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新教材)第二单元 学段一 文本前(2)

2025-11-15

说孔子以前的上古文化赖于孔子而传者,其文化大要即如是,其流传也大要即限止于是;其功在孔子,其过不在后人。

说孔子以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者,其根本点就在两千五百年来大有异乎世界各方,不以宗教为中心的中国文化端赖孔子而开之。或认真说:两千五百年来中国文化是不以环绕着某一宗教为中心而发展的,寻其所从来者盖甚早甚早。而其局面之得以开展稳定则在孔子。再申言之:一贯好讲情理,富有理性色彩的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端由孔子奠其基础。(有删改) 附:积累卡片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多义实词

4.重点虚词

5.词类活用

词语例句解析

死夕死.可矣动词的为动用法,为道而死

贤、齐、内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齐,形容词作动词,向……看齐,与……一样/内,名词作状语,在内心

正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用作动词,纠正,匡正

6.特殊句式

句式例句解析

固定句式人而不仁,如乐何?“如……何”,“把……怎么样呢”“对……怎么办呢”

宾语前置句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作“省”的宾语前置

介词宾语前置句,固定句式仁以为己任,不重乎?

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任”,“不亦……

乎”,“不也……吗”

第4课大学之道

一、读懂文意

边诵读边完成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

(第1段)大学

..(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之道.(根本原则),在明.(彰明)明德

..(美好的德行),

在亲民

..(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在止于至善

..(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而后有定

..(志向坚定不移),定而后能静.(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安.(性情安和),安而后能虑.(思虑精详),虑而后能得.(处事合宜)。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第2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使……整齐有序)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修养)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

者,先致其知

...(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致知在格物

..(推究事物的原

理)。物格而后知至

..(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平民百姓),壹是

..(一概,一律)皆以修身为本.(根本)。

二、语言探究

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从中体悟形容词活用的规律特点。

(1)????? 知至而后意诚.: 先诚.

其意: (2)????? 意诚而后心正.: 先正.

其心: (3)????? 家齐.而后国治: 先齐.其家:

(4)?????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答案 (1)真诚/使……真诚 (2)端正/使……端正

(3)整齐有序/使……整齐有序 (4)使……彰明/美好的

规律特点 形容词放在主语或名词后,充当谓语与修饰成分,其后一旦带了宾语(或名词),该词可能活用为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

三、重点理解

1.比较“大学之道”中的“大学”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中的“小学”含义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古时的“大学”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博学”,二是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治国方面的学习。这里的“大学”是后一种意思。“小学而大遗”中的“小学”是指小的方面学习,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之学,即古人所学的学习文字等方面的“小学”。

2.结合《大学》的相关论述,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的关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目”,这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八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

《大学》提出了“三纲”和“八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附:助读资源

1.《大学》简介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2.《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附:积累卡片

1.多义实词

2.词类活用

词语例句解析

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齐先齐.其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诚先诚.其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真诚

3.特殊句式

句式例句解析

状语后置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正常语序为“于天下明明德”

第4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读懂文意

边诵读边完成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

..(狠心对待别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就)有不忍人之政

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

..(……的原因)谓人皆有不忍人之

心者:今.(假如,如果)人乍.(忽然)见孺子

..(惊骇,恐惧)恻隐

..[哀

..(儿童,小孩)将入于井,皆有怵惕

痛,怜悯(别人的不幸)]之心;非所以内交

..(结交。内,同“纳”)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

誉.(博取名誉)于乡党

..(同乡)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这样)也。由是观之.(音节助词),无恻隐之

心,非人也;无羞恶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谦逊推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萌芽,发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好像)

其有四体

..(四肢)也。有是四端而自谓.(说)不能者,自贼.(伤害)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同“燃”),泉之始达.(流通,指泉水涌

出)。苟.(如果)能充之,足以保.(安定)四海

..(天下);苟不充之,不足以事.(侍奉)父母。”

二、语言梳理

本文中“之”字出现频率颇高。试找出它在本文及《〈论语〉十二章》中的用法与例句,填出下表。

意义或用法例句

代词

答案

三、重点理解

1.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孟子告诉我们,拥有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拥有了“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去发现并挖掘这种固有的潜能,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扩而充之”,如果你挖掘了你的潜能,你就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果你自暴自弃了,你也就流入了凡庸甚至堕入了邪恶。

2.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

3.本文以“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试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探究孟子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 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新教材)第二单元 学段一 文本前(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旅游专业《旅游概论》第一章练习题有答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