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犹如指挥棒,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是最重要的。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如果生态环境指标很差,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表面成绩再好看也不行。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资源环境是公共产品,对其造成损害和破坏必须追究责任。要建立环保督察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完善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坚持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针对决策、执行、监管中的责任,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要求,对问题突出的地方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责任。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赔偿制度,落实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必须严肃追责。
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搭好基础性框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要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通过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新格局,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篇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规划了蓝图,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二〇一三年九月七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首先应该从我做起。当看到洗手间的水龙头在滴水时,是不是能够举手关上呢?当电池用完后能否分类收藏处理而不是随手扔掉呢?当购物时能否自觉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呢?一件件小事虽然都很不起眼,但却体现我们究竟具备了多少环保意识。
我认为首要的就是要在全民族树立起环保意识,具体地说就是树立资源意识,生存意识。要让大家都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资源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今天的生存!不能抱着环保多我一人少我一人差别不大的思想,也不能对保护环境有任何松懈和怕麻烦的思想。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固然负有重要的责任,而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人对此更是承担了更为直接、更为具体的责任。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为社会、也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必须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篇三
同志们:大家好!
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著名科学论断,是十一年前首次在浙江安吉考察时提出的。十一年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浙江大地的生动实践,努力使浙江水更绿,山更青,天更蓝,地更净,民更富,省更强。
把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纳入“八八战略”并作为浙江发展的总纲。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但也随之带来资源能源消耗日益增加、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等问题。浙江作为资源小省、经济大省,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对这个问题,历届省委一直在思考。2002年6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绿色浙江”。2002年12月,来浙江工作不久的习近平,在主持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时就提出,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习近平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浙江于2003年1月成为全国第5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在2003年7月召开的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并成为指导浙江发展的总纲。
连续十一年实施“811”环境整治行动和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抓生态省建设关键要出实招,动真格。在习近平的领导和推动下,浙江先后实施“十大重点工程”、“811”环境整治行动和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生态省建设“十大重点工程”包括:生态工业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与新农村环境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城镇建设、下山脱贫与帮扶致富、碧海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等。接着,2004年10月开始实施“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8”指的是浙江省八大水系;“11”是指全省11个设区市和污染特别突出的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目标是分阶段推进,到2015年基本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环境质量与民生改善相适应,生态省建设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再接着,2005年6月全面组织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这项系统工程包括9大重点领域、9个一批抓手和100个重点项目,既有产业、企业、园区、社区、产品、项目等硬件,又有技术、政策、法规、体系等软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工作链。为此,还制定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建立国民经济绿色核算制度、省财政每年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等措施,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循环型产业形成较大规模,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等。
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近年来,浙江针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针对经济发展阶段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深刻变化,针对“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已走到尽头的现实,针对老百姓对“天蓝、水清、山绿、地净”良好生态环境的渴望,率先打出了一套转型升级的“组合拳”。这包括:“五水共治”、“四换三名”、“四边三化”、 “三改一拆”、“一打三整治”、浙商回归、创新驱动、市场主体升级、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七大产业培育、对26个欠发达县摘帽和不再考核GDP等,进一步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落地,推动生态省建设深入发展,以实际行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努力实现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两美浙江”。十一年来,浙江省委按照习近平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围绕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宏伟蓝图,不断浓墨重彩,添砖加瓦。2010年6月,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强调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以深化生态省建设为载体,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2012年12月,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通过《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推进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建设的决定》,提出坚持走生态立省之路,深化生态省建设,加快建设美丽浙江。2014年5月,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通过《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指出要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实现天蓝、水清、山绿、地净,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人文昌盛、宜业宜居的美丽浙江。
十一年来,浙江从“绿色浙江”到“生态省建设”,从“美丽浙江”到“两美浙江”,从“美丽乡村”到“美丽县城”,从实施“811”环境整治行动和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到实施转型升级“组合拳”,从湖州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到杭州、湖州、丽水入选“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的高度重视和敢于担当的精神,体现了广大干部群众对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的高度自觉和生动实践。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幸福的中国,走实现全国科学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超越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从人类社会的演进历程来看,当前正处在向生态文明过渡的关键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绿色革命”,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它的核心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生态文明新时代,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时代。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实现了发展理念的新提升。我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对“两座山”关系的认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为了追求经济发展,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我们已经遭到大自然的惩罚:1、大气正在恶化,气候增多、加剧,全球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增高、二氧化碳增加、酸雨普降;2、水圈污染严重,工业污水的排放,农业化肥、农药以及生活中大量的化学制品的使用致使水体污染严重,多种生物处于灭亡或濒临消亡的边缘。3、由于乱砍烂伐,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人类深受其害。事实已证明: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短期的经济发展不可取。于是,我国转入第二个经济发展阶段--既要金山银山阶段,但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只有“留得青山在”,才能“不怕没柴烧”。第三个阶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财富,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和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

