,一宏壮也”。(12分) (三)①以“境界”、“意境”评论诗词,并不自王国维始,唐代以来的许多文学理论家都从不同角度及意境问题,但惟有到了王国维,有关意境的理论才达到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②王国维的以“境界”说为核心的文艺美学理论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同时又体现出西方美学思想渗透影响的明显痕迹,因而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进行现代转换的开端。(5分)
汉语言中国古代文论试题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孟子·公孙丑上》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2.教材指出:《庄子》书中提出了“虚静”、“物化”的艺术创作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自
第6页,共11页
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
3.《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性,五曰雅,六曰颂。”因而提出了“诗有六义”说。
4.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异”。认为文章要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容,这一点是共同的,但其具体表现形态(如体裁形式等)却各不相同。
5.教材认为:从陆机在《文赋》里对诗赋创作“缘情”和“体物”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点:感情与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
6.皎然在诗歌创作的“取境”问题时,已经关注到了“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对诗歌意境理论作出了贡献。
7.教材指出:李清照《论词》对词的创作提出了一学审美要求,主要有:一是勿“破碎”,二是讲“铺叙”,三是讲“故实”,四是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
8.教材指出: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其次指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第三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
9.袁宏道在《序小修诗》一文中评说小说修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的诗歌理论观点直接继承了李贽的“童心”说。
10.清代乾隆时期,当沈德潜的“格调”说盛行之际,袁枚则提出了“性灵”说与之相抗。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供10分) 1.(《论语》的)“兴、观、群、怨”说:《论语 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提出了“兴、观、群、怨”说。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4分)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1分) 三、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教材指出:《毛诗大序》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要委曲宛转,必须( B )。 A.“劝一而讽百” B.“主文而谲谏”C.“怨而不怒” 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3.陈子昂在《修竹编序》中赞扬东方虬的《咏孤桐篇》诗说:“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这里的“正始之音”,教材认为是泛指( B )。 A.曹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等人开创的玄谈之风 B.曹魏后期出现的阮籍、嵇康等作家的作品 C.曹魏正始年间出现的宣扬玄理的作品 D.建安正始时期具有建安风骨的作品
.就我们所学习过的知识,批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诗论家是( A )。 A.宋代的严羽B.宋代的李清照C.明代的谢榛D.清代的王夫之
5.教材认为,王国维的文学思想除了受到中国古代一些传统的文学思想影响外,还受到了西方哲学家、美学家( B )。 A.克罗齐的影响B.黑格尔的影响C.罗素的影响D.康德、叔本华的影响 五、问答题
1. 简述钟嵘的以“直寻”为核心的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诗歌的本质只是表达人的感情。钟嵘指出: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人的性灵,使之受到陶冶教化。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发触动,使诗人的“性情摇荡,”
第7页,共11页
因而创作了诗歌作品,这就对文艺和现实的关系作了正确的解释。(6分)
诗歌创作以自然美为最高原则,提倡自然英旨。既然诗歌以自然美为最高原则,所以钟嵘提倡自然英旨,强调感情真挚,反对虚假的感情表现。(6分)
诗歌是抒发感情的,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故)和过分讲究声律,应直以抒情为主,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就是不强调用典用事和过分讲究声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直寻”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8分) 2. 结合陈子昂的创作实践,说明他提出的“风骨”和“兴寄”的内涵。
答:陈子昂在《修竹编序》中说:“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又说:“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出了“风骨”和“兴寄”说。(2分)
陈子昂的所谓“风骨”,根据他在《修竹编序》里说的“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特有的那种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俊的特点。亦即是“骨气端详,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他自己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具有这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风格的作品。(7分) 所谓“兴寄”,根据他在《修竹篇序》里对齐梁诗歌“兴寄都绝”的批评,当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7分)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加上他的创作实践,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世纪以来齐梁余风的影响,揭开了唐诗革命的序曲,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创作高潮。他的“兴寄”、“风骨”说理论为后人继承,成为他们反对形式主义柔靡诗风的理论武器。(4分)
简答题(每小题分,共20分)
1、曹丕在《典论论文》从哪些方面表达了全新的文学观? 答:①本着文以致用的思想给予了文学的作用和地位相当高的评价
②着力于作家研究,提出“文气”说。 ③对文学的体类进行了研究和区分
④对文学批评的方法及态度进行了研究
2、陆机的《文赋》就文学创作的哪些方面发表了非常有价值的观点? 答:①文学创作的基础 ②艺术构思 ③文体风格 ④灵感问题
3、简要说说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做了哪些深入而细致的探讨? 答:①文学的发展变化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
②哲学思想对文学的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
③统治者对文学的重视与否,对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④文学本身的继承性也是考察文学发展时不可忽视的因素。
自测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先秦时期的文论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和道家。儒家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为后世正统的“ ”的文学观奠定了基础,其代表作是《 》。
道家强调人在面对自然时的超功利、超理智的态度,深通于艺术的审美观照与创作灵感,成为后世 的滥觞。
2. 是附在《毛诗·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提出了
第8页,共11页
之说,即风、雅、颂、赋、比、兴。
3.庄子最早论述了言和意的关系,提出“ ” 和“ ”的说法。 4.《 》是金圣叹评点《西厢记》中的重要篇章,它集中地表达了金圣叹对《西厢记》这部戏剧的卓越见解,在我国戏剧批评史具有重要意义。
5. 是第一篇系统探讨文章写作的专论。它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_ _ ”,“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6. 的《诗品》第一次把“ ”说作为衡量诗歌的主要美学标准提出来。
7. 是南宋严羽撰写的一部诗学著作。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 自然英旨
2. 刘勰的“风骨论”
3.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说
三、翻译题(10分,提示: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四、简答题 (每题10分,共40分)
1.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道“的内涵。 2.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
3.简述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中的小说理论观点。 4.简述孔子的“兴、观、群、怨”主张。
五、论述题(20分)
结合所学的古代文学作品,论述王国维“境界说”的审美特征。
附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文以载道 论语 审美理论 2. 《毛诗大序》 “诗有六义”
3.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 得意而忘言 4.《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 5.《文赋》 诗缘情而绮靡 赋体物而浏亮 6.钟嵘 滋味 7.《沧浪诗话》
8.《闲情偶记》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钟嵘的“自然英旨”说
1.钟嵘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自然英旨”说。“自然英旨”说主要包括下面的内涵:一是强调感情真挚。(1分)二是诗歌是抒发感情的,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直以抒情为主,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1分)“直寻”就是不假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1分)“直
第9页,共11页
寻”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直寻”与“自然英旨”在钟嵘的理论范畴里基本是一个意思。(1分)钟嵘提倡诗要“直寻”,即直接抒情叙事,使后人反对形式主义诗风有了理论根据。(1分)
2.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1分)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1分)“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风”则无“骨”,“风”和“骨”不可能单独存在。(1分)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1分)“风骨”说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创作家和文论家无不标榜“风骨”以反对柔靡繁缛的文风。(1分)
3.所谓“隔”是指写情状物抽象模糊,给人以“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的感觉。(2分) 所谓“不隔”是指作品的形象直观鲜明,话语“语语如在目前”,写情淋漓尽致、真挚感人,写景栩栩如生、豁人耳目。(3分)
三、翻译题(10分,提示: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精神存在于胸中,情志气质管辖着它的“关键”;(1分)外物依靠耳目来感受,语言辞令掌管着它的“枢纽”。(1分)“枢纽”畅通,外物的形貌便能刻画得穷形尽相;(1分)“关键”阻塞,精神的活动便会消遁无遗。(1分)因此,酝酿文章的构思,贵在虚心静想,疏通内心,清净精神。(1分)积累学问以储藏(作文的)宝贵材料,斟酌事理以丰富(写作的)才智,(1分)仔细观察(物象)以明察物象,依循(次序)以理顺文辞。(1分)然后使深明奥秘的心灵,依照和谐的韵律以置辞定句,(1分)就像有独到见解的工匠,窥见想象中的形象来用斧一样(进行写作)了。(1分)这就是驾驭写作的首要技巧,谋篇布局的首要之处吧!(1分)
四、简答题 (每题10分,共40分)
1.第一层面,本原论。刘勰把文分为自然之文和人文之文。(3分) 第二层面,“六经”与“道”的关系。(3分)
第三层面,在文艺审美上,把自然作为一个重要的文艺美学原则加以强调,并贯穿在创作论中。(4分)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祗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提出了“发愤著书”说。(3分)
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4分)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3分)
3.1)他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5分) 2)金圣叹非常重视人物性格塑造。(5分)
4.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 阳货》里提出来的。(2分)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2分);
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2分) 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2分) 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2分) 五、论述题(20分)
首先,他总结了古代文艺思想中有关意境的美学特征的论述,指出“境界”具有“言外
第10页,共11页
之味,弦外之响”,一如宋代严羽所说的“兴趣”、清代王士禛所说的“神韵”,皆体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特色。(5分)
其次,指出“境界”、“意境”具有真实自然之美,不仅要求作品内容方面的情景之真,而且要求艺术表现方面自然传神,造语平淡,尽弃人为造作之痕迹。(5分)
另外,同是体现出自然真实之美的作品,王国维又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而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5分) 《人间词话》对以意境为中心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总结,同时又体现出西方美学思想渗透影响的明显痕迹,因而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进行现代转换的开端。(5分)
第11页,共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