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也就是“不忍人之心”)是人人都有的。为了证明这一论断,他举了“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一雄辩的例子。
孟子所举的这个例子具有极大的普遍性,但它不是由逻辑推理而是由生活实践所证明的,其根据就在每个(正常)人的心里。每个人都可以“将心比心”,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就是所谓直觉的证明。而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也能得出恻隐之心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它涉及心灵的内容,即一个人设身处地所感觉到的他人的痛苦(现在的或将来的);二是它涉及心灵指向,
即一个人在体验到恻隐之情时心灵是指向他人的,表现出一种对他人的关切,而这一指向是纯粹道德的指向。
孟子论证了“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之后,其他三种道德情感也就不证自明了。在孟子看来,其余“三心”与“恻隐之心”同出一源,只是在不同场合有不同表现而已。“羞恶之心”是“不忍之心”的反面表达;“辞让之心”(“恭敬之心”)出于对他人的尊重,与“不忍之心”互为表里;“是非之心”是道德判断,其标准就是恻隐、羞恶、辞让。
孟子指出,上述“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四种重要美德的发端、萌芽,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只要人后天去“扩而充之”,就可以达到相当高的道德境界,就可以“事父母”“保四海”。由此,孟子得出了他的著名的“性善论”,即人有内在向善的坚实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扩而充之”,就可以成就极高的道德境界。孟子将道德情感视为人性论的基础,开启了儒家文化以情感而不是以知性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道路。“性善论”也从孟子时代众多的人性论中脱颖而出,一直影响至今。
但仔细想想,孟子的论证过程却是有问题的。我们从“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一例子说起。我们知道,特定年龄段的小孩子通常很容易得到正常人的爱的。因而在孟子这里,快要掉进井里的孩子可以让所有目睹的正常人产生恻隐之心。但是,假如快要掉进井里的是一个臭名昭著、大家厌恶至极、人人得而诛之的人物,那么又有多少人会产生同样强烈的恻隐之情呢?恐怕未必会有多少吧。
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能对身处(或即将身处)险境的陌生人、没有仇恨的熟人、无辜的孩子产生强烈的恻隐之情,而对有矛盾、仇恨的熟人则要相对冷漠。换言之,人的恻隐之心是分对象的、有场合差别的。对前者完全可以产生强烈的恻隐之情;而对后者,强烈的怨气、仇恨已经抵消了相当部分的同情,从而转为心理上的冷漠、行动上的不作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体验到两种完全不同的强烈情感,做出完全不同的举动。在这里举一个也许并不完全恰当的例子。我们知道,关于是否废除死刑,向来是有极大争议的。许多支持废除死刑的个人、组织,在平时经常发出相关的呼吁。可是,在某些惨案发生之后,许多之前持废除死刑观点的个人却完全转变立场,相关组织也暂时减少了发音。在这里,孟子的“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恐怕多少有些片面、武断、粗暴。
当然,举的这个例子并不足以推翻孟子的论断,而只能说明人性的复杂:人既有向善的潜能、渴望,但同时在强烈的意志、情感、欲望的支配、裹挟下,完全有可能走上另一条完全相反的路。
附:助读资源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市不远。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资料已很少,《韩
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孟子得益于母亲的教育。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还是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2.背景展示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相互之间战事频仍。战争的规模也远远超过了既往任何一个时代。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人民的生活极端痛苦,“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孟子目睹当时社会纷乱之景,认为天下“定于一”,主张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所以他游说梁惠王、齐宣王,乃至宋、滕等小国的统治者。但是他的理想终究未能成功。大国忙于逐鹿中原,攻城略地;小国则苟延残喘,希求自保。孟子的理想与社会的现实脱节,这就使他的主张不可能付诸实施。
3.作者延读
关于孟子
冯友兰
我们已经知道,孔子对于“仁”讲了很多,对“义”“利”之辨也分得很清。每个人应当毫不考虑自己利益,无条件地做他应该做的事,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人。换句话说,他应当“推己及人”,这实质上就是行“仁”。但是孔子虽然讲了这些道理,他却没有解释为什么每个人应该这样做。孟子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孟子建立了人性本善的学说。性善的学说使孟子赢得了极高的声望。
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确切地说,就是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向来是中国哲学
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据孟子说,他那个时候,关于人性的学说,除了他自己的学说以外,还另有三种学说。第一种是说人性既不善又不恶;第二种是说人性既可善又可恶(这意思似乎是说人性内有善恶两种成分);第三种是说有些人的人性善,有些人的人性恶(详见《孟子·告子上》)。持第一种学说者是告子,他是与孟子同时的哲学家。《孟子》中保存了他和孟子的几段很长的辩论,所以我们对于第一种学说比对于其他两种知道得多一些。孟子说人性善,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孔子,就是圣人。他的学说,与上述第二种学说的一个方面有某些相似之处,也就是说,认为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他的确承认,也还有些其他成分,本身无所谓善恶,若不适当控制,就会通向恶。这些成分,他认为就是人与其他动物共有的成分。这些成分代表着人的生命的“动物”方面,严格地说,不应当认为是“人”性部分。
孟子提出大量论证,来支持性善说,有段论证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此“四端”,若充分扩充,就变成四种“常德”,即儒家极其强调的仁、义、礼、智。这些德,若不受外部环境的阻碍,就会从内部自然发展(即扩充),有如种子自己长成树,蓓蕾自己长成花。这也就是孟子同告子争论的根本之点。告子认为人性本身无善无不善,因此道德是从外面人为地加上的东西,即所谓“义,外也”。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人应当让他的“四端”,而不是让他的低级本能,自由发展?孟子的回答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有此“四端”。所以应当发展“四端”,因为只有通过发展“四端”,人才真正成为“人”。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他这样回答了孔子没有想到的这个问题。(摘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有删改) 附:积累卡片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多义实词
4.重点虚词
5.特殊句式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也”表判断
状语后置句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
母也
正常语序为“于孺子之父
母内交”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
也
正常语序为“于乡党朋友
要誉”
第5课《老子》四章
一、读懂文意
边诵读边完成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
1.三十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共一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当其无.(车毂的中空处),有车之用.(功用)。埏.(揉和)埴.(黏土)以为器.(陶
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门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2.企.(踮起脚)者不立
..(不能久立),跨.(阔步行走)者不行,自见
..(偏执己见)者不明,自是.(以……为是)者不彰.(彰显),自伐.(夸耀)者无功,自矜.(夸耀)者不长.(长久)。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赘瘤)行.(同“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为,做)。(第二十四章)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
..(强劲奋进)者有志.(意志)。
不失其所.(地方、位置,指立身之地)者久,死而不亡
..(不朽)者寿.(长寿)。(第三十三章) 4.其.(代指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安.(安稳)易持.(持守),其未兆.(显露迹象)易谋.(解决),其脆.(脆弱)易泮.(同“判”,分离),其微.(细微)易散.(散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
于毫末
..(细小的萌芽);九层之台,起于累.(同“蔂”,土筐)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接近)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以……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以……为学)不学,复.(弥补,补救)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二、语言理解与积累
翻译下列句子。
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所以,有了它们(车子、器皿、房屋)给人带来便利,但恰恰依靠“无”才使它们发挥了作用。(要点:准确译出“有”与“无”的关系,不能译为无内容硬联系的并列句子)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