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铁矿石中( B )属于有害元素。 A、钒 B、硫 C、铝 D、锰
153、吸附水在炉料加热到( B )时即激烈蒸发。 A、80℃ B、100℃ C、105℃ D、110℃ 154、一般炼铸造铁的炉渣碱度比炼钢铁( B )。 A、高很多 B、高 C、低 D、无区别
155、在当前高炉冶炼条件下,适宜的直接还原度在( B )范围内。 A、0.1~0.2 B、0.2~0.3 C、0.35~0.4 D、0.4~0.5 156、在高炉下部高温区,焦炭以( A )存在。 A、固态 B、粉末 C、液态 D、气态 157、渣中( D )增加时有利于炉渣脱硫。 A、FeO B、SiO2 C、TiO2 D、MgO 158、高炉中唯一存在的氧化性区域为( C )。 A、滴落带 B、软熔带 C、风口带 D、渣铁带 159、初渣在( B )开始形成
A、块状带 B、软熔带 C、滴落带 D、风口带 160、影响炉缸煤气成分和数量的因素是( D ) A、鼓风湿度 B、鼓风含氧量 C、喷吹物 D、三者都是 161、初渣在( B )开始形成
A、块状带 B、软熔带 C、滴落带 D、风口带 162、对炉渣脱硫有利的是( D ) A、SiO2 B、FeO C、Al2O3 D、MgO 163、燃烧带可按( D )消失来确定 A、CO B、O2 C、H2 D、CO2
164、燃烧带是炉缸煤气的发源地,若燃烧带小则( B )。
A、中心气流发展 B、边缘气流发展 C、中心过吹 D、边缘气流发死 165、CaCO3在高温分解时约( B )与焦炭中的碳作用。 A、30% B、50% C、70% D、100% 166、锰的氧化物还原顺序为( D )。 A、Mn2O3→ Mn3O4 → MnO → Mn B、Mn3O4→ Mn2O3 → Mn
C、Mn3O4→ Mn2O3 → MnO2 → MnO → Mn D、MnO2→ Mn2O3 → Mn3O4 →MnO → Mn 167、对铁氧化物中( B )为直接还原。 A、Fe3O4 B、FeO C、Fe2O3 D、Fe3O2
168、炉顶煤气最终主要成分为( B )
A、CO,H2,N2 B、CO,CO2,N2 C、CO2,H2,N2 D、 CO2,CO,N2 169、钛矿护炉原理是( B )
A、加入钛矿使生铁变稠起到护炉作用 B、加入钛矿生成高熔点化合物起到护炉作用 C、加入钛矿使炉渣变稠起到护炉作用 D、加入钛矿使使高炉温度降低 170、高炉中唯一存在的氧化性区域为( C ) A、滴落带 B、软熔带 C、风口带 D、渣铁带 17179、炉缸燃烧初期的产物是( A ) A、CO2 B、CO C、H2 D、N2
172、影响炉缸和整个高炉内各种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C )
A、矿石的还原与熔化 B、炉料和煤气的运动 C、风口前的焦炭燃烧反应 D、渗碳反应
173、高炉冶炼过程中,不能去除的有害元素是:( B )。 A、C B、P C、Si D、S
174、软熔层的阻力损失是原矿石层的(C)倍。 A、3 B、 10 C、8、5 D、15
175、关于炉料中结晶水的分解说法正确的一组是(D)。
A、分解吸收煤气余热 B、 可降低焦比 C、减少炉尘吹出 D、使炉料粉化 176、高钛炉渣是一种熔化温度高、流动性区间窄小的“短渣”。液相温度1395℃~1440℃,固相温度1070℃~1075℃,可操作的渣铁温度范围只有(C)左右,比冶炼普通矿的小(C)
A、50℃,100℃ B、100℃,200℃ C、90℃,100℃ D、150℃,200℃ 177、W型软熔带的面积 ( C ),V型和倒V型软熔带的面积较小。 A、最小 B、不定 C、最大 D、相等 178、生铁中的Si主要来自( C )。
A、炉渣中的SiO2 B、矿石中的SiO2 C、焦炭中的SiO2 D、煤粉中的SiO2 179、脱P应在下述条件下进行较有利:( A )
A、氧化气氛 B、还原气氛 C、中性气氛 D、高温气氛 180、高炉内铁是逐级还原的,高温下其失氧率(又称原还率)依次是( C ) A、25%→30%→100% B、10%→50%→80%→100% C、11%→33%→100% D、15%→35%→60%→100% 181、喷吹后炉料水当量与煤气水当量的比值变化是(B) A、升高 B、降低 C、基本不变 D、不能确定
182、炉渣中( D )大量存在会降低炉渣表面张力,容易在生产中形成泡沫渣。 A、 CaO和MgO B、SiO2和Al2O3 C、MnO和FeO D、TiO2和CaF2 、SiO2
183、烧结矿的低温还原粉化试验是模拟的高炉内( A )的工作气氛。 A、上部块状带 B、下部软融带 C、下部滴落带 D、燃烧带 184、当前生产条件,发展( A )还原仍然是降低焦比的有力措施 A、 间接 B、 直接 C、氧化 D、熔融 185、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 )
A、间接还原是以吸热反应为主 B、铁的还原是从高价到低价有逐步进行 C、炉内还原过程达到最低碳耗,直接还原和间接还原必须有个合适的发展程度 D、直接还原是吸热反应 186、透气指数是指( A )。
A、高炉风量/料柱全压差 B、料柱全压差/高炉风量 C、料柱全压差/热风压力 D、高炉风量/热风压力
187、在炉身下部,炉料水当量和煤气水当量描述正确的是( A )。 A、炉料水当量远大于煤气水当量 B、炉料水当量等于煤气水当量 C、炉料水当量远小于煤气水当量 D、不确定 188、在高炉冶炼条件下,极易被CO还原的元素是( A )。 A、Cu B、S C、P D、Zn
189、散料空隙度ε由0、5下降到0、3,阻力因子1-ε/ε3的变化幅度为( A )。 A、由4升高到23 B、由4升高到10 C、由10降低到4 D、由23降低到4 190、块状带管道行程出现与( A )有直接关系。
A、炉料流态化 B、炉料有效质量≤0 C、液泛因子>10-3
D、煤气分布
191、在高炉内高于950K的高温区,还原剂还原性从高到低排列顺序是( B )。 A、H2 、CO 、C B、C 、H2 、CO C、C、CO、CO2 D、CO、H2 、C 192、下列装料制度中是倒分装的是 ( C )。
A、KKPP↓ B、PPKK↓ C、KK↓PP↓ D、PP↓KK↓
193、不同装料方法对煤气流有很大影响,下列加重边缘最差的是 ( D )。 A、正分装 B 、倒分装 C、正同装 D、倒同装
194、按照炉料装入顺序,装料方法对加重边缘的程度由重到轻排列为 ( D )。 A、正同装-倒同装-正分装-倒分装-半倒装 B、倒同装-倒分装-半倒装-正分装-正同装 C、正同装-半倒装-正分装-倒分装-倒同装 D、正同装-正分装-半倒装-倒分装-倒同装
195、边缘气流过分发展时,炉顶CO2曲线的形状为:( B )。 A、双峰型 B、馒头型 C、“V”型 D、一条直线
196、炉料的摩擦角一般为30°左右,欲使炉料能快速流过溜槽下落,最大的溜槽倾角(工作角)不宜大于 ( D )。
A、35° B、40° C、45° D、50°
197、高炉解体调研查明,炉料在炉内是( C )分布的。
A、矿石超越焦炭 B、逐步混合 C、按装料顺序呈层状下降 D、 无规律 198、炉喉十字测温测得温度低的部位表明( A )。
A、煤气量通过得少 B、煤气量通过得多 C、煤气利用差 D、焦炭分布多 199、炉喉煤气成分(半径五点)测定CO2最低的地方表明(A)
A煤气量通过多 B 煤气量通过少 C该处料柱透气性最差 D 该处煤气利用最好
200、煤气利用率最高的煤气分布类型是( D )。
A、边缘发展型 B、中心发展型 C、双峰型 D、平坦型 201、低料线一小时不能恢复正常时,应减轻焦碳负荷的( B )。 A、5~8% B、10~20% C、20~25% D、25~30% 202、实际炼铁生产中,炉况( D )时容易发生悬料事故。 A、向凉 B、下行 C、正常 D、热行
203、冷却壁漏水时煤气中H2含量升高,炉温表现为( D )。 A、向热 B、正常 C、波动 D、大幅度下行 204、生产中调整风口直径和长度,属于( B )制度的调剂。 A、装料 B、送风 C、造渣 D、热
205、高炉操作中改变焦炭批重,主要是为了调节( B )。 A、煤气流分布 B、炉温高低 C、炉渣碱度 D、冶炼强度 206、碱性炉渣为短渣,炉渣过碱时流动性差,会使风口表现为( A )。 A、出现挂渣 B、炉温上行 C、炉温不变 D、炉温下行
207、现代高炉冶炼条件下,获得最低焦比的最佳rd=0、2~0、3,喷吹含高H2量的燃料时最佳的rd可能会( A )。
A、低于0、2 B、0、2~0、3 C、0、3~0、5 D、高于0、5 208、高炉中心区域矿与焦之比低,鼓风动能大,易行成(B)
A、V型软容带 B、倒V型 C、W型软容带 D、不规则型软熔带 209、上下部调节可使煤气流合理分布,炉况顺行,一般调节方法为(A) A、先下部调节,后上部调节,再调风口面积。 B、先上部调节,后下部调节,再调风口面积。 C、先调风口面积,后下部调节,在上部调节。 D、 先调风口面积,后上部调节,在下部调节。 210、高炉采用放风坐料时,如果料坐不下来,应(B)。
A、等风压降至零位并打开视孔盖 B、可用热风炉倒流使高炉负压帮助坐料 C、烧空炉缸再进行坐料 D、反复放风—回风连续坐料。
211、用(A)的得到的铸造铁最经济。
A、炉外增硅法 B、直接冶炼法 C、炉内喷吹法 D、使用高硅矿石 212、炉料批重的特征曲线分为三个区间,下列哪个不属于该特征曲线( D )。 A、激变区 B、缓变区 C、微变区 D、不变区
213、若炉料粉末较多,料柱透气性较差,宜选用(B)批重,少许波动不致引起气流较大变化,适当改变批重又可调节气流分布。
A、激变区 B、缓变区 C、微变区 D、不变区
214、无钟高炉布料,α角度固定,料线在一定范围内,对布料产生影响,降低矿石料线加重( D ),降低焦炭料线加重( )。
A、 中心 中心 B、 边缘 边缘 C、 中心 边缘 D、边缘 中心
215、在碰点以上时,小矿批有加重 ,大矿批加重 ;日常生产
中, 矿批有促进煤气流均匀分布和改善煤气利用的作用。 ( B ) A、 边缘 中心 小 B、 边缘 中心 大 C、 中心 边缘 小 D、 中心 边缘 大 216、减少渣中带铁的主要条件是( C )。
A、碱度高 B、碱度过低 C、物理热充足 D、化学热充足 217、矿石与焦炭在炉喉的分布状况将( D )。
A、只影响煤气的分布 B、只影响温度分布 C、只软熔带的形状 D、影响煤气流和温度的分布以及软熔带的形状
218、炉料的物理性质对炉料的分布有影响,其中以( D )和粒度最重要。 A、化学成分 B、粒度组成 C、堆比重 D、堆角 219、炉渣的粘度是( A )泊。
A、2~6 B、6~10 C、8~14 D、10~12 220、炉渣温度比铁水温度( A )。
A、高50~100℃ B、低50~100℃ C、高100℃以上 D、低100℃以上 221、炉渣要有良好的流动性,并能自由地与铁水( D )。 A、脱硅 B、保温 C、熔融 D、分离
222、炉渣中( B )含量提高后,炉渣粘度受二元碱度的影响将明显减少。 A、MnO B、MgO C、SiO2 D、CaO
223、炉渣中MgO含量提高后,炉渣粘度受二元碱度的影响将( A )。 A、明显减少 B、说不清 C、明显增大 D、先增后减 224、炉渣中有些成分的升高会改善炉渣的流动性,它们是( A )。 A、MgO、MnO、FeO B、MgO、MnO、SiO2 C、SiO2、FeO、CaO D、Al2O3、MnO、FeO 225、热制度是指( C )热量的充沛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