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又一次宣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 16 -
2013年10月,在印尼巴厘岛上,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透露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路线图:“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我们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改革”始终是历届三中全会的“主题词”。全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中国——《华盛顿邮报》:中国的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过去30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速,占世界的比重从1980年的2%上升到目前的15%,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在放缓,改革刻不容缓。
《每日电讯报》:中国将会掀起下一个“飞跃式”大发展,推动中国迈入世界高科技富裕国家之列。并说,此次全会将带来“深刻变革”,意义不亚于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印度时报》:使用“中国重启”这个短语来解读三中全会,认为中国正处在“改革窗口期”,此次会议可能预示着国家经济与社会的重大变化。
法国《回声报》:出台的措施大多是痛苦的,因为它们或多或少都将触及既得利益阶层。
毋庸置疑,新一轮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必将强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
可以预计的是,改革将再次改变无数中国人的命运,并给整个世界带来重大影响。
【同期声】习近平
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解说】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预示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站在了历史的新高度。
- 17 -
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创了现代化事业的新局面,开拓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改革攻坚实现新突破,闯深水、涉险滩,一系列抓要害、动真格的改革措施相继推出,转型发展再出发,中国经济航船在深水区穿越激流、动力强劲。
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成为深化改革“马前卒”,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政务公开,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进程,从财税制度试点改革,到金融领域制度创新,从创新驱动中关村科技引擎,到引领上海自贸区阔步起航,开局良好。
十八大以来,八项规定新风扑面,铁腕反腐,从严治党,“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教育实践活动蓬勃开展,8600多万党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形成了全党全社会的新气象。
十八大以来,国际舞台频频展现精彩耀眼的中国亮相,从领略欧亚大陆的雄奇到感受阿非利加州灼热的阳光,从加勒比海岛屿到北美洲庄园,从聆听中亚大漠驼铃声到踏访东南亚邻邦,秉持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坚定表述“国家核心利益”,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向世界传递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与胸怀。
十八大以来,民生改善破解难点,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促公平,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备受关注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强力推进,在经济增速放缓之际,与之密切相关的就业却创出历史新高,民生投入增速高于财政支出增速,生动地诠释着“用政府紧日子换群众好日子”的承诺。
【同期声】习近平
(习主席好!)你好……你好!都住在这儿,老四合院里的这些街坊邻居,祝你们的生活啊,会越来越好,各种设施啊,都会不断地改善,祝大家家庭幸福。
【解说】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道路连接过去,通向未来,指引方向,更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一个创造了伟大文明的民族,必定能够拓展和走好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我们的复兴之路,追梦之旅。
为梦启航,改革开放的航船正承载人类文明进步的新传奇,劈波斩浪驶向中国梦的彼岸……
- 18 -
第三集中国精神
发表时间:2014-05-29 来源:央视网
【解说】
毛泽东在民族危难、抗日救亡之际,曾气吞山河地宣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鲁迅先生曾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先生还在《学界三魂》中坚定地指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了,中国才有真进步。”
这是怎样的一个民族?这是怎样的一国人民?是什么支撑着这个古老而神奇的民族立于世界万邦之林,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为什么能够持续不断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新的活力?
当我们徜徉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当我们跋涉在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里,当我们从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山野川泽追寻答案……蓦然发现,有一种特殊的基因,在支撑着这个民族一次又一次从灾难中奋起,这种基因就是伟大的中国精神!
【同期声】习近平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解说】
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同时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
北京猿人钻木取火的智慧,神农氏遍尝百草的坚韧,尧舜禅让的谦和,文景之治的和谐,贞观长歌的励精图治,康乾盛世的雍容大度,戊戌变法的图强之志,驱逐列强的浩然正气,抗击日寇的同仇敌忾,创建新中国的浴血奋战,改革开放的勇
- 19 -
气与胆魄……历史长河中的一首首浩歌,无不光耀着伟大的中国精神。
【采访】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
中国精神它的历史背景、文化积淀,可以从“源”和“流”两方面去考察。“源”就是我们的实践,我们的社会生活;“流”,一是中国历史的文化传承,二是当下人们在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精神的追求,这两种追求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我们今天的一种精神力量。
【解说】
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志,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固发展的丰厚滋养。
台湾学者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中国像一个巨大的立方体,在排山倒海的浪潮中,它会倾覆,但在浪潮退去后仍顽强地矗立在那里,以另一面正视世界,永不消失、永不沉没。”达尔文也曾讲过:相对于其他文明,中华文明更具有典范意义。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这种“典范意义”的内核便是中国精神。显然,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采访】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颜晓峰
中国精神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它包含着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为中华儿女构建了永久的精神家园,为各族同胞提供了牢固的价值认同,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动力,无论是英雄人物还是普通群众,都是中国精神的承载者和践行者。
【解说】
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无不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采访】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岂之
什么是中国精神?什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觉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在,积淀这个词很重要,也很好,积淀在12个理念上:一个理念自强不息,还一个理念道法自然、天人和谐、居安思危、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
【解说】
爱国——是中华民族凝聚一体的精神动力。
-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