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借助资料,感受诗歌语言的柔美
带着学生利用《课课通》,利用网络(教室有网络,有大投影就拥有无穷的资源)让孩子了解了绿树的作用。那些资料的语言是说明性,具体的数字,干枯的事例,为的是让学生了解植树的作用。学生唧唧喳喳读了一遍,让他们说说有什么感觉。有的说不明白其中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等词语,有的说读不通,有的说读着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没有感觉。
在这样的学习困扰下,我问学生,知道资料呈现的内容在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吗?学生欣欣然,很快就找到了。
大声朗读诗句后,说出感受。这下炸开了锅。都认为诗句没有那么“拗口”,而且也知道是在写植树的好处。
为什么不“拗口”呢?在这样的追问下,学生品出了诗句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植树的作用,读起来很美;多处运用“对偶”使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这样一比较,再让学生诵读积累,孩子们自然是乐在其中。
我是想极力从孩子的现有水平出发,依据文本资源拉动最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发孩子主动学习的热情,让诗歌教学不再枯燥的。
从课堂看,孩子们还是轻松愉快的,也许从这节课始,孩子就“迈开了轻快的脚步”,进入了新年的学习中。
篇8:《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文章以记言为主,言辞颇有深意,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虽然有些文字有一定难度。但是由于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再加上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积累,所以教学设计时,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上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现在看来这个方法还是比较得当的,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趣味盎然的。
新课程改革以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教师的一个目标性的提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学习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我自认为对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还是比较值得一提的。
首先,我由历史谈起,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的 “读――译”均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关于文章分析由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先提出问题,加以整理,然后班级进行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1、虽然我们知道“秦王以五百地易安陵”不是出于好心,但是我们不理解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背景?
2、安陵君和唐雎都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分别是如何反驳的?表现出了二人有什么不同?
3、秦王在文中分别有什么行动和语言?表现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唐雎既然想刺杀秦王,为什么不直接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却绕圈子说了三个刺客的事?学生在感悟、赏析词句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
再有,本节课在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故事复述、分角色朗读课文、为人物设计神态、动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学生在感悟唐雎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怀怒未发,休降于天”以及与秦王同归于尽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学生又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恰到好处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生学会学习。唯一遗憾的是,时间分配欠合理化,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小练笔: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更要加强课堂程序、时间分配等方面的学习,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机。
篇9:《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
一、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对内容的把握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都能如此深刻,是我在准备这一课是没有想到的,当时我还设想了许多种引导学生思考的过度问题,在这里都没有用上,学生的表现很精彩,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这让我感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不要让学生被老师的担心束缚了手脚。
二、古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只有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诵读练习,学生才能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进而体会到作品的意蕴和理趣。
篇10:《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
细细思索,本节课教学的优点主要表现有三:
一、强化诵读教学,以读代教促学。
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和现代汉语想去甚远,阅读它难免令人感到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空间狭小,对初中生来说,“难懂”加“无用”,所以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为打破僵局,冲出这一藩篱,针对本课教学,我采用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学生的评读等多种诵读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及写作方法的理解,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分文章七分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诵读,有助于对字词的读音、语句的节奏、句读、语调的把握;通过诵读,可以真实体验人物内心世界,达到解读文本的目的;通过诵读,既可丰富课堂教学气氛,又能改变部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消极态度。学生读,学生评,教师点,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交流,逐步扫清疑难字词对理解文本造成的障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与能力。如,“天下缟素”中的“缟”字读音;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的轻蔑语气;“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连贯读出的唐雎的气势和视死如归的决心;“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中的两个“使”字的区别等诸多疑难与知识的解析,均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得以解决,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重视学法指导,提升学习能力。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教师“授之以鱼”的同时,更要“授之以渔”,重心是要促进学生的学,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伟大理想。教育是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的,所以它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课堂上精讲少析,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我理解与解读,赞赏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以“留、替、补、删、调”五字翻译为原则,让学生懂得结合注释及工具书尝试翻译课文;明确文言文学习“会背、会默、会译是基础”,“会赏是提高”的目标;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等。科学有效的方法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是取得“事半功倍 ”的学习效果的关键之所在。子曰:“温故而知新”,边学习边思考,联系旧知识,推知新知识,从而让学生在良好的方法指导下,逐渐养成创新思维与意识,不断提升学生自己的综合性学习能力。
三、内外兼顾,拓宽视野,启迪思想。
文言文教学,不仅要立足文本,更要拓展文本,即从文本中走出去,不完全受文本的限制。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实际,我适当穿插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链接与作品人物具有共性特征的历史人物,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搭建学生表达心声的平台,扩大学生的视野,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内外知识兼顾,相互贯通,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与知识再运用的能力,使学习语文向学习生活的广阔天地迈进,同时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积淀中国古典文化,培养学生天下兴亡之感,发扬“不因祸福避趋之”的传统道德,砥砺意志。
篇11:《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在现今的社会中成功与否,思维方式的好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基于语文学科的特性,发散思维的重要性便顺理成章地浮出水面。
发散思维,其特征在于“发散”。没有中间的判断。推理过程,直接面对现实事物,抓住事物内在的本质。再以此为圆心,呈放射状散开。常以突如其来的理解显现出来,是不按普通的逻辑步骤进行,其内容也常富有创造性。所以,它给传统的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另一方面又给我们的组织教学带来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一定要有清晰的认识。要有明确的“发散圆心”,清晰的发散径。所谓“圆心”就是事物现象的本质,如果没有定好,运用发散型思维进行阅读教学则让学生毫无收获。“发散半径”,是教师在学生思考前,给出明确的范围。这样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就可以游忍有余。
古诗文从表面上看是词语的连缀。词语是诗词的原材料,也是诗词意义的物质外壳。诗词通过表面词语的组合,往往不能完全表达其中蕴含的丰富意义,读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补充利用再创造的余地。因此,古典诗词的鉴赏,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角度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一。抓住教材诗词中的字、词。引导学生质疑。启发学生发散思维,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三年之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三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有这样一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在让学生试写的过程中,我发现多数同学都将“道”写成了“到”,在反馈时,我这样问:“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道“为什么是这个字?”有的同学说:“是”到“字的通假字”。有的同学说:“诗中的意思是”道路“所以要用这个字。”我让同学考虑两个字的意思,并再读全诗,联系前后文,发散性去思考,最后通过讨论得到正确结论:“闻道”中“道”字理解为“说、讲”。再如,我在教授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时,第一次让学生通读全文后,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文中“不求甚解”看课下注释的解释“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下功夫”这不是一个褒义词吗?但我们常见的这个词明明是贬义的。我马上对他的提问给予高度认可,之后争求余下同学的意见。讨论了一会儿,一个同学就说:“这和我们以前遇到的古今异义词道理一样――古今意义不同,对他的回答我很高兴并鼓励余下同学多进行发散性思维。
二。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向学生介绍有些作品主题的几种争议意见,通过熟悉作品后,引导学生角度,多层思考,钱梦龙老师就常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制造矛盾。这些“矛盾”是同学们深入理解过程中的“拦路石”。学生如何去克服它们,这就是一个思维方法行成的过程,这种方法通常比教师的直接提问有效。例如:理解《愚公移山》中,愚公和智叟两个人物时,可以争求学生到底喜欢哪个人物。可以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分析他们的现实意义,这样学生通过争论,就可以更全方位的认识。教师不要一味地愚公是正确的,智叟是假聪明。可以先提出不同意见:我认为愚公也有不足取的地方。比如,方式等。这样就引发学生发散思维,在这个过程中,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个人物在他们的争论过程中被全方位地认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