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的泥土》的听课与评课
连接电视学习语文
官方网站:b97e4c73f46527d3240ce09c/ejkozxmndgqupe 一.教学实录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坐在大家身后的是来自哈尔滨、牡丹江、大庆市四县五区的领导和老师,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
他们来到咱们“温泉之乡”好吗?
生:好!(生热烈地鼓掌)
师:大家愿意在这节课中展现我们第四中学的风采吗?
生:愿意!
师:接下来我们欣赏几幅图片。(屏幕展示景美、情美的图片,学生观赏画面)美吗?
生:美!
师:景美、情美令人陶醉,屏幕上的话更给人启迪。我们共同读一遍好吗?(屏幕展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乏爱,而是缺乏感受爱的心灵。生齐读。)老师把这句名言送给大家是为了让大家学
会什么?
生:发现美,感受爱。
师:非常好!发现和感受会让我们的阅读更丰富、更深刻,也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在发现和感受中去学习,我们一起走近黄飞的小小说《甜甜的泥
土》,去了解一个独特的故事,结识一些似曾相识的人物。
(板书课题)
师:有目标,我们的行动才会有方向,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这样的。
(屏幕显示学习目标,生齐读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的故事情节,了解小小说立意新奇,结尾惊奇的写法。2.能够
抓住细节,具体分析人物形象。3.感悟伟大的母爱,进
一步体会人间至亲至爱犹如宽广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二)合作探究,感悟亲情
师:大家都做预习了,是吗?我们来做几道非常简单的小题,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我们以抢答的方式进行,老师还给答对同学准备了奖品。看谁先得到。
(屏幕显示:①.生字生词②.整体概括:用一句最简洁的话说故事。)
(生积极参与抢答,师发给学生奶糖、玩具猪、足球等电脑图片,作为奖品。)
师:从答题情况来看,同学们扫除了阅读障碍,知道小小说讲的是一包奶糖融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大家对这篇小小说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但读一篇课文与认识一个人是一样的,仅有一面之交和初步印象是不够的。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谁想为大家朗读这篇文章,老师已经准备好了音乐《秋日私语》。其他同学认真听,听过朗读之后用“分层概括”的方法来说故事。具体要求是找出贯穿全文内容的线索。再试着用几个动词将这个线索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屏幕显示:分层概括)
(一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听后归纳)
师:让我们交流一下刚才的问题。找出贯穿全文内容的线索。
众生说:奶糖。(板书:奶糖)
师:奶糖自始至终出现在文章中,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我们再试着用几个动词将这个线索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我先说“送奶糖”,大家接着说。
生:吃奶糖,分奶糖。
师:下午,这包糖终于传到了二年级二班王小亮手中。
生:传奶糖。
生:分奶糖、吃奶糖、藏奶糖。
师:“藏”字的动感不够。
生:埋奶糖
师:对,是把奶糖埋在雪堆中的。第二天……
生:挖奶糖
师:好,最后他怎么尝到甜甜的泥土的味道的?
生:舔奶糖
师:多么形象,一个八岁孩子的动作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了。
(师分别板书动词:送、传、分、吃、埋、挖、舔。)
师:用分层概括的方法我们理清了小小说的故事情节,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离异的妈妈与王小亮的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文中除了这两个人物还涉及到其他人物吧!
众生:王小亮、亲妈妈、后妈、父亲、老师、同学和传达室的老头等。
师:让我们再细读文章、抓住细节,选择最感兴趣的人物,用“我最了解(人物),由文中第段(句子),可知他(她)是的人”的句式,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给同学们一些时间做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先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再举手示意老师。
(屏幕显示:细节概括及句式。)
(学生再读文章并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师:很多同学准备好了,已经举手示意我了,我们开始交流吧!
生:我最了解小亮的亲妈妈,由文中第2段的“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可知她是
一位爱孩子的母亲。
师:说得真好!你能用过去老师教给大家的方法,对这一句做进一步的赏析吗?
生:能。句中用了动词“倚着”,说明她站在那儿时间很久了。
而且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说明妈妈专心致志等候放学后儿子的出现,体现她对儿子的至爱亲情。(众生鼓掌)
师:同学的掌声是对你最高的评价。
生:我最了解小亮,由文中第22段的“小亮起得特别早。他照例先把全家的便盆倒掉、涮净,再掏米、添水、捅火、坐锅,然后才背上书包拿块冷馍悄悄溜出门。”可知她是
一个非常勤劳的孩子。
众生:啊?
(众生疑惑、议论,纷纷举手,要求发表个人看法)
生:小亮不勤劳。
师:小亮不勤劳吗?
生:不是小亮不勤劳。我是说作者写这句话的目的不是要说小亮勤劳,而是说他生活艰苦。后妈对他不好,虐待他,本来都该大人干的活却让一个八岁的孩子来做。爸爸也不关心他,专门听后妈的教唆。
师:你的评论要有依据哟!
生:前文都写了。第19段写“小亮喜欢吃的奶糖好久没尝过了”;分糖时,“连那只张了嘴的破鞋都甩掉了”这都说明他生活艰苦,最起码的温饱都得不到满足。第20段还写,吃剩的糖无处放,“他好像又看到:现在的妈妈扬起细眉
在爸爸的耳边嘀咕什么,爸爸抓起一根柴棍,气势汹汹的向他走来。”这些都说明小亮生活艰苦,后妈、亲爸都对
他不好。
师:你真善于发现。你不但了解了小亮,他的爸爸妈妈你也了解到了。
生:我也想说一说小亮。我最了解小亮,由文中第19段的“他那双小手在衣服上来回蹭着,微微思考了一下,笑咪咪的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颗,给要好的伙伴发两颗,又恭恭敬敬的给了老师五颗。”可知她是一位非常懂事善良的孩子。
还有第20段“迅速将糖埋入路边的雪堆中,还特地插上
一根小棒棒。”可知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生:老师,我想关注一下这位伟大的母亲。我最了解小亮的亲妈妈,由文中第3段的“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热切的光。”
可知他是一位深爱孩子的母亲。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他的眼神从黯淡到热切,这可以看出离异后不能经常见到儿子她是悲伤的,电铃一响即将见到儿子,内心又是无比激动的。
师:你分析的真好。
┅┅┅┅
师:大家的感受真的是丰富多彩。在这些人物中,作者刻画的较细致的是谁?
生:小亮和他的妈妈。
师:这是小说的主人公。细致的刻画中表现了母子间的深情。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爱是┅┅
众生:伟大的。
师:同学们把人物分析这样透彻,老师领略了同学们的聪明才智,相信大家的朗读水平一定是更出色的。我们就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伟大的母爱。大家看一看哪些段落浓浓的母爱体现的最为明显?
(学生纷纷选择6至18段的内容)
师:下面我们就分角色朗读6――18段。谁想读小亮的亲妈妈?(A)传达室的老头?(B)还有旁白?(C)你们几位先酝酿一下感情,其他同学和我都做评委,听过之后评一评
他们读得怎么样,好吗。(屏幕显示:角色朗读)
(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
师:有一位艺术家说过:人的喜怒哀乐都能通过声音表达出来。
大家评一评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我认为A读得好。她把小亮妈妈渴望见到孩子,但又没见
到时的伤心、焦急、无奈的心情都读出来了。
生:我认为B读得好。因为在朗读中大家更多注重人物的对话,不注意旁白,而B把不为人注意的旁白读得很好,衔接及时,语调、情感与情境相吻合。
师:你评得真好,看事物的角度很独特。有没有人认为他们有读得不如人意的地方?
生:我认为B虽然把不了解事实真现的传达室的老头生硬的不烦的语气都读出来了,但是,“我是问你几年级几班。”这句处理得不够好。这句不宜音调太高,语速应该比他的前几句话要慢,字音咬得要重,要有点咬牙切齿的感觉,再加上不耐烦。
(众生鼓掌要求该生读一读。该生示范。)
师:太棒了!你认真地听了,也用心去品了。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让我们更进一步体会到了小亮妈妈的一片爱子深情。可以说小亮和妈妈的生活都是不如意的,辛酸的。这是一个苦涩的故事,但为什么用“甜甜的泥土”
做题目?如何理解“甜甜”?
生:因为奶糖融入泥土,泥土变甜了,所以用“甜甜的泥土”
做题目。
生:奶糖是妈妈送的,这糖已不是一包普通的糖,而是一包蕴含着崇高母爱的糖。所以,“甜甜”既指糖是甜的,也指
母爱是甜的,母爱也是伟大的。
师:只有亲妈妈一人爱小亮吗?
生:还有很多人爱小亮,比如老师,传达室的老头后来能把糖
传给小亮,好可以看出他也是关心小亮的。
师:你说的这些都是有名的,一定还有很多不知名的好心人在
关心帮助着小亮。
师:仅仅因为奶糖融入泥土之中,所以就用“甜甜的泥土”做题目吗?为什么作者要让象征爱的奶糖融入大地呢?
(众生无言,师安排短时间讨论。)
生:作者让象征爱的奶糖融入大地,是要告诉我们,我们生活
的大地上到处都有爱。
师:象征爱的奶糖融入了宽广的大地,我们的爱也将像大地一样变得宽广,到处都有,处处都在。也就是“无所不有、无处不在”。这就是小说的主旨,也是作者用“甜甜的泥
土”作题目的原因。(板书:爱像大地一样宽广,无所不有、无处不在。)
师:小说的主题没有只停留在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爱和母爱伟大上,而进一步升华为人间的至亲至爱就象大地一样宽广,它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让离异家庭的孩子获得了应有的温暖和幸福,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样的立意的新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