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努力扩大中国展会在世界的影响,积极拓展会展外交。
参与国际展览是展示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实力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展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努力扩大中国展会在世界影响的同时,更应该注重通过展会外交展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更好更多地吸引外资,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3、转变政府在会展市场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促进会展经济效益的发挥。
国外会展业的管理主要依靠行业自律机制,政府的介入一般体现在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国际大型展会的协助招揽上。第十五届亚洲国际食品与酒店博览会,是由新加坡展览服务私人有限公司主办,新加坡旅游局会议展览署及酒店和食品相关的协会组织作为此次博览会的支持单位。作为新加坡会展业的政府主管部门是旅游局展览会议署,主要承担宏观管理的职能,这一点不同于我国会展运行模式。目前我国展览实行的是项目审批制,形成从中央、地方到行业主管部门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审批格局,政府既是展览的管理和审批部门,有的又是展览馆的主办主体,极大地影响了会展业的市场化,无法形成行业行为的自律机制,无法体现展会自身的经济规律,因而出现了不规范的市场竞争、展会重复现象严重,档次和规模难以提高和扩大,影响了会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由于是政府主导,有些会议展览还带有摊派性质,许多会展完全是地方政绩工程的体现,没有考虑市场的需求。
据考察,新加坡旅游局的展览会议署主要任务是协助、配合会展公司开展工作,向国际上介绍新加坡开展国际会展的优越条件,促销在新加坡举办的各种会展。展览会议署每年都有计划地向世界各地介绍新加坡旅游会展方面的情况,如上半年去欧洲,下半年就去美国,并且在世界各地举办新加坡会展经济方面的研讨会,让各国都了解新加坡在这方面的优势。由于新加坡展览会议署不是管理部门,只是协调配合,而且不向新加坡的会展公司收取任何费用。在新加坡举办会展没有任何管理法规,举办展会也不需要任何审批手续。
由此可见,在促进会展经济发展中,政府的角色应该从会展的组织者与参与者,转变为推动城市会展业发展的规划、监管、服务和促进者,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活跃经济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点很值得我国政府及有关政府部门深思。
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展会运作上的优势。
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存在三大社会力量,即政府、中介机构、企业。在此次展会中,凡是引人注目的参展国家,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点:协会组织带队,对外统一宣传。在这次fha20xx展会上,我们充分看到了行业协会组织在会展经济中的组织和凝聚作用。一方面作为组织方的新加坡,协会在组织和树立新加坡餐饮与酒店品牌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参展国家而言,大多也是以协会组织带队,统一形象、统一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本国参展企业在展会上的影响力,从而增加了本国企业在商贸交流和谈判中的砝码,在国际商贸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在此次fha20xx展会中,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仅有8家单位参加了展会,不仅参展规模小,而且参展层次参差不齐,缺乏组织性和影响力。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在市场中的优势地位,行业协会不仅熟悉国内外的行业情况,并与国际相应的协会有多方面的联系与合作,而且与国内企业联系紧密,内引外联,具有组织展会、主办展会的条件。协会组织展会将更有利于展会活动的市场化,借助自身熟悉行业情况、了解企业诉求的优势,开展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展会活动;同时利用与国外行业组织的联系和关系,组织国内企业以整体形象外出参展,提升中国企业的形象并提高企业对外交流和沟通的地位。行业协会在本着“服务、协调、自律”的原则,是能够为会展市场的逐步规范和成熟做出贡献的。
5、规范会展市场,坚持理性竞争,实现品牌化、市场化发展。
据有关媒体统计,新加坡每年举办的各种国际会议、展览就达5000次,每年吸引150万来访者。其展会次数居亚洲第一位,在世界居第5至第6位,堪称亚洲的榜样。其会展业之所以发展兴盛,除了得益于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和物质条件外,还在于成功的会展经营理念。新加坡在会展经营上一贯坚持“品牌至上、市场需求导向和理性竞争”的原则。
新加坡有一定规模的会展公司达数十家,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但他们有着各自的分工定位和优势领域,并不会出现恶性竞争,一般某一类的展会如果已有展会公司操作过,那么其他展会公司就不会再重复操作,从而避免了正面竞争和资源浪费。
办展会需要创品牌,如果展会有了自己的品牌,就能吸引参展商来参加,就可以一届一届地办下去。如果一个展会只办一次的话,肯定会赔钱,只要创出品牌,才可能盈利。
新加坡的会展公司一般都有自己的市场调研部门或人员。针对市场需求确定会展项目。一旦会展项目确定,就会坚持品牌至上、服务取胜的理念,将该展会办成公司的特色优势展会。形成了品牌后,就能吸引一批长期客户。而且新加坡多数展会公司都是强调以服务取胜,最主要的是提高展会的质量。他们认为,展会参观者的数量并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看参观者的质量。
这与我国国内会展的运作情况大不相同,国内的会展经常是一个类别的展览做成功了,后面就会出现许多类似的展览,出现同一名目的展会可能会在全国不同地方进行,甚至在同一时间在相近的两个地方举行,直到把这个市场做滥为止。而且许多会展公司追求短期效益,降低参展门槛,导致参展商水平良莠不齐,影响了参观者参展的积极性。而且还不注重展览品牌的树立和对参展企业的跟踪服务,收了参展商的钱就算完事。这种运作模式导致展会市场混乱,很不利于我国展会市场的发展和壮大。因此,新加坡的会展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0_年考察报告格式范文六
近日,我们对柳州旅游相关项目进行了初步考察,包括江滨公园、柳侯公园、鱼峰山、马鞍山、奇石馆、龙潭、农业观光园、融水县贝江风光、勾滩苗寨、三江县鼓楼及民族广场、程阳八寨共三县11个景点。
仅凭粗浅的文献调研和走马观花式的考察,要给柳州旅游现状作出诊断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难免主观成分居多,但为了进一步推进工作开展,我们先把需要论证的初步思路整理出来,望能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请予指教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对柳州旅游的初步诊断及几点建议
1、至今柳州给人们的最一般的印象一是棺木二是铁路枢纽,三是工业城市,如柳工、五菱等。初始印象仍是“死在柳州”,以及历史上享誉天下的名贵棺木,其次是现代知名工业品牌,如柳工、五菱、金嗓子、两面针等等。很少人想到柳州来旅游,也很少人知道柳州有什么精彩、独特的旅游吸引物,从而产生旅游冲动。
2、柳州是广西第一大工业城市,形成了产业工人为主体的城市居民生活,及以产业配套、工业布局、工业产品采购、生产、库存、运输、销售为中心内容的贸易与物流体系,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为之配套服务的吃、住、行、购、娱等第三产业。这种城市经济结构脱胎于工业化社会,是工业化社会自发形成的,已经不能满足后工业社会的要求。上海从典型的老工业城市,向以金融为核心、信息、商贸、交通与旅游并重的新兴城市转型,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典范。而柳州仍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初期,工业社会的传统理念已成为柳州经济特别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位置以及它对柳州城市、乡镇后续发展的巨大作用尚未被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所认同,这是造成在旅游发展战略制订以及实施运作方面,柳州与桂林、南宁、北海存在较大差距的根本原因。
3、柳州一直都未将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位为成为广西乃至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相反,它一直被视为广西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因此,在多年的区域规划、基础建设与产业发展中,也就未能遵循旅游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通过政府的主导来强力推动旅游目的地的策划、规划、设计、建设与营销。
4、新近编制的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已经确立了将柳州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规划的理念。但政府是否能将旅游产业视为更具战略意义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源和经济增长极,并加大规划和策划力度,加强政策引导和投资支持,是柳州旅游能否快速突破的关键。
1、在工业化理念下形成的柳州城,存在人居环境上的许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布局失衡、建筑高密、建筑物结构与色彩、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等等。
2、在柳州这个工业城市里,公园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的自我空间;道路承载了太大的物流;文化艺术尚未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非物资生产的价值认同度不高;客流停留时间较短。
3、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保护与建设投入不足,体现城市旅游功能(特别是占据现代旅游主流位置的度假休闲功能)的软硬件条件较差,与优秀旅游城市的实质内涵存在较大距离。
1、早期建设的景区景点如鱼峰山的刘三姐传歌处和连通马鞍山的缆车,大龙潭的民族园(苗家深处、鼓楼等),贝江榄口渡口及勾滩苗寨的游赏方式等等项目,产品老化严重,游客参与性低,驻留时间不足,消费环节贫乏,急需进行升级换代。
2、真正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如三江县的多声部合唱、芦笙等艺术形式,节庆活动,抢花炮、斗牛、斗马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民情,鼓楼、吊脚楼、风雨桥等民族建筑,原生态村寨生活方式等等,都是柳州最具潜力的旅游资源,但开发层次和程度很低,可进入性和居留条件都较差。这包括山景中的元宝山、圣塘山等,村寨中的瑶、苗、侗老寨子,同时缺少一条优美的水景风光带(比美于桂林阳朔)。
1、柳州虽目前尚未真正成为旅游目的地,但通过这次短暂的考察,我们认为:柳州拥有优越的旅游资源条件和区域市场通道,完全具备成为知名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可能性。
2、柳州城区具备良好的旅游接待基础,具备饱含岭南文化意味的闲适、平和的氛围,具备包括住宿、游览、购物、餐饮、娱乐在内的旅游产业主要链节(需要重新分别加以精心设计和提升),具备一些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景区景点,通过对资源、景观、产品、服务、形象、品牌等产业要素的全新整合,完全可能形成城市度假休闲观光旅游的强烈吸引力。同时,龙潭、都乐、洛维等区域,经过创新策划和设计,具备整合成为休闲度假胜地的充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