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成员中有一名是团支书,这将使我们的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本组成员团结互助,善于分工合作,这也将促使我们的活动更加迅速的完成。
物质条件:我们家中都有电脑,上网查找资料较为方便
时间条件:现在下午一般都是两节课后就放学了,所以我们聚在一起的时间很充裕;同时,课间,中午的时间我们也都可以利用。
总结:对我们来说,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同其他功课相比,它的学习范围,内容和自由度都大大增强了。虽然开始大家都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但在我们的努力以及朱老师的精心辅导下,我们克服了困难,最终顺利地完成了这次开题报告。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们的收获和体会:
1、我们共进行了两次开题论证。第一次论证时我们做得很不好,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很粗糙。看了另外两组同学的展示,我们感到很没面子,也有些不服气。我们决定重新修改,完善一下,同时希望再有一次论证的机会。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第二次论证我们做得非常好,不仅内容充实,而且做成了幻灯片的形式,视觉效果也很好,得到了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一致好评。由此我们感到,不是我们没有能力,而是我们没有全心全意地付出。只要肯做有心人,相信天下一定无难事――信心,是我们研究过程中的第一个收获。
2、研究活动是一个团体活动,无论是制定研究框架还是具体实施,都需要几个人共同讨论决定,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至少是不可能完善的。因此它在客观上为我们创造了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学会合作,学会取长补短,这是我们研究活动的又一个收获。
3、通过此次活动我们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比如说办事拖拉,效率太低,对问题的理解不够透彻等等,我们要在今后的活动中积极解决这些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
教师评价:
1、研究小组的学生均能按要求完成研究工作。研究热情高,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研究过程扎实,能记录下每一步的研究历程;组员分工比较合理,基本能作到在研究过程中分工协作。总体来说,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小组的合作努力下成功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作,这是值得肯定和表扬的。
2、研究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对研究的课题缺少整体上的宏观把握,题目过空,过大,这也造成了学生的研究思路几经周折才梳理清晰;在研究目的与意义上,语言较为空洞,内容不够充实,这样就使得第一次的论证不够生动,吸引人;
3、第一次各组间的相互论证,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经过修改后,进行了第二次论证,效果非常好。具体表现在:(1)题目范围变窄了,增强了现实意义;(2)内容方法具体,详尽,丰富,可操作性强;(3)有外出实践活动,信息来源丰富,等等。他们表示,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得更出色。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范文篇六: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年级:2008班级:17
课题题目
酸雨与人体健康
指导教师
温秀清
课题组成员
孙艳萍、王旭鑫、姜鑫、张可慧、王力涛、李作辉、姜彦宇、姜延腾、韩笑、栾松磊、刘松娟
相关课程
化学
研究方法
调查
课题提出背景说明:
某天在看天气预报时候,播音员善意提醒:明天有酸雨,注意保护皮肤。于是,我们决定研究一下酸雨对人体的危害具体怎样
研究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了解酸雨形成的原因,酸雨的化学成分,对人体的危害是什么,是怎样危害人体的。尽自己的力量阻止酸雨的形成和防止酸雨对人体的危害。
任务分工:
孙艳萍、王旭鑫、姜鑫负责上网,去图书室查阅资料。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张可慧、王力涛负责采访老师。李作辉、姜彦宇、姜延腾负责到工厂实地考察。韩笑、栾松磊、刘松娟负责实验室研究。孙艳萍负责分析资料,撰写报告。
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6月1日到8日,上网,去图书馆查找资料
第二阶段6月10日到14日,访问化学老师,了解酸雨对人体的危害
第三阶段7月1日到10日,到附近的化工厂进行调查
第四阶段7月15日,对酸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
第五阶段,7月25日,整理资料,分析结果,撰写报告
研究内容:酸雨的来源及对人体的危害
可行性分析:
图书资料、相关书籍、报刊,实验室设备,网络
预期成果:调查报告
呈现形式:文字、图片、动画
指导老师意见:
目的性很强,可操作性强。在实验室做实验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签名:温秀清
9月3日
可能存在的问题:
对化工厂的调查可能不是很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