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中明白的说道:“就建筑而言,不勤读永远只是图抄公,算不得真正的设计者。勤读的作用在建立观念,在开发思想的泉源,在灵台清明,此之谓潜力。靠着潜力雄厚,才能在图桌上运用自如,举重若轻。”他又说:“重现实而轻理念,绝非学问之道,且注定只能在图桌上做唯妙唯肖的效颦 ”,讲得相当清楚,学习建筑史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前人观念,从而要建立自己观念。这在本书中也有相当多的实例,像菲利普.约翰逊的玻璃住宅就是受密斯所作范斯沃斯住宅草图的启发,却有意识的脱离了密斯对表现结构逻辑的关注。
三、现代建筑史=西方建筑史?
在弗兰姆普敦的《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很明显主要以西方建筑史为主(其中也提到了日本),而中国是不存在的,有人说这也算是此书的瑕疵了。我感觉我们不必苛求弗兰姆普敦,因为他是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原发地研究它的发生史。
在这里我想借用张钦楠在《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锦》编后感中说的话来表达我的想法,同时这也是总编弗兰姆普敦在开篇的论文初稿的末尾:“他引述了奥地利一位80高龄建筑师P.雷纳在访问中国后写的一段话:‘此时此刻,我们会发现有意义的是在三至四千年中竟有几亿人一直在一个相对小的面积中过着有修养的生活——他们的世界不是用机器而是用花园构筑的。’我在翻译此稿时读到这一段话,不禁感慨万千。当我把感受告诉弗教授后,他在终稿中加了几个字:‘就象雷纳在中国走向目前的现代化之前,在他1973年所写的……’。” [5]
这个插曲向我们又一次提出了一个不甚新鲜,但未能解答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往往视别人赞美的价值为“非价值”,而又把别人视为“非价值”者视为“价值”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相形于身边颓败晦黯的城市景象,面对着如潮涌来的西方建筑的新局面,我们不得不瞠目结舌五体投地继而发愤研习生吞活剥的话,而在本土建筑界已然彻底接受西化走向并走过了漫漫二十年的引进之路以后,如果能通过阅读这本书对于我们正在效仿着的西方现代建筑及当代建筑,能激发我们对其根本发生原理和内在逻辑的研究和认识,那么也就达到目的了。 注释:
①这本书的译本老版是依据1980版(首版)由原山(张钦楠的笔名)译,新版依据1992版(第3版);内容基本没变化。另外文字差别比较大的是台湾的一个译本,书名为《近代建筑史》,由贺陈词(成大建筑系主任)翻译。 参考文献:
[1] 肯尼斯.弗莱姆普敦著 张钦楠等译.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三联书店,2004
[2] 彼得.柯林斯著 英若聪译. 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 林鹤 .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阅读.网 (中文书评资料库) [4] 彭怒. 关于建筑历史、历史学理论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建
筑学报,2002.06:54~56
[5] 张钦楠. 《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锦》编后感.建筑学报,2000.05: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