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根据规定:课堂听讲不认真者一次扣两分;应付作业者或家庭作业不完成者一次扣一分;听写满分或者测验进步满十分者一次加三分;对于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满完成的小组全组成员一次加两分。如果本小组成员都爱好英文电影、美剧等,可以制定计划组织观影,而后布置英文观后感,或者组织学习影视单词等,再进行小组内评比。通过以上奖惩结合,学习与兴趣结合的'“组规”和计划,充分调动了各个合作学习小组的积极性,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进来,不再做课堂的旁观者。每周总结各合作小组的累积得分,评选出“优秀合作小组”和“反思改进小组”,并且通过分数的累积在学期末评出本学期的“明星合作小组”。这种评比能够激发每个学生参与合作小组学习的积极性,使全班同学在学习中竞争,竞争中进步。经过我们教师的努力,以及广大同学的积极配合,原来课堂上的旁观者成了合作学习中的积极分子;通过竞争机制,原本作业不认真的同学为了集体荣誉也变得认真严谨;最让教师欣喜的是合作学习的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也会参与到英语的学习中来,比如放学后背几个单词、摘抄英文歌曲、电影台词和名言警句等等。经过一个学年的实践,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在语言综合运用和日常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上均有了大幅的提高。
通过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合作学习具体有以下几个环节:
1.合理分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合理分组,合理分组要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目标、学习兴趣等的差异,分组要在能够互帮互助的基础上争取成员素质的基本平衡,避免出现两极分化。要经常进行小组角色转换,保证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
2.组内交流。教师不用着急讲解,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进行交流,让学生开口说英语,然后观察学生的不足,重点给予指导,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提高,互相商讨解决英语难题。
3.组间交流。在课堂上,对于英语学习的问题,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发言。在对问题的认识上,各合作小组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最终达到共同掌握知识要点的目的。
4.教师组织和指导。虽然合作学习的主要角色是学生,但英语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悉心指导小组的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给予小组交流与协调的合理建议。
5.评价。教师每堂课结束都要进行合作小组学习评价,评价不单单是针对合作小组学习的效果还应针对合作小组的学习过程。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要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把对合作小组的集体评价与对单个成员个人评价相结合,使学生明确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一)有效提高了英语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使得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有了比平常学习模式下更多的收获,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二)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了轻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更加自信。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小组成员对学习中发现的问题,通过交流合作,总结出语法规则以达到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实现语言认知上的飞跃。如,各学习小组用英语尽可能多地来表达“建议乘飞机去扬州”这句话,其中一个小组采用了以下的说法:
1.Let’s go to Yangzhou by plane.
2.Should we go to Yangzhou by plane?
还有一组学生提出了与上述表述不同的表达方式:
1.Why don’t you go to Yangzhou by plane?
2.Why not go to Yangzhou by air?
又有其他小组提出了不同建议:
1.We should take a plane to go to Yangzhou.
2.If I were you, I would go to Yangzhou by air.
总之,在英语课堂中运用合作方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有利于利用有限的教学实践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竞争向上的精神。
篇10:模块教学在高中语文中的运用(教师中心稿)
模块教学在高中语文中的运用(教师中心稿)
(青海湟源县第二中学语文教研室,湟源,812100)
一、模块的内涵及发展
“模块”的概念是1976年由美国教授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Gazzaniga)提出的。《牛津英汉双解词典》对之作了如下解释:①(标准尺寸的)建筑部件。②(尤指计算机或计算机程序的)模件、组件、模块。可见,“模块”一词最初是建筑、家具、计算机等行业的术语,后来才被广泛地应用于其它各技术领域。
将模块理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就是将一门学科中或各门学科中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组合成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西方一些国家在职业教育中广泛运用模块理论,1993年我国引进模块教学后,也首先运用于职业教育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也面临着改革,但目前模块教学的运用仍处于探索阶段。
二、模块教学的组织形式
将模块理论运用于教学领域,对模块可理解为“为某课题(单元、分单元、课主题)而精心编制组装的一套供教学用的材料”?,这套材料包括信息单、活动单、作业单、技能单、问题群、研究问题、学生评估及其它等材料。模块的设计可以是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知识的组合,也可以是一本书的整合,从小的方面说,也可以是一节课、一个小的学习点。以模块的形式设计课程便于教学,也便于学生反馈。学生由学期末的反馈变成模块的反馈,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进展,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指导。
下面是模块式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模块名称
●模块目标(总体目标)
●子(分)模块名称
●子模块目标(可以理解为分单元目标)
●小节课题名称(每次授课的题目)
●课目标(每次授课的目标)
●具体的教学活动(编写模块材料)
上述模式中,无论是模块目标、子模块目标还是课目标,都应有明确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目标,各目标要具体,可操作性强,明确规定学生在学习该模块后应学会哪些知识点,具备怎样的能力。运用模块式组织教学,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其一是授课内容排列上的不同,传统教学模式以课本为载体,以课本目录为序,而模块式教学以开发的一个个模块为载体,模块具有可选择性。其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不同,传统教学模式着重对群体进行讲授,以教师为中心,而模块式教学着重对个体进行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其三是培养的侧重点不同,传统教学模式以获得分数主导,侧重点是使学生知道什么,而模块式教学以获得能力为主,侧重点是使学生会做什么,即注重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独立性培养,也就是拓展能力的培养。
三、模块教学在高中语文中的运用
高中语文要实现模块式教学,就有必要按模块式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进行整合,分化出同类型知识密集的一个个模块,各模块下根据需要可以设置一定数量的子模块,也可以不设。无论是哪一级的目标,都应是可以衡量的行为目标,且每个完整的行为目标都应由条件、行为、标准三要素组成。条件是指场地、制约因素、附属设施、材料、工具、设备等;行为是学生必须表现出的可以衡量的行为,由可操作性的行为动词构成;标准是指期望达到的数量和质量。例1:在教师讲解本文后,95%的学生将能正确解释给出的每个词的词义。例2:2分钟内,学生从该篇短文中找出6个复句的准确率达到100%以上。在例句1中,条件是“在教师讲解本文后”,行为是“正确解释给出的每个词的词义”,标准是“95%的学生”。例句2中,条件是“2分钟内”,行为是“从该篇短文中找出6个复句”,标准是“准确率达到100%”。
小节课题就是每一节的授课题目,课题下编排的内容是教学的核心。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目标、重点难点等之外,关键是要根据模块式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精心编制一套模块材料,如信息单、活动单等。其中信息单也叫资料单,但其信息量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还应包含杂志、报纸、网络、新闻及其它参考书目上收集到的.、经过教师精心遴选、汇总后单独成册的资料,这些材料主要是供学生掌握信息用。活动单就是活动指南,其实质就是一个便携式清单,即要求学生第一步做什么事,第二步做什么事,如何去组织材料,例如让学生怎样去调查、撰写新闻稿件等,教师提供的让学生去完成的流程步骤就是一个活动单,它能给学生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作业单必须由教师亲自制定,必须以信息单为基础,使学生能在信息单中找到一些具体的材料,便于巩固知识,也便于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重点内容上。技能单在实验课程中比较常见,就是根据实习步骤制定出具体的任务、整个实验限定时间等,并对每一个步骤分配一定的分值,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予以赋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借鉴。问题群就是对同类问题举一反三,让学生在练中学,在练中会。如教师讲解了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后,列举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将同类问题反复练习。研究问题顾名思义,就是将某一难度较大的问题安排给学生(通常一个小组一个作业),迫使学生下去查阅大量的资料,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作业交回时教师再和学生一起研究、探讨。国外教学中常有问题研究的作业,如“东西方文化的对比”等,我们不期望我们的学生能交回多么高水平的作业,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即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评估就是让学生评判教师的教学水平,因为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学生最有发言权。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评估表格,对教学环节由学生打分,其主要目的是便于教师自我评估,在教学过程中自我完善,就实质而言,这是一个反馈的问题。
目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模块。必修课模块分为语文l、语文2、语文3、语文4、语文5五个子模块,分别对应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和第五册。选修课模块分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每个系列下又分了若干个子模块。要求学生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教学中教师要从“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个大目标着手,设计模块目标、子模块目标及课目标,精心编制模块材料,要确实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