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得益彰
中学语文科的基本教学活动是语言教学,而语言教学的实质是思维教学,单纯的语言教学是只顾其表面,又背离实质,教学效果往往事倍而功半。语言和思维是既紧密联系又相互依存的。说它们紧密联系、相互依存,是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马克思)。事实上,在进行语言训练的时候,必然离不开思维的参与。在口语训练实践中必须考虑增加训练的深度,即在口语训练中多提高条件,使学生同时受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推理、论证逻辑思维训练,应特别注意让学生运用比较、想象、联想等思维形式去思考或解答疑难问题,鼓励他们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让他们自己动口动脑,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其口语能力自然不同凡响,能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美。如何强化这项训练呢?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外,还要把质问、反问、设问、驳问、讨论等引入课堂,学生在问题的回答、讨论、归纳和意见的发表中,既训练了思维,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篇12:自然课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浅见的论文
自然课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浅见的论文
小学自然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自然教学要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即小学生学习、应用自然科学 知识解决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时必备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 力、动手能力等。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这些能力,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智力,启迪创造思维,为他们今后进一步 学习科学、研究科学、从事各种科技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心理学原理表明,思维能力是人的认识能力(即智力)的核心,而抽象概括能力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以第七册《金属》一课为例,谈谈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一、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和实验,为科学抽象打好基础。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自然教学的基本特点。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可以为 抽象和概括准备大量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教学中,教师应 尽可能创造条件,认真准备好与新授知识有关的“有结构”的材料,指导学生去认真观察或实验,去探索它、研究它,帮助学生获得对被探究事物的感性认识,初步形成对该事物的了解,以便于在教师的启发下进一步通 过头脑的加工、语言的交流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相应的科学概念。
在《金属》一课教学中,为了组织好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准备好用于观察和实验的各种材 料。除教师准备好教学中所需的实验器材,如铝勺、铜钥匙、铁钉、烧杯、电池、导线、灯泡等外,还应指导 学生自己收集并准备一些易于获得的材料,如稍粗一些的铁丝、铝丝、铜丝,香烟盒里的铝箔,可用于捶打的` 卵石等。教学时,应有顺序地组织好学生分组实验,引导他们去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1.组织学生观察三种金 属时,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并给予必要的提示,让他们用砂纸把金属表面打磨一下后寻找出这些金属外表的 相同点。这样做既可达到观察的目的,也能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2.教材中的三个实验和“试一试”实验要让 学生人人动手操作,以增强他们对金属的感性认识。对学生不便准备的传热实验,教师也应该在演示该实验时 尽可能让学生摸一摸没有浸在热水里的物体的一端,使他们实实在在地感觉到铜、铁、铝都能传热。3.最好把 教材中的“试一试”分散在一个观察和三个实验中去分别完成,形成对比实验。这样有利于突出铜、铁、铝的 共同性质,加深学生对这些金属的感性认识。4.学生实验时,要提示他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以便于告诉老师 “看到了什么,通过实验或观察,知道了什么?”
二、精心组织研讨,引导学生思维,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
在完成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之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开展研讨,即引导他们把在探究活动中所获得的感 性认识和想要说出来的话通过课堂讨论、互相交流等形式起到相互启发的作用,从而找出被研究事物的共同的 、本质的属性并加以概括,使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一定层次上的科学概念。由此可见,组织学 生研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
如《金属》一课:1.抽象金属的共性。在每一组观察或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讨论前教师必须向学生提出讨论题,以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鼓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尽量交流自己的观察 所得和想说的话。讨论题是:你在观察铜、铁、铝等物质的外表中看到了什么?铜、铁、铝的外表有没有相同 的地方?木棍、玻璃棒、粉笔呢?通过传热、导电实验,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从金属延展性 实验发现,把铜丝、铁丝、铝丝弯折或捶打后有什么变化?把木棍、玻璃棒、粉笔弯折或捶打后会怎样?这些 现象说明了什么?课堂讨论可采取小组形式,即前后相邻4个学生为一组互相交流、讨论,然后引导学生在全 班范围内作交流发言,讲明他们对三种金属的共同特性的认识。通过讨论,教师在肯定学生正确认识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填写本课中的前四处空白。2.概括金属的共同性质。通过上面的研讨活动,再对金属的共性进行概括 。概括时仍应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加以完成。具体过程是:(1)讨论:根据上面的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知道铜 、铁、铝有哪些共同的性质?引导学生对铜、铁、铝的共性进行概括。(2)教师告诉学生:由于铜、铁、铝有 共同的性质, 它们是同一类物体,叫做金属。金属表面所特有的光泽称为“金属光泽”。金属的种类很多,如 金戒指(金)、焊锡、干电池的金属壳(锌),电灯泡里面的钨丝等与铜、铁、铝一样,都是金属。(3 )引 导学生进一步讨论:根据铜、铁、铝的相同性质,可以推想出金属的共同性质是什么?进而完成更高层次的概 括。(4)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金属”, 并强调只有同时具有以上四个性质的材料才是金属。这样作好进一 步抽象,建立金属初步的科学概念。
三、及时巩固新概念,不断增强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巩固知识主要是指对知识的识记和应用。一个新的概念,如果不及时巩固,是不容易记住的,更谈不上掌 握和应用它。巩固的途径主要是练习和复习,如在学生认识什么是金属和金属的共同性质之后,可以进行下列 巩固练习:(一)识记练习:1.铜、铁、铝有什么共同性质?2.金属有什么共同的性质?3.什么是金属?通过 识记,再现本课所学的知识,并使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得到一次强化。(二)应用练习:1.干电池的外壳是一 种金属锌制成的,请推测锌应该具有哪些性质?2.想一想:木棍和玻璃棒为什么不是金属?3.试一试、议一议 (可设计为小游戏):香烟盒里的铝箔纸和铅笔芯是不是金属?(三)课内外结合,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自 己身边或家里的物体哪些是金属制的?都是些什么金属?它们具有哪些共同的性质?通过应用练习和课内外结 合练习,可以增强学生对金属的认识,并学会一种物质是否金属的判断方法,强化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篇13:培养幼儿交往能力之初探论文
培养幼儿交往能力之初探论文
交往是幼儿身心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能使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了解社会。当前,很多幼儿身上体现着不合群、自私等缺点,这是主要因为他们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幼儿在集体生活中表现出不能顺利与同伴交往,强占玩具、存在一定的攻击性行为,从而与同伴产生矛盾冲突,很难与同伴和睦相处;部分幼儿不能接纳同伴提出的合作玩游戏的要求,孤立、封闭,以哭闹解决问题或是请老师、父母来解决成为其正常手段。因此,如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幼儿时期培养他们初步的交往意识,引导他们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合作来解决一些生活学习中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迫切课题。
一、借游戏之风使交往之舵,使幼儿获得与他人交往的积极体验。
1、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合理组合,开展互动,提高幼儿的交往技能。
游戏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通过自己的或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合理开展创造性游戏,利用音乐、体育、表演等游戏提高合作能力,引导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教师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交往、合作,探索出一些交往的技能。
在游戏中合理组合,着重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帮助幼儿提高相互交往,共同合作的能力。幼儿们最喜欢、最能彼此沟通、交往的场所,也是交往中发生矛盾最多的地方,因此我们从引导幼儿合理组合自己交往的范围,帮助幼儿建立融洽的交往氛围。例如,一次几名幼儿在玩滑滑梯的时候,发生了争执,谁也不肯让谁,我加入到了他们的游戏中问:“你们可以自由组合成两个小组吗?”自然,孩子们很乐意分成两个小组,开展各自喜爱的游戏活动,在我的引导下,他们开始了组内交往活动,每个幼儿玩得都很开心。这样,在幼儿自己的组合中,自己解决了矛盾,变得其乐无穷。教师适当地引导与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合理组合,无形地让他们自己在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氛围里提高了合作的意识。
在游戏中开展互动,很好地发展幼儿之间的友好交往技能,还能体现幼儿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例如在音乐游戏“大灰狼”中,我们让幼儿一边躲避大灰狼,一边对保护身边的小朋友进行积极评价,使双方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同时,在各类游戏活动中,鼓励幼儿自己协商角色,在活动中幼儿自由交往,自我协调,既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孩子学会了合作,增加了社会交往的经验。同时开展互动游戏,也容易将那些胆小懦弱的幼儿带动起来参与活动,克服了胆小、不爱活动的弱点。
2、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正确开展交往评价。
教师发现幼儿在游戏时正确的交往行为时,及时表扬鼓励,发挥榜样作用,使其他的幼儿知道这样做是对的,并在活动中去模仿;在发现不正确的行为时,要及时指出来并教给他应该怎样去做。如幼儿在借积木或插塑不成功时,老师告诉他借别人东西要有礼貌,要看着别人的眼睛用商量与恳求的语气来说,并示范给他看,让他按老师的样子再试一次。这样幼儿就能把交往技能深深的印在了脑子里,知道以后该怎么做。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交往意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评价一是对于那些成功交往合作完成主题的幼儿,一起说说哪里完成的好?哪个小朋友活动中表现出色,为什么出色?哪些做法是对的?评价后及时发一些小礼物表示对他们合作成功的奖励,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知道只有通过大家集体一起努力才能成功。评价二是对于没能完成的主题,引导幼儿想一想为什么没有完成,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哪些做法是不对的,需要改正,下一次应该怎样做?对幼儿交往进行正确的评价,可以进一步强化幼儿的正确、积极的交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