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

2025-11-22

第二 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去精神 第三 心胸开朗,兼容并包 $3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 师生关系:

1.师生在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六章 课程 $1 课程概述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选择、填空) 课程概念又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综合及进程安排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二、课程的分类

1.根据课程任务,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作,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问答题:学校课程以及开发形式:

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 发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其目的在于尽可能的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 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的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活动设计等。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能接受性 4.课程理论

$2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知道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3 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2.教学大纲一般由一下几个部分组成:说明部分 本文部分 其他 3.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正确使用教科书应该做到: 第一.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的联系

第二.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 第三.教学中充分利用教科书,帮助学生理解领会

6

第四.由于最新的科学成果尚未在教科书中及时得到反映,教师在授课时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为学生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

第五.能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名族,本地区乡土教材 第六.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第四节 我国小学课程

1.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普及性 基础性 发展性 2.我国小学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第七章 教学(上) $1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的统一活动。 二、教学的意义

三、教学的任务(简答)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实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简介)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辨析: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时间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不尽相同,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等。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简述: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3.掌握知识与发提高思想相结合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为什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7

A.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C.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第八章 教学(下) $1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学记》中总结“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都属于教学原则的范围。

2.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进行案例分析) 二、教学方法

1.概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a。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b。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c。学生特点 d。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e。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谈话法

第九章

$2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一、备课

备课的要求: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设计教法 2.写好三种计划: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单元计划 课时计划

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一般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二、上课

1.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1)课的类型:单一课 综合课

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类型,一般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课的结构: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考点)

8

2.一堂好课的标准: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气氛热烈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学业的检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的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了结果。 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式:

A考查 B考试 C 考查与考试的结果 $3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未为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程固定的班级,根据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班级授课制是随着大机器生产的发展而出现的。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梅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背景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直到现在班级授课制仍然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a。是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 b.有利于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c。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

d。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离;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因材施教。

$4 教学策略

一、什么是教学策略 1.对教学策略的理解

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a。综合性 b。可操作性 c。灵活性 二、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可按教学策略的构成因素区分 a。内容型 b。形式型 c。方法型 d。综合型 第九章 德育

$1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的意义(简答)

9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三、德育目标 四、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 a。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b。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c。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

$2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德育过程是教育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发展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1.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要素组成的。 2.德育过程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三、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1.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a。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b。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填空)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做德育过程的基础。 a。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简答) b。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c。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

d。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3.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3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原则:

概念: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10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电商客服工作计划表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